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童学馆
靠谱的儿童科学教育; 有料的亲子课讲座; 干货满满的线上分享课程; 以及,大家一起来动手的科学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童学馆

我拿女儿做的实验,100多年前达尔文也做过

果壳童学馆  · 公众号  ·  · 2019-05-14 07:00

正文

作者:王培

北京大学文学硕士,金融从业者,一个茁壮成长中的奶爸


作为一个爱看书也爱琢磨的奶爸,我对一个问题一直很好奇——


婴儿究竟有没有 道德感 呢?看到爹妈磕着碰着了,这个还不会说话、满地乱爬的灵长类幼崽,有 同情心 吗? 道德感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我的突发奇想。了解道德感的来源,也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它还有着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重大教育实践意义:

——父母通常很关注孩子的品行培养,却很少从“先天”角度看待孩子身上的一些行为特质,这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缺失。


——如何“利用”孩子先天的道德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婴儿有道德感吗:

红圆球的“爬山”实验


人天生就有道德感吗?小婴儿生来就能分辨是非吗?


思考5秒钟,答案很快揭晓。


4

3

2

1

叮!


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和他团队的一个经典实验,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识: 婴儿是有道德感的,而且这种道德感是天生的。


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要想知道人的道德感是否是天生的,最好的研究对象就是婴儿。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很多办法来测试婴幼儿的道德感,主要的评判指标涉及 婴幼儿的注视时间和行为反应


流量富余户看这个视频:



实验里,心理学家戴维·普瑞马克和安·普瑞马克让婴儿观看动画片,片中的主角要么帮助另一个角色挤过狭缝,要么阻止另一个角色通过狭缝。


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婴儿认为帮助行为是正确的做法,阻碍行为是错误的做法。


保罗·布鲁姆的书

《善恶之源》

保罗·布鲁姆在耶鲁大学

婴儿行为中心

实验过程


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布鲁姆的团队又制作了几部新动画,片中的角色都是些几何体。比如,有个红色圆球试图滚上某座小山,研究人员就会向婴儿演示两个场景:


在一个场景中,让一个黄色三角跟在红圆球身后,把它缓缓推上山顶(帮助);在另一个场景中,把一个绿色方块放在红圆球前面,把它推下山去(阻碍)。


在下一部动画中,婴儿将会看到三个角色同时在场,红圆球要么接近黄三角,要么接近绿方块。研究人员想要借此了解,婴儿认为红圆球应该如何对待其他角色。


结果发现, 9个月和12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红圆球接近帮助它的角色(黄三角)时,注视时间会更长。 如果动画角色长了眼睛、 更接近于人类的相貌,实验结果会尤其显著


后续研究进一步发现,婴儿对于帮助和阻碍行为的理解似乎产生于6-9个月之间。除了在该实验中用注视时间来判断婴儿的态度,布鲁姆团队还设计了另一种研究方法,通过“伸手够物”来确定婴儿的喜好。


绝大部分婴儿选择了“帮助者 ”


实验的场景设置跟之前一样:圆球试图爬上山顶,它有时得到帮助,爬上山去,有时受到阻碍滚下山来。然后,研究人员将代表“帮助者”的几何体和代表“阻碍者”的几何体放到婴儿面前的托盘里,看婴儿会伸手去够哪一个。

在排除了其他干扰变量的情况下,结果与之前的实验一样, 几乎所有6-9个月的婴儿都伸手去拿代表“帮助者”的几何体,这表明他们更喜欢帮助者,而不是阻碍者。

也许有人会质疑,6-12个月的婴儿似乎已经受到了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才会有这些道德反应。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布鲁姆团队又针对3个月的婴儿做了类似实验,结果仍是一样的。



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学界普遍认可婴儿的确会对社会性互动行为做出反应,会对善意行为和恶意行为拥有普遍性的理解和偏好。

归结而言,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一是宝宝 天生就有道德根基 ,但后天因素仍会持续影响和塑造孩子的道德感和品行;


二是虽然宝宝天生就有道德感,但宝宝并非“天使”,而跟 每个孩子或成人一样,都是不完美的人


是的,一定要用“不完美”来描述人性,而不是用“本善”、“本恶”或“生而有罪”这样的字眼,因为这些都是极为偏颇的观点。


婴儿有同情心吗:

达尔文家的威廉VS我家的妞妞


小婴儿很早就能分辨好人与坏人,那么,他们是否很早就有同理心呢?所谓同理心,简单来讲,就是能体会或理解他人的感受。

出人意料的是,针对这个问题最早的一篇儿童心理发展论文,竟然是达尔文写的。对,就是那个提出了进化论的达尔文。

1877年,达尔文在一个名为Mind 的刊物上,发表了《一个婴孩的生活简史》(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an infant),记录了他儿子威廉的成长经历。


达尔文发表《一个婴孩的生活简史》的期刊目录

达尔文和儿子威廉


他写道:“(威廉)在6个月又11天的时候,因为看到保姆假装哭泣,他的嘴角夸张地向下垂,脸上流露出明显的忧伤;他对他人苦痛的同情一览无遗。”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也对女儿妞妞做过一个不太严谨的观察实验。

有一次,我们全家老小带刚满一岁的妞妞去普吉度假。我们租的公寓有一个不大的私家泳池,里面有一个硕大的独角兽气垫圈,可以坐在上面漂浮。我下到泳池,翻坐到了气垫上,不巧的是,因为气垫沾水后很滑,我狼狈地翻坠下来,溅起巨大的水花,发出很大的声响,把在泳池边上观看的妞妞吓个正着,哇哇大哭起来。

就在那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我想知道, 妞妞大哭是因为被水花和声响吓到,还是因为担心老爸的安危 。为了检验我的想法,我让我的家人包括保姆都来配合实验,请他们逐一坐上气垫,然后从气垫上翻坠下来。结果,他们每个人刚一踩着泳池舷梯准备下水,妞妞就哇哇哭起来。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做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种可能是,因为妞妞被我刚才的状况吓着了,所以一旦有人下水,就会让她回忆起刚才的情景,从而感到害怕。还有一种可能是,妞妞跟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很亲近,所以有可能她会担心这些人下水后的安危。

要想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必须要有妞妞不认识的陌生人参与,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陌生人在场。于是,这个实验算是“烂尾”了,但我心里一直记着这事,希望能有机会验证妞妞是否有同情心。


回家后不久,有一天我和保姆带着妞妞在小区玩,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比她年龄大一些的小男孩,刚会走路,走着走着“咚”的一声摔到在地,妞妞只是呆呆地看着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这说明她不认识的这个男孩没能把她吓着,或者,没能让她产生任何与同情有关的表情和情绪。这又让我产生了新的主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