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柏祥:你是个“水性杨花”的企业家吗?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7-07-27 16:13

正文



编者按:

水是生命之源,是滋养万物的母亲。而我们时常用水作为贬义,像是形容一个人水平不行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水”,形容物品质量不好我们会说这是“水货”,而“水性杨花”这次更是带有很深的贬义,那为什么鲁老师会让我们做一个“水性杨花”的企业家呢?今天我们请到了鲁老师来谈谈这个话题。

“水性”不“杨花”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为“水性杨花”好不好?很明显,“水性杨花”是个贬义词,一般用来形容妇女作风轻浮,用情不专一。其实,“水性”与“杨花”应该分开看,“杨花”的问题在于其漫无目标而处处留情,而水则不同。

我认为水既是最柔的,也是最刚的。“刚”的是对目标的执着,“柔”的是水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随时改变并调适它自己的行为,以利于更好地达成目标。因此,水相当的“智慧”,致力、执着于目标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是水最大的禀性,也是水最可敬的地方。

大家想想看,水如何对待挡住去路的山?如果被山挡住,水只能依山而过,这就是所谓的“依山傍水”。水既没有因为前面有山挡住去路而停滞等待,也没有远山而去。山挡住了水,成了水前进的克星,但水恰恰利用了山,把岩石作为河床,这比泥沙冲出来的河床更坚硬,而且能永久地为自己所用。此时的水与山做到了真正的亲密无间,而水的形状随时改变。水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委曲求全迅速地改变自己,你能说他不智慧吗?

这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水既没有死皮懒脸,也没有消极等待或据理力争,而是积极地改变自己。以山为伴,以山为用,决非远山而去!水没有把山看成简单的环境,而把它作为可以利用的要素。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去解释环境变化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如何,而要将环境作为自己是否要作出改变的判据,此所谓识实务者为俊杰。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识事务者”,一定会通过主动地改变自己实现与环境间的和谐。 常人的毛病恰恰相反。现实当中,很多企业面对风云无常的市场环境,方法永远不变,目标却随时改变。

“治水”与“治企”

历史上,钱塘江潮水大,水势汹猛,当地百姓为挡潮水而修建海宁塘,但屡建屡毁,水患未断,严重危害百姓的安危。现存海宁塘据说是明代修建的,民间流传着一个砻糠筑塘的故事:

传说,刘伯温对钱塘江两岸的水患情况非常了解。经过分析,他认为海宁塘屡遭冲毁的原因是:一、历代建修没有长远打算,都是临时抱佛脚,哪里冲毁哪里修,因此抗御能力差;二、修筑海塘缺少科学性,笔直一线型石塘容易受潮水冲击,直接受力面大,容易冲毁,潮水没有回漩余地,是经常毁堤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他终于想出了彻底根治海塘的办法。洪武皇帝很快批准了地方政府奏章,着刘国师全面负责治理钱塘江水患。建塘伊始,刘国师率船数艘,每只船满载砻糠,叫船工边划边把砻糠倒入钱塘江,任风吹动,砻糠轻飘,均被吹到江边,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砻糠线。刘国师下令就按砻糠线为新建塘基线,按此基准线筑塘。刘国师的故事,在当地就被祖祖辈辈讲诵下来。

为什么刘国师要用砻糠来为这次建防洪堤打基础呢?当时许多在场官员都不了解他的用意,后来经他随从工程人员解释,方知刘国师为修大堤用心良苦,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科学的方法,即原一线型易毁,改成弯弯曲曲型的防洪堤,则能缓解潮水冲击力,并且能使汹涌的大潮对江岸冲击由直接改为迂回,和我们现在围垦大堤外造丁坝一样,因此可以分流潮水撞击力度,使海塘受到直接冲击力减轻,这样既保障了海塘寿命,又减少了毁塘决堤的危险。所以自明代以后,海塘冲毁大大减少,使沿塘的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砻糠在水与土的交汇处沉积下来,这条砻糠线就成了弯弯曲曲的海宁老塘线。所以一定要给水留一条路;否则,拦水则被水冲垮。所谓“法”者,就是“水去也”,法则自然。自然即事物本身有其规律,决非人们可以想怎样就怎样。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我”的使命就是去掉自我,正本清源。

我经常对许多老板讲:“我们要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但不能凭兴趣做事情。”就是要强调按照规律办事,如何做事不应与一个人的情感牵扯在一起。 企业家可以是个很感性的人,但做事时一定要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越强调“法”,越要自然。因此,一个企业家,具备了“水性”,就一定会成功。

所以我说“做人要‘笨’,做事要‘法’”,此所谓“笨人法事”。做人要敢于吃亏,做事则要强调方法。一般人把条件堪称是不变的因素,而优秀的企业家要让常人眼中不利的环境为自己所用,正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鲁老师提问

1,你是一个“水性杨花的企业家”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