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方空间
呈现中国建筑现场,提供最佳建筑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致正新作|上海东方路风塔 ·  昨天  
archrace  ·  竞赛 | 2025 ... ·  2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RAD+ar|印尼Pusaran观景平台 ·  6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多伦多Bombardier飞行器制造中心 ·  5 天前  
有方空间  ·  朱培栋-line+新作:下岩贝景区云峰十二重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方空间

时光雕刻: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院 / 辑禾设计工作室·湖北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

有方空间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24-10-08 10:20

正文

△ 项目一览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设计单位  辑禾设计工作室·湖北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湖北荆州
建成时间  2018年

建筑面积  129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荆楚非遗传承院的建设从首期到四期历时六年,由最初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发展到楚式斫琴、磨鹰飞筝、淡水贝雕、楚绣、郢城泥陶、楚简制作、榫卯、木雕等多种非遗传承项目集聚的展示与传承基地(以下简称传承院)。

项目占地3.2万平方米,规划建筑总面积3.28万平方米,根据建设时序共分为五期,已建成四期约1.29万平方米。建筑的面貌不断演变、杂糅,而空间的体验感和氛围的感染力却丰富而统一。


△ 园区鸟瞰图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园区与周边环境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初心与雏形


大漆工艺作为传承院的主要项目,我们将其作为传承院一期工程的主要展示内容。我们在紧邻艺术高中的一侧,打造了一个园林式的入口,穿过游廊与入口水景,借由艺术化的漆树意向装置翻开了传承院场景叙事的开篇。


△ 大漆文化展厅入口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大漆文化展厅的漆树装置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两个展厅间的庭院和连廊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由大漆匠人工坊改造而成的展厅与室外环境联通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漆器工艺展厅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漆器成品展厅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生长与融合


在传承院二期的建设中,我们主要围绕“生长”与“融合”来整合新增的元素,其中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拜师广场、新的工坊与庭院空间等等。我们通过庭院组合形成两进三跨的院落完型,完成形态的生长;通过融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民居的多元特点,来呼应传承院中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


△ 规整对称的廻廊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拜师广场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连通一、二期的江南门廊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拜师广场旁的游廊空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穿插其中的天井空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后庭院的中间游廊区分隔两个并置的空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颠倒与重构


在首期工程到四期工程的六年时间里,传承院持续新建扩展的同时,功能的转变也改变了园区的流线。它有了对外直接开放的需要,由此形成了第二个入口。我们将面向校园的入口打造得更加内敛精致,面向城市的入口则采用了开放包容的广场形态。整体以游廊、幽径、步道等形成了环形的游览路线。该项目虽因建设周期问题形成了两个入口,却不影响游客游览体验,园区参观流线清晰简洁。


△ 新入口与民艺工坊、荆河戏剧院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民艺工坊区的林中小径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穿过工坊区的空中步道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吊脚楼内部结构修复展示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聚合与散落


四期工程在承接传承院既有院落的基础上,聚合形成了荆河戏剧场前后的小广场和庭院空间。而剧场则一反传统布局形式,将展厅、化妆、卫生间等辅助功能分解,以小体量的形式散落前后,成为新生的院落和路径组织,融合进既有脉络之中。


△ 荆河戏剧场后的水池与游廊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连接化妆间的剧场入口空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空间的预谋与应变


在长达六年的建造时间中,我们不仅新建建筑,同时也根据不断改变的功能需求,在前期建筑原有格局上进行空间改造。


△ 匠人工坊改造为技艺展厅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大师工作间改造为漆器成品展厅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地下车库改造为漆器工坊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材料的质朴与包浆


在一个叙事空间里,历史感是整个建筑叙事的氛围关键。传承院在材料上主要采用青砖、混凝土、瓦片、鹅卵石,简单质朴;在空间装饰上,我们通过传统隔窗、花窗、月门、旧磨盘拼成的小路、游廊旁的石墩等,借由材料的传统意向让空间始终沉浸在历史氛围里。


△ 新空间中的旧材料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改造后的吊脚楼休息亭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传统空间形式与旧摆件的组合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形式的混搭和拼贴


我们将一栋已经废置了的吊脚楼老民居从恩施偏远山区迁建过来,通过改造重构成为了非遗工坊、休息亭等空间。现代材料与传统木构架浑然一体,新旧材料相互碰撞,给游客带来更新颖、更有趣的空间体验。


△ 连接吊脚楼改造的贝雕工坊与学术报告厅的步廊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改造后的吊脚楼休息亭与学术报告厅的新旧对比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架在新建筑上的可上人吊脚楼休息亭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立面新旧材料的拼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新旧建筑的场景拼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旧材料修建的新建筑和废弃吊脚楼改造而成的建筑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活态化展示


△ 设有观察井的漆器荫房上方空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贝雕工坊上的活态工艺展示空间,游客可以通过玻璃观察下方的匠人工作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体验感场景


斫琴坊内形如幽谷的琴厅,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琴师与设计师交流时提及的一次洞穴演奏体验。琴厅设计仿造洞穴形式,采用做旧混凝土浇筑而成,顶部大开天窗引入天光,整个空间幽而不黝、端庄典雅,如琴之特质——沉静浩然。端坐其间,琴师与游客两个独特的经历个体,也有了“洞穴听琴”的共同体验。


△ 幽静的琴厅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峡谷”光影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文化建筑的新形态


荆州非遗传承院建成至今,其建设、运营及影响力已成为了荆州市非遗的代表性典型项目。非遗传承院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为特色,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建的国家文旅部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了常态化的日常研究与培训工作。每年有多场大赛、活动吸引众多国际、国内的漆艺同行和非遗爱好者来此学习交流。


△ 学术报告厅兼可提供书吧服务的多功能厅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多功能厅外的休憩广场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社会大众对传承院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鲜明的非遗场所特质都表达了高度认同。在这样的建筑实践过程中,我们于非遗建筑设计也好像找到了相似的传承路径。传统文化的继承既不关乎符号也不局限风格,投射在建筑与环境中更多的是文化意境与氛围和对生活的回应。


△ 多功能厅内的书吧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 多功能厅二楼的讨论空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荆楚非物质文化传承院
项目类型:建筑
设计方:辑禾设计工作室
主创设计:郑辑宏、彭蓉
建筑设计:向东红、彭辉、张利、蒋飞
结构设计:雷小宏、舒林、倪铁权、唐兰、黄孝斌
室内及展陈设计:龚英明、丁兰、刘彦辰  
景观设计:龚英明、何庆超
设备设计:殷涛、李建平、康琼仙、黄向阳、何丕文、陈友岚
完成年份:2018
项目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东路特1号
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
摄影版权: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
业主团队:庄万鹤、吕少波
材料:钢、实木、混凝土、透水砖



编辑 / 方嘉泓(实习)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辑禾设计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以“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