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2025年首个交易日香港股市大幅走弱 ·  17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大润发超130亿被阿里卖掉,它值吗? ·  19 小时前  
t0mbkeeper  ·  又来作案了! ... ·  昨天  
宁南山  ·  中国制造,还是要向上走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我国将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厉害了!这个80后创业比淘宝都猛,3年身家飙至1000亿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7-02 19:34

正文

  岛 君 说  

2018年7月1日,拼多多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招股书正式对外公布。


数据显示,拼多多有2.95亿活跃买家,100万活跃商家,其商品交易总额达到1987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唯品会,成为仅次于淘宝和京东的第三名,而拼多多做到这一点仅仅用了三年。


在这个几乎所有跑道都被BATJM牢牢占领的时代,拼多多能够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可谓艰难至极。


都说一家公司的高度,取决于创始人的高度。当我们看拼多多的时候,不如深入到这家公司的背后,看看它的创始人黄铮,是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行动的。


对于企业家、创业者来说,这或许是我们能够从拼多多的崛起中学到的,最好的东西。


作 者:迟忠波

图 片:视觉中国

来 源:格局决定一切(gejujuedingyiqieczb)

一只增速超淘宝43倍的电商黑马


黄铮,一个草根出身的80后,履历并不复杂。2002年,本科毕业后黄峥到美国留学,2004年,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后,进入到Google。2006年,黄峥主动请求和李开复一起回中国拓展业务,建立Google中国办公室。


不到1年,黄峥从Google辞职,开始自己创业,先后创办手机电商、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


2015年4月,拼好货上线,2015年9月,拼多多成立, 2016年9月,拼多多、拼好货合并,黄峥出任董事长。


此次赴美上市,拼多多IPO估值达到300亿美元,黄峥个人持股比例高达50.7%,这个年轻人用三年时间身价将高达1000亿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这个时候BATJM已经牢牢占据着各自领域的跑道,“聪明”的创业者创业都会远离BATJM的领域。

 

可是,黄铮却不仅仅选择了一个,而是选择了BATJM中的三个作为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

 

一开始,大部分人认为黄铮是在找死,可是3年过去了,黄铮用数据证明,看似无法撼动的大佬们,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强大,而且在局部战斗中甚至可以占绝对的优势。


以淘宝为例,有人爆料说淘宝的增速在20%左右,可是,拼多多GMV增速则达到了851%,是淘宝的43倍。

 

没有人否认黄铮正带领着拼多多书写着不可能,而黄铮本人也是这样认为,在给股东的信中,他这样说:“拼多多不是一个传统的公司。它在大家都觉得电商的格局已定,历史书已经写完的时候诞生,用短短三年的时间汇聚了三亿多用户,过百万卖家,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购物模式。它的飞速增长表明它有着巨大的潜能和无限的未来的可能性。”

如何绕过BATJM

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


那么,在电商的格局已定,历史书已经写完的时候,拼多多凭什么能撕开一个缺口,从阿里巴巴和京东口中夺食?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80后年轻人,又凭什么从一个屌丝在3年时间里身价飙升到1000亿呢?

 

第一,抓住了人性,差异化定位


人占便宜的本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随着阿里、京东、美团做得越来越大,进入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有些商家的商品已经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平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有些消费者来说,京东、淘宝的商品价格对他们而言已经越来越贵了!


而黄铮恰恰抓住了这个差异化,同类产品,只要你不在乎品牌,它的价格会更低。这就像一瓶水,你在小卖部卖1块,在超市要卖2快,在五星级饭店要卖20块,而在黄铮的拼多多,这瓶水可能卖5毛,也可能卖1毛,到底卖多少则取决于消费者能拼多少人来团购。


产品没有变,但是销售场景变了。黄铮的拼多多就是在填补阿里巴巴和京东的这个空白。

 

第二,爆品战略


拼多多的起家是网上水果团购,而在当时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中粮等等,生鲜也是他们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大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品类齐全,在这上面什么都买得到。而黄铮把小米手机的爆款战略克隆到拼多多,选取了为数不多的水果品类,集中有限的资源做出爆品。


你可以看到,在拼多多上,每一款水果都基本卖成了爆品。

 

第三,跨界思维


有人说上拼多多会和玩游戏一样上瘾,这恰恰是黄铮的优势!


