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逃离职场8年后,大龄文科女在欧洲成功当上“码农” ·  11 小时前  
新周刊  ·  县城电影票凭什么比北上广还贵? ·  12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大S去世:聚光灯下,一代娱乐女王要强的一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第二届IP潜力榜发布”追踪 | 对谈辛夷坞与蔡骏,共话小说写作新动向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1-28 20:30

正文


海都讯 “IP”一词人们不会感到太陌生,不少影视作品都改编自文学作品。1月3日本报A2版《挖掘新人新作  第二届IP潜力榜发布》。影视圈内如何看待IP榜的价值呢?榜单发布之后,我们采访了两位业内人士,同时也访问了两位关注度颇高的人气作家。他们是谁呢?一起往下看……

《原生之罪》制片人许一顶认为,“IP潜力榜”可以作为行业参考,从业者可以根据“潜力榜”参考再进行转换,也许它会更有价值。中汇影视总裁董俊则说,IP改编影视,这个IP首先一定是好的故事,适合影视改编,和观众有共情点。同时也要有好的制作团队研发,优秀的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全力打造才能会有精品佳作。

由海峡都市报与悠阅感新媒体矩阵联手,发布了第二届潜力榜。意在为各大影视公司及版权公司筛选更多未开发的优质潜力作品,也为读者挑选更多值得关注和阅读的作品。上榜的许多作家在国内粉丝众多。我们挑选两位进行访谈,一位是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女性情感小说系列而受热捧的辛夷坞女士,另一位是有着“中国东野圭吾”之称的悬疑作家蔡骏。


第一部古风小说,差不多重写了一遍



作家:辛夷坞


成绩:首部仙侠古风长篇《抚生·孤暮朝夕》,获榜单“年度十佳新作”



问:有人说“看完您的小说让我觉得我们都是生活中的主角,也许在这里你只是一个出场一次的小配角,但是在其他地方呢你却是主角。”想问个私人一些的问题,“80后”逐渐结婚生子、人到中年,谈感情很奢侈,您怎么看待逐渐成为中年人80后这代人的情感,他们的情感应该在生活中占有多少比重?

辛:我觉得都80后了,不说现在最小的80后都30岁了吗,已经找不到20多岁的80后了,所以我想,80后这一代的情感应该是更务实吧。

问:您最早在网络上发布小说,当时为什么会选择网络创作?网络文学这十几年的发展您有什么感受及它对您的影响。

辛:最开始写作仅仅是为了排遣工作的乏味和下班后的无聊。也是无心插柳,在自嗨的过程中能收获到那么多读者的支持,让我有勇气一部接一部地写下去。网络文学这十几年,我自己的感觉是大家对文学性的要求越来越低,对网络感的要求则越来越高,也就是一个作品包括作者本人跟读者的互动,互动还不够,要打成一片,以及作品本身要充分满足读者的各种心理需求包括恶趣味。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甜宠风和耽美向。我觉得就是可能更多的读者把一个作品当成了解压工具或陪伴她生活的一部分吧。

问:从《致青春》到《原来你还在这里》,您的IP作品影视化改编都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原着作者您是怎么看待您作品的影视改编?

辛:我之前讲过,我的原着是土壤,影视剧是一棵棵大树,扎根于它,但长成什么样子,这个就不是我能决定的了。我自己甚少干涉影视剧的改编,觉得还是术业有专攻的好,但是偶尔也跟大家一样,碰到好的改编激动,碰到不好的改编也吐血。

问:围绕着现代题材您有许多优秀作品,而今年您推出了首部仙侠古风长篇《抚生·孤暮朝夕》,也是此次“第二届IP潜力榜”的年度十佳新作,能谈谈这部新作以及转型创作这部作品的缘由?

辛:谢谢给我这个鼓励,不过因为《抚生》的下册还没写完,不然一定会有更好的名次。哈哈,开个玩笑。写了十部现代题材,突然想挑战写一部古风,我想我那天应该是被什么附体了吧。真的,绝对是冲动的惩罚,写的时候才知道根本没那么简单,我每天拿个小本记载灵感,结果厚厚三本。一开始写的时候完全进不去状态,我就练书法,天天听古筝古琴,让心静下来,到后来终于写了八万字,但是因为一些中肯的意见自己一狠心全删除了,从头写,所以这个过程真的相当煎熬。不过最终我自己还是很满意的,上部交稿的时候,我觉得终于过了这一关,看到很多人的好评,我也终于可以松口气,现在下部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只待提笔了。相信大家看了下部,了解到完整的《抚生》之后,会真正理解我为什么花了这么多年才写完《抚生》。

问:对于IP改编的未来,您有什么看法或者有怎样的建议?

