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229星]GPT-Vis:为GPT、生成 ... ·  昨天  
机器之心  ·  人刚毕业,代码一点不会,他纯靠ChatGPT ... ·  2 天前  
成都本地宝  ·  期待!成都两所“树德”学校预计今年招生! ·  3 天前  
黄建同学  ·  重磅!!!DeepSeek宣布下周连续5天, ... ·  3 天前  
清廉蓉城  ·  案说规纪法丨公“费”变私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微信接入 DeepSeek,有意外

唐韧  · 公众号  ·  · 2025-02-17 13:05

正文

如果说 2025 年第一个让我吃惊的爆炸性新闻,那就是 DeepSeek 的出现。


如果说 2025 年第一个让我意外的产品消息,那就是微信接入了 DeepSeek。


要知道,DeepSeek 是今年 1 月 20 号上线的,一款还没满月的产品被微信这样的航母选中,也的确有些意外。


甚至,有些仓促。


目前 AI 搜索还在灰度发布中,如果你点击微信首页搜索框后看到「AI搜索」的入口,说明你被灰度到了。



之所以说仓促,是因为这个入口在设计上显得有点粗糙,有种匆忙中着急上线的感觉。


光从表层设计来看,微信团队把 AI 搜索和普通搜索做了分类,一个入口、两条岔路。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对用户来说,他们不需要刻意区分普通搜索和 AI 搜索,他们的需求是找答案。


所以,把 AI 能力植入普通搜索并做融合,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不过我觉得,微信团队可能还没有充分的反应时间,所以简单加一个入口并设计单独的用户流程去承载功能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实际使用上,微信版 DeepSeek 也表现出一种仓促感。


首先,基于 DeepSeek 的回答只关联了公众号和联网内容,并没有和用户个人信息做结合。


比如,当你在微信内问 DeepSeek 自己的第一条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发布以及内容是什么的时候,它无法回答。


因此,当前阶段在微信内使用 DeepSeek 还只是一个 AI 搜索工具,这跟其他同类产品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有些回答质量上还不如同类。


其次,没有问答记录以及上下文关联性弱。


每次在微信中和 DeepSeek 互动完之后退出,下次进来就找不到之前的问答记录了。


另外,对上下文问答的关联性很低。


比如,我让他基于 xx 主题推荐 5 个公众号标题,然后继续让它从推荐的 5 个中选择一个展开分析。结果,第二轮回答里就没有涉及到第一轮中的答案。


即便微信接入的是开源 DeepSeek RI 模型的满血版,但在实际体验上跟其他已经接入的产品来对比的话,还是略有差距。


按照产品可用、易用、好用三阶段划分,微信版的 DeepSeek 还处在可用阶段。


当然,这或许跟仓促有一定的关系。


之所以意外,是因为微信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迫切去拥抱一个新技术和新产品。


不过话也说回来,DeepSeek 对微信来说已经不是一个产品了,而是一个技术。


很多人看不懂微信这次的操作,但我觉得也不是毫无逻辑可言。


现在很多产品都在找 AI 应用的落地场景,而搜索就是一个最贴近用户需求且迁移门槛最低的入口。


我们很难从微信迁移到其他社交产品去,但却很容易从谷歌迁移到百度。


同理,我们也可以非常顺滑从百度迁移到 DeepSeek、豆包、kimi、秘塔。


这么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微信会选择搜索作为切入点。


我觉得,对于微信和 DeepSeek 的最大想象空间,还是在个人智能助理上。


比如,根据我的需求去检索并整理过去一段时间我没看的朋友圈内容,帮我从海量群聊消息中提取我关注的重点信息,以及精要解读一篇公众号长文等。


过去半个多月时间里,DeepSeek 形成了一种现象,先是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然后是全世界范围内出圈,再是国内各互联网大厂纷纷接入。


说实话,有意外,很意外。


作为一款 2023 年才开始做的大模型产品,不到两年成了世界头部,这很意外。


就连百度都宣布接入 DeepSeek,这依然很意外。


当所有搜索引擎都接入 DeepSeek 时,这似乎成了一种必须跟进的标配,是一种态度响应。


我想,这已经不单单是产品和技术本身的功劳了。



推荐阅读:《 爱炫的人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