很多人不知道,拼多多就是黄铮运营的游戏团队孵化的,黄铮深刻理解为什么游戏会有黏性,为什么会让人痴迷,是因为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秘籍:动机自愿、任务明确、实时反馈 、渴望赢。黄铮把他们全部都运用到了拼多多上。


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是每一个用户自愿的选择,也是任务明确。于是,他们自己发起一个团购,他们可以随时掌控团购的人数进度,而一旦发起这个团购,因为都是自己的熟人,他们就不能输,所以会拼尽全力去赢。

 

可以说,黄铮从2007年下海创业过程中,经历了8年低谷期。虽然,他掌握了运营好一家游戏公司所有的技巧,但是他的游戏公司也是不温不火,因为他前面有腾讯游戏、有网易游戏、有盛大游戏,他们牢牢着控制着跑道。

 

可以说黄铮在游戏上已经遇到了瓶颈和天花板,他是在无奈之中选择进入到了电商购物,没有想到,一下火了。


而马云和刘强东也绝对没有想到,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却是来自游戏行业快生存不下去的小玩家。

 

其实,这就是跨界思维和竞争的巨大优势。

 

乔布斯是此理论的践行者。乔布斯当年在他自己的电脑行业也已经遇到瓶颈和天花板,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手机领域的厂商们也觉得发展红利已经见底了。

 

这个时候乔布斯突然杀入手机行业,用做电脑的思维来做手机,把电脑的优势全搬到手机上,这一下让手机厂商不知所措,被打得落花流水。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当年手机业的霸主瞬间土崩瓦解。

 

还有张一鸣的今日头条,为什么能够超越传统媒体和一些新兴媒体迅速蹿红,这是因为张一鸣采取了大数据的算法,用大数据来推送读者喜欢的新闻。


可是,这种作法并非是张一鸣的原创,在1999年的时候,贝索斯的亚马逊就已经采用这种方式给用户推荐图书了。

 

张一鸣把电商的作法跨界运用到了媒体,一不小心成功了!

 

跨界的融合贯通、借鉴、进攻才是现在商业竞争最性感的方式。现在的竞争,颠覆者的一定不会出现在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所以,在这个时代特别需要跨界的思维方式,更需要有跨界思维和资源的人。

 

第四,拼出的模式,组建自己的游戏规则

 

其实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是一种网上团购的模式。举个例子比如你看上一件衣服,商户标出零售价为100元,如果拼团20人,价格就会降到50,拼团40人价格就会降到30元。


消费者为了获得最低的价格,就可以自己发起拼团,然后把拼团的链接发给好友。为了能够拼团成功,为了能够实现最低的价格,消费者会主动不余遗力的说服朋友参与。而因为是熟人有了这种信任,朋友很容易被说服。


朋友一旦被说服,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会去说服朋友的朋友,这样一款商品通过社交网络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核爆炸。

 

其实仔细分析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你会发现它既不是阿里巴巴的模式,也不是京东的模式,更不是美团的模式。而是三者的综合体,你从拼多多的模式中可以隐约看到三家的影子。


最有意思的是,拼多多是利用腾讯的微信进行社交变现,用微信用户口口相传的方式做大。

 

一个拼多多集合了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小米模式的优势,这是黄铮最聪明的地方。如果他单纯的模仿BATJMD的任何一个模式,都会被迅速绞杀,因为BATJMD牢牢占据着跑道,其它公司没有任何机会。

 

当然拼多多似乎不伦不类,甚至有些乱,但是,消费者喜欢,这样的竞争有点像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感觉。

 

爱迪生说过,成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仔细分析了黄铮的商业模式和他的成功,看似没有什么创新。而其实,有一种创新叫做集各家之所长,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尤其是站在具有垄断地位巨人的肩膀上。当年霍元甲的迷宗拳就是这样独创出来的。

 

当然,黄铮绝对不是简单的把BATJMD模式的累加,而是重新改变了游戏规则,在自己制定的规则下和BATJMD进行竞争。


在西方弱小的大卫战胜强大歌利亚的故事被称为弱者战胜强者的经典案例,大卫战胜歌利亚的秘诀就是彻底打破歌利亚的游戏规则,重建一套对自己有利的规则。

 

如果现在还有人在指责BATJM占领了跑道,利用他们强大的这种先发优势,扼杀这些后起之秀,该好好看看黄铮和它的拼多多。也许这种抱怨的事实或多或少存在,但是指责,抱怨只能是无能的表现,创新颠覆才是强者之路。

 

黄铮用拼多多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没有什么永远的霸主,没有什么强者不能被挑战。这恐怕是黄铮创办拼多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再看看,这个年轻人从白手起家到身家1000亿,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就像一个邻家大男孩,你甚至觉得他做的这些事情,只要你去做也能做成功,甚至可以做得比黄铮好。


那么,还犹豫什么,行动吧!

1.全国20多城市掀“抢人大战”,背后问题令人震惊!

2.此文讲透刘鹤的核心思路,关乎7000万中小企业的发展

3.重磅!中央祭出大动作,这些信号你要尽早知道

4.【致敬40年】李书福罕见自述:吉利集团的底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