辛:还是希望影视方前期工作多准备一些。包括剧本的创作一定要抓住原著和人设的精髓,剧本以及后续的演员搭建啊都可以用专业的市场调查的手段去做读者调研。要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我有一部被改编的电影,从片名开始就被读者吐槽,所以后来票房的差强人意也就不难理解了。金庸去世之后,我那天在网上看到《射雕英雄传》早期的很多花絮,TVB都那么有名了,决定立项这个项目之前,竟然天天在做调查问卷,问观众究竟知不知道《射雕》这本书,里面最喜欢哪个人物,而且光翁美玲就有十几个演员试演,一定要找到大家心目中的黄蓉。这种敬畏心让我觉得很感慨。


所经历的过往和记忆,带来不竭灵感




作家:蔡骏


成绩:《无尽之夏》获榜单“最佳悬疑作品”


问:您很早前是在一家邮局上班,在单位里也接触到很多清朝、民国等历史资料,这份工作体验以及在邮局里的阅读有没有后来运用到写作中的素材?

蔡:你所经历的所有过往,你所拥有的所有记忆,都可以成为你创作的素材源泉。

我最初是在上海邮政上班,2002年底,我被调到去做撰写企业的史志和年鉴,每天面对许多发霉的档案,还有不知道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公文,从清朝灭亡直到21世纪。我非常喜欢历史,尤其能面对大量数十年前的文字。我甚至找到了许多五四时期首次发表的文学作品。

当时还没使用电脑,许多闪过脑海的原始创意,就随手记在纸上。我有一本黑面抄里夹着许多小纸条,布满现在自己都难以辨认的字,有些后来成了我的小说。

在邮局工作的经历、做史志和年鉴的体验在我后来的小说中都有体现,但我觉得做笔记的习惯、爱好写诗和阅读,以及青春期的苦闷,这些对我小说的创作影响要更大一些。

问:悬疑小说写作会不会沉浸情结难以自拔的时候,处置负面情绪有没有妙招?

蔡:我觉得写作最好的状态一定是你写作过程中本身的状态,不管是欣喜若狂,还是泪流满面。我自己写小说就会一边写一边自己泪流满面。这是因为与小说中人物达到了共情,记得写我竟然是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在写,连续保持了大约五到六天,最多的一天竟然写了一万六千字!这已经创下了我迄今为止最高的打字速度记录了,我不觉得这个速度会影响到作品质量,因为这正是我情绪最为饱满、灵感最为充沛的时刻。

有时刹那间,我感觉自己就是主人公,我在经历与他们相同的喜怒哀乐,感受与他们一样的恐惧与绝望,仿佛真的面对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沟壑。这是非常好的状态,我们没有必要去克制自己。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初学写作的时候总是想写的太多,各种情绪都很饱满的像机关枪一样地扫在屏幕上,哒哒哒打出来。这其实是一种平衡,当然这也是一种技巧。

问:您的新作《无尽之夏》获得此次IP潜力榜的最佳悬疑作品,不过创作风格上跟之前的小说有些的区别,虽然都有悬疑特点却偏向严肃青春,这是您的创作风格的变化还是什么原因?

蔡:很荣幸上榜。

《无尽之夏》是一次非常重要也非常艰难的转型,因为我以往的作品都是从悬疑的角度出发,悬念的、犯罪的、推理的,甚至惊悚的,当然这些元素在这个小说里都有,但是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其他元素,比如青春的、成长的,包括自己的一些青春的记忆。《无尽之夏》可能是我所有作品当中真实度最高的一部作品,最充分调动了个人记忆的一部作品。

小说中有很多部分是我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包括书中的“我”、“我”的家庭,以及一些真实的地点、人物等。比如小说中写到中考的失利,青春期的苦闷,爱好吹笛子,参加学校文艺表演,喜欢读书等都是我真实的人生经历。

我一直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创新,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成长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会自己有所思考,不管是对自己、对社会、对文学,这些反思在作品当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流露出来。当然,对于创作者本人而言,他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或者说在当下最适合的道路,或者最符合自己表达欲望的一种道路,这种表达欲望才能够成就这些非常优秀的作家,不管是任何一种门类。

问:您一直坚持悬疑类型写作,会不会有想尝试其他类型写作的冲动?

蔡:从2001年到今天,我已经写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几乎全部是悬疑小说。漫长的创作生涯当中,我也给我的作品区分为许多不同的子类型。比如2010年以前偏向于惊悚悬疑,其中还有《天机》和《人间》这样的两部六十万字以上的超长篇。2010年的《谋杀似水年华》以后,我开始写社会派悬疑小说,想要透过谋杀与灾难,写出当下中国社会的痛点与泪点。

再后来,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北京一夜》。我觉得类型小说不管它叫什么,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候我们不用把纯文学或是类型小说的界限做得那么分明,包括类型小说内部、不同的类型小说之间也是可以跨界的,也是可以有交集的。后来,我甚至还写了一些影视剧本,这也颠覆了我过去的某些观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