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为什么会向大城市集聚?
俗话说的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从古至今,人类的迁移路线都是相同的。那就是
土地和财富。
哪里有土地能够活命,哪里能挣更多的钱。那么,这些地方很快地就会集聚起人群,很快就会成为市场,很快就会发展为城市。
↑↑↑第一张图,关于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集聚之间的关系。
这张图传递的信息是:
第一,右上侧的国家,你一看名字就知道,都是发达的国家。
这意味着越发达的国家,其人口的集聚程度就越高。
第二,左下角,埃塞俄比亚、波茨瓦纳等,都是欠发达的国家。
欠发达的国家人口集聚程度都不高。
这是由
经济结构
决定的。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现代服务业大量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这些产业更加集聚在城市和大城市,这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更高的现象。
事实上,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人口还在进一步的向大城市集中,这与其产业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有关。
相反,在
欠发达国家,经济活动中的农业比重更高
,而农业的主要投入品是土地,天然是分散分布的,在这样的国家,人口当然分散程度更高。
我们再来看中国,中国在左下方,不仅比发达国家的集聚程度低,而且跟与中国发展阶段接近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南非相比较,人口集聚程度也低。
事实上,中国经济中第二三产业的GDP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 93.2%,但是人们却仍然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思维里,以为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会导致什么可怕的后果。
长期以来,政策总是试图引导资源和人口向中小城市分布,在制度上,我们也总是试图通过户籍制度来减缓劳动力向大城市的集中。
事实上,一个城市的集聚程度有多高,是由集聚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相互权衡来决定的。集聚会带来好处,但是也会带来坏处,比如说拥挤、污染和犯罪。
当集聚带来的好处不够高,而坏处集中体现出来之后,集聚的水平就相应地稳定下来。
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变量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集中体现在地价、房价和劳动力工资上。
大城市的自我人口调节作用
↑↑↑这是第二张图,显示的是发展阶段和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
这张图表明,
经济和人口不会无限制地集聚。
在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集聚程度不断地在提高,提高到一定阶段就稳定了。因为这个时候中心集聚区的生产要素价格太高了,使得生产者觉得没有必要都在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附近生产,也会使得一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一定生活在大城市里。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经济和人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集聚之后,集聚速度会减缓,但集聚的程度并不会下降。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周边集聚只是速度不像以前那样快了。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京。因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整个日本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逐渐减少。但是,东京都和东京圈的人口仍然在增长。
有数据发现,
越接近大城市的地方经济增长越快
。同时,这样的地区也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人群的流入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群的扩张。
深圳与珠三角城市群,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都是这样的关系。
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会缩小地区间差距
↑↑↑这张图说的是经人口集中集聚的国家,地区间工资收入的趋势图,普遍先升后降。
长期以来,人们的固定思维认为,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会加重贫富分化,加大区域间发展差距,所以要严格限制大城市人口?将人往外赶?
那么,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更高,它们又是如何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的?
结论有两个:
1、所有实现了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都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家;
2、凡是通过经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
欧美国家走的是一个区域间差距扩大再缩小的过程,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间差距的“倒U型”曲线关系。
发达国家在人口流动的过程当中,它的区域差距一开始肯定是扩大的。因为在开始阶段,有一部分劳动者优先享受到了发达地区的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所有会先富了起来。
但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动,区域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会趋向于收敛。
因为,通过发展城市,才能让低收入者不断地变为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才能最终减少贫困。
按照西方的发展轨迹,
长远来看,通过人口集聚消除地区间贫富差距,会成为趋势。
人口注定会往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人口流动是自由的。那么,最终只有当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实际收入差距缩小至零,不同地方的人口规模才会相对稳定下来。
↑↑↑上图是美国各州的GDP份额和人口份额,两者高度一致。
柱状图是美国各州的GDP在全美占据的份额,曲线则是各州人口在全美的份额。尽管两个份额在地区间的差距很大,但两者的走势却高度一致。也就是说,美国各州的人均GDP几乎是一样的。
这说明的结果是,有的地方集中人口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有的地方地广人稀,就搞规模化的农场。美国农民之所以富裕,恰恰是因为农民数量少。这样,农场面积才可能大。
↑↑↑上图是2024年中国各省份的GDP份额和人口份额
(GDP数据统计至2025.1.22)
。
从中可以得知:
1、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天津的现有人口,要远远小于其GDP所应该承载的人口规模。这些地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注定会成为人口的纯流入地区。
2、河南、安徽、四川、河北、湖南、广西、江西、云南、贵州、甘肃、湖北的现有人口,要远远高于其GDP所应该承载的人口规模,所以这里的人们才会普遍的贫穷。这些地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注定会成为人口的纯流出地区。
这点从春运人口迁徙图中,也可得到佐证:
横向看,中国经济只要是在不停地与世界接轨。那么,中国的城市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轨迹,就越趋同。就是
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向东、向南集中。
纵向看,只要中国沿海省份的GDP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那么,各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中国的城市分化也会进一步的拉大。与此同时,人口也将会进一步的向东南沿海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