来源|李北辰
编辑|Forest
网址|www.xtecher.com
微信公众号ID|Xtecher
我印象很深,曾有一家国外媒体抱怨,过去二十年,人类科技飞速跃迁,创新不断,但作为早期互联网产品的搜索引擎却停滞不前。在这家国外媒体看来,今日的搜索与诞生伊始时并无区别:空白的输入框,用户输入关键词,查询结果带有蓝色字体和下划线,点击后就会转向其它链接。
但事实并非如此。与搜索引擎的发展相比,停滞的是这家媒体的认知——事实上,如今各种新技术的落地,正在让搜索这个看似传统的产品重塑新的可能。
不妨从一个具体领域说起:科普。每年九月第三个双休日,也就是今年9月16日,是全国科普日。在当今舆论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无论对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相比过往,与科学有关的话题都更容易成为关注对象,尤其对青少年,“博物学的复兴”甚至被许多人视作儿童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数据也证明这一点。据手机百度数据显示,科学知识类检索量每天达数亿次之多。正因看到用户对搜索科普知识的旺盛需求,最近百度搜索就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AI科普计划”。在他们的期许中,双方将利用各自的技术和资源,在AI的助力下重塑人们对科普的认知,打造一个兼具权威和视觉冲击力的科学信息获取平台。在这个平台用户可通过语音和图片完成搜索,相关知识也将以AR,VR,3D全景和语音播报等技术呈现,从而将科普上升到一个新维度。
不过在我看来,相较于科普本身,透过这项计划,人们更应悉心洞察的,是在百度这家巨头的影响下,整个搜索行业或许将迈向一个更可视化,更“灵动”的时代。
嗯,搜索其实正在飞速进化,没人知道它的终点是什么。
还是先从科普谈起。
过去多年,作为人类最重要媒介的互联网,正在让传统期刊和讲座等科普方式逐渐失效。以2008年科学松鼠会的成立为代表,“互联网+科普”拉近了大众读者与科普的距离。
然而,技术进步总在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式。任何内容领域,更丰富的信息载体(比如短视频)都在瓦解传统的图文模式——尤其对科普而言,图文形式维度单调;而且知识渗透率通常与个人理解力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加之解惑者与求知者存在知识鸿沟,传统科普方式往往陷入“表达者困境”。
分享一个身边的例子,“有天亲戚家的孩子问我‘DNA是什么?’我告诉他,‘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由于这个回答不够形象,我想通过搜索寻求答案,但搜到的结果同样专业晦涩。”
于是不难发现,有时会在网上看到一些“几分钟搞懂XX”的科普短视频,但这种被动接受仍然抵不过求知者的主动搜索。而百度搜索是中国最大的科普需求入口,在AI逐渐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人们也在搜索科普知识时对信息呈现形式提出了更多样化的需求,而人工智能也确实可以消弭大众与科学的鸿沟。
从今往后,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和图片完成搜索,相关科普知识呈现结果将融合AR,VR和3D全景。譬如,当孩子搜索“恐龙”时,屏幕会幻化出恐龙的真实形象;搜索“火山”时,会模拟一段火山喷发的动态过程。新搜索更大的福祉,来自解释那些枯燥的名词,譬如当孩子搜索“安培定则”,“加特林自动原理”——以及“DNA是什么”时,搜索结果也将以立体视觉化加以描绘。
技术福祉同样让成年人收益。所有孩子都觉得自己的父母无所不知,但面对体问题,语言的局限性会让你解释不清,当孩子问你“太阳系行星是如何分布的”时,只能搜一张静态图片给孩子看,但如今,通过百度搜索会给你一个真实立体的AR结果,一目了然,再不会面对孩子刁钻的提问时茫然无措。
据悉,此次科普计划正式启动时会上线超过100个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知识的AR、VR、3D全景和语音播报结果页,计划2018年底上线关键词2000个,最终目标则是将全部科普关键词完成相关部署。
某种意义上,他们最大的野心,是将人类诞生至今的所有概念性知识,通过人工智能这个新载体,再重新“描绘”一遍。这或许将大幅解决抽象的科学知识不易被大众理解的困境。
科普只是搜索内容板块的其中一章,透过上述计划,相信你已察觉,搜索正在变化。
我一直觉得,未来的搜索有三个趋势:多样化,服务化和极简化,其中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助力的多样化或许最为关键。而如你所知,相较一些将AI关在实验室的公司,百度在技术落地的步伐上效率很快,也不断试图引领行业开拓新边疆。
以搜索为例,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百度搜索每天响应来自138个国家或地区,超过60亿次的搜索请求。而随着大众逐渐接受以语音和图像为代表的新搜索方式,同时对内容结构化,知识化和富媒体化的要求逐步提高,百度也率先将各种AI技术在手机百度客户端落地。
