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5岁的“星期广播音乐会”迎来了不少音乐家老朋友们的“回家看看”。比如11月26日刚结束的“左耳巴赫,右耳极简”音乐会,就是星广会“老朋友”——钢琴家朱林蕾和张毅带着全新双钢琴曲目创意的三度回归。这一次,他们将创意的核心都聚焦在了“听觉”之上,为观众打造了一扇通往巴洛克与极简的音乐之门。
撰文 | 颇立谦,王心远
摄影 | 应玥
当天音乐会,朱林蕾与张毅选择了巴赫家族在巴洛克以及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与当代极简主义音乐鼻祖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代表作以相互穿插的方式进行交替演绎。
巴洛克、古典主义以及极简主义这三种音乐风格在同一个声场里,被不断的重复、切换。各自的音乐特性在观众的听觉感官上被无限的放大和具体化。
▲
音乐会前的排练
张毅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我们能清晰的感觉到巴洛克和极简音乐中的共通。我们会在巴洛克音乐中找到极简,又在极简中听见巴洛克音乐的影子。两者仿佛有着微妙的联系,并没有几百年的时空隔代感。就好像推开门,隔壁就是巴洛克音乐一样。”
这也是生于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J.S.巴赫被后人奉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原因。他在音乐中所创建的规则、逻辑和哲理是许多后世音乐家创作的基础。
音乐会以J.S.巴赫原本写给管风琴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开场,作品分为“托卡塔”和“赋格”两部分。
“托卡塔”的原意是“触碰”,由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风格自由。而“赋格”的原意是“追逐、遁走”,是严谨和复杂的复调音乐体裁。作曲家将主题加以各种不同调性与节奏的变化放置在各声部中逐次出现,既形成高度统一的音乐形象,又有着精密的对位计算。这一点与当代的极简主义音乐原则极为近似。
▲张毅(排练照)
音乐会的第二首《钢琴相位》是此次颇受瞩目和期待的作品。这首由极简音乐鼻祖——史蒂夫·赖希在双钢琴上做的“音乐实验”是上海首次有音乐家在现场进行演绎。
作品里,作曲家要求两架钢琴不断重复同一个主题。最开始完全同步,接着一架钢琴保持匀速的主题循环,而另一架钢琴则通过不断的加速,与第一架钢琴按主题的音程顺序依次与第一架钢琴进行错拍重合。当主题完成一次循环后,两架钢琴会回到最开始的同步状态。
这部作品之所以有极少在现场听到的机会,是因为作曲家是通过一台录音机和一台钢琴做出了这个实验。而现场音乐会,则需要两位钢琴家做到如机器一般精准的节奏把握与音高辨识。
张毅认为,这部作品的排练是一个“由痛苦纠结到尽情享受”的过程。他与朱林蕾曾经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练习,包括借助节拍器、电脑进行分轨练习,或者两个人角色互换来体验对方的音响等等。在这个不断自我挑战和突破的过程中,他们也重新认识了极简音乐的魅力。
朱林蕾则把这部作品比喻成是一次化学反应,好像空气中的粒子相互碰撞后产生的效果,充满了对于宇宙空间的想象——神秘、神奇且富有乐趣。他和张毅在“错拍重合”的时候会互相对视,而在各自“奔跑”的部分又会闭眼享受自己的演奏。
▲朱林蕾
两位演奏家对这部作品倾注的热情也传递到了观众的耳朵里。有观众听完这部作品后表示“耳朵从一开始不断重复引发的烦躁,到听出微妙错落与变化后慢慢有了乐趣”,也有观众说“没想到把实验音乐听得热泪盈眶”,更有观众说“极简音乐竟然这么好听”。
关于作品的演奏听点和难点可以点击右侧科普小视频观看
“我从来没有追求的那么辛苦过”什么作品让钢琴家弹完后这样感叹
。
赖希之后,他们选择了一首J.S.巴赫的小儿子——J.C.巴赫的《G大调奏鸣曲》。身处古典主义初期的J.C.巴赫在键盘协奏曲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既继承了巴洛克晚期协奏曲的艺术特征,又受到了崇尚简洁、自然的新风格影响。这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少有的专为两架钢琴家而创作的作品。
在这之后,是极简主义音乐另一位代表人物菲利普·格拉斯为双钢琴创作的作品。格拉斯的音乐与赖希非常的不同,它运用简短的音乐主题和不同的节奏模式来编织音乐的走向,仿佛能在听者的意识中构建起一个
层层叠叠没有终点的时空。既有简约的因子,又
充满诗意的浪漫,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作曲领域也颇有建树的朱林蕾此次也为庆祝星广会35周年而特别创作一首《1982的音乐成长记——致星广会》,在音乐会压轴上演。
1982年是星广会诞辰之年,整首作品以四个数字1-9-8-2所对应的四个音do - re - do (高八度) - re(高八度) 为主题变奏发展而成,将西方音乐史上的各种音乐风格做了一次精彩的掠影。作品既是朱林蕾在讲述自己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的故事,也是所有通过星广会走进古典音乐世界的观众的故事。
乐曲一开始从巴洛克代表人物巴赫的前奏曲形象缓缓登场,随之被古典主义大师贝多芬咆哮着打断,经过一段暴风雨地洗礼,四个音的主题化作一对浪漫主义情侣,缠绵悱恻,隐隐地看到拉赫马尼诺夫或肖邦的身影掠过,接着来到了印象主义的神秘氛围中,短暂的歇息后开启了当代极简主义的无穷运动,仍然是乐曲开始的四个音主题,在不断地循环中壮大并以无法停止的脚步走向未来。
就如有些电影会留有开放式的结尾一样,朱林蕾也给这部作品写了两种形式的结尾。一种是极简主义式的余音袅袅,另一种是贝多芬式的强劲收尾。对古典音乐处于不同阶段的观众会有各自的喜好与解答,点击下方音乐会录音聆听,留言告诉我们你的选择。
▲11月26日星广会现场录音
音乐会完整实况录音,可点击底部
“
阅读原文
”
链接可回听,同时也欢迎在底部评论区留下听完这场音乐会的感想,我们将连同阿基米德平台、新浪微博上的评论,抽取3位幸运观众送上12月10日
“
玲·听——跨越三百年的琴音
”
音乐会门票各2张。
选出本场星广会你最爱的曲目
让我们知道你的喜好吧~
走进经典音乐,从星期广播音乐会开始
可添加小星的个人微信(ilovexgh)
在朋友圈看更多音乐会幕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