举个例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除了能直接回答诸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吴京的老婆是谁”等问题,百度还率先将多轮对话植入到搜索,在语音搜索中让人与机器基于上下文语境多轮交谈,譬如,当你用语音询问手机百度“今天汽车哪个号限行”时,它会弹出结果,而若你想继续询问明天的车号时,正常人类交谈一定会脱口而出“明天呢?”,现在百度语音搜索也可以理解这个简化问句,让人类与机器的对话更具人性。
而率先将各种AI技术落地,源于百度对科技趋势的预判。最好的例子,就是百度对新搜索方式的提早布局。
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在移动智能硬件入口端,语音和图像搜索请求量与日剧增,正在赶超文字键入搜索。而在对这一搜索趋势的判断上,百度确实领先一步。
一个有趣的佐证来自今年的谷歌I/O大会。大会上,一个名为Google Lens的产品受到美国媒体大肆追捧,这是一款基于图像识别和OCR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能让机器“看图说话”,当你用手机拍摄一朵花时,页面上会出现这朵花的相关介绍。看到Google Lens的好评,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似乎显得有些尴尬,连发两条推特吐槽:“美国媒体为Google Lens的花朵识别技术感到窒息,额…百度搜索好多年前就有了”;“从2014年开始中国在手机花朵识别技术上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很高兴看到Google Lens在I/O大会上把这一技术带到了美国。”
技术不断更迭,百度也不断将新技术与搜索融合。从此次“AI科普计划”可看出,百度正率先将AR和VR等技术与搜索嫁接,最大化丰富搜索的维度。
这种尝试并非首次。今年六一,百度就与中国古动物馆合作,利用AR和图像、语音搜索技术开了个人人都能带回家的“神奇动物园”,用手机百度语音搜索,喊出29个动物名字中的任何一个,就能召唤一个小动物;而类似的视觉体验,还包括用AR复现“黄家驹”和北京老九门等,让人不断触及到搜索的新可能。
其实不难发现,不仅是技术本身,在其他创新维度,百度搜索的探路者角色在今年下半年都颇为明显。
举个例子,7月12日,百度上线新版移动搜索结果页,新版结果页进行了多项调整,用户感受最强烈的是取消了标题的蓝色字体,由黑色字体代替。由于减少了一种颜色,页面变得更具整体感,浏览体验也更为舒适。这个改动起初不被一些用户理解,但时至今日,视觉惯性终究敌不过浏览体验,而这个改动也被360效仿。
更具话题性的例子其实来自谷歌。
也在7月,谷歌宣布改造其手机搜索App,将纳入有关用户喜好的个性化内容,新功能被命名为“Google Feed”。很明显,谷歌推出feed流,一方面是想对抗Facebook,另一方面是为变现考虑,毕竟 feed流可以更好地连接信息,增加用户时常,称得上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最佳的广告方案。
但至少中国用户很清楚,在搜索引擎行业,百度确实是业内第一家将feed流加入到移动搜索客户端的平台。早在2016年百度就开始布局内容战略,手机百度和百度浏览器等产品都陆续引入feed流功能——相比来说,谷歌推出feed流的时间,要比百度晚了一年。业内也普遍将谷歌此举视作如今硅谷公司“CFC(Copy From China)”的一个脚注。
嗯,不妨再将目光转向开篇那个疑问:搜索真的停滞不前了么?
当然没有,易被忽视的是,由于与人工智能技术上的亲缘性,搜索其实是发展最早,应用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应用。从这次AI科普以及上述所有案例可以看出,作为一家All in人工智能的巨头,百度正带动搜索行业,向更灵动的方向演进。
换句话说,将过去二十年的技术进步,都装进那个看似不变的“搜索框”之中。
━━━━━
封面来源:网络 排版:Forest 校对:Forest
━━━━━
如果您有国内外科技行业新鲜资讯或独到见解,欢迎与Xtecher联系
微信:littlefish_forever
邮箱:[email protected]
Xtecher官网平台现开通认证作者,
有发稿意向的个人或媒体,可联系微信:springfreedom
(添加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
点击 | 关键词 | 查看对应内容
Xtecher 精品封面
人工智能
创业群像
如果你拥有高精尖科技创业项目,Xtecher将为你提供:
1.专业的科技人物特稿和视频拍摄
2.在Xtecher官网、APP、微信的全方位展示
3.最专业的科技圈投资人、政府资源、产业资源
4.创业企业品牌管家与PR服务
即刻扫码,联系我们。
微信号:Xtecher
关注未来的人
都关注了Xte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