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朝鲜通3世
这个才是真正的“朝鲜通三世”、“朝哥”,“朝鲜通三世”、“朝鲜通四世”、“朝鲜通4世”均属假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朝鲜通3世

朝鲜导弹功臣机关:配给享受特权,20多名前苏专家打工

朝鲜通3世  · 公众号  ·  · 2017-07-31 17: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火星-12”中程导弹、“火星-14”洲际导弹发射,朝鲜迅速成为了“导弹霸主”,首功的朝鲜国防科学院成为耀眼的明星,该院院长张昌河揭去神秘面纱,地位火箭般上升。



神秘的朝鲜“国防科学院”


7月4日,“火星-14”洲际导弹成功发射后,朝鲜以“国防科学院”高调宣布试验成功,暗示:朝鲜核导试验已不可遏制、趋近成熟,这一神秘机构无需再隐姓埋名、掩人耳目。


朝鲜国防科学院安排了朝鲜历次导弹试射,该院原名:第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64年,至今已有53年历史。53年来,该院一直从事着朝鲜核武器、导弹、生化武器的研发工作,并在“军需经济”中担任着核心角色。


由此可见,拥核是朝鲜金氏三代领导人孜孜以求的核心利益,和美韩军演无干。


专门负责朝鲜军需产业的第二经济委员会则负责核生化武器的生产。在先军、先核的指导思想下,朝鲜的经济、工业运转实行军工,特别是核导工业优先制,军工、军研区别于民用经济、科研,冠以“第二”以掩人耳目。


与国防科学院同时成立的人才培养机构——国防大学,从70年代起也根据需要混用“江界国防大学”,或”平壤工业大学“两个名称。2016年初,平壤工业大学改名为国防综合大学。在公开提出建成东方核强国、亚洲导弹霸主地位后,朝鲜已不再需要掩饰。


第二自然科学院成立之初,曾被称作“国防科学院”。据说金日成每次提到朝鲜战争都会说:“朝鲜战争时期我们连10万杆步枪都没有,所以打到洛东江又退了回来。只要当时苏联遵守了给予武器的约定,我们那时就已经实现了祖国统一。”


第二自然科学院是朝鲜最高权力机关国防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务委员会,下同)的直属机关,直接受军事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领导。


第二自然科学院位于龙城郡,位置是金日成亲自指定的。当时金日成曾说道,“这里空气好,敌军也难以进行空袭,平壤市内最好的位置要分给科学院。”


第二自然科学院下属有60多个研究所和管理设施,其中大部分的研究所都被建在位于龙城郡的龙秋洞和中二洞的“科学村基地”,还有一些则分散在慈江道、咸镜南道等地。


第二自然科学院院长被称为“大长”,现任“大长”就是张昌河。“大长”在担任院长的同时,兼任朝鲜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和第二经济委员会第一部委员长。院长之下还有6名副院长。在科学院中,大约有1万5千名研究人员,所有人员都穿着军装,他们中的大多数均毕业于平壤国防大学和龙城弱电工业大学。


除此之外,只有人民武装部下属的美林电子大学,金日成综合大学,以及金策工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才能进入科学院。除了研究人员,还有4万余名实验助手和工人在科学院工作。


朝鲜的核武器研究主要由“101核物理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化学材料研究所”、“物理学研究所”等机构负责。对这些研究所进行支援的“131原子能指导局”在2012年4月12日升级成为“原子能工业城”。这些机构的设立都表明了朝鲜正在进行正规的核武器研发。


“101核物理化学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核武器的开发和研究。研究所位于慈江道江界市,整个研究所被修建在坑道之中。即使在90年代中后期,即朝鲜“苦难的行军”时期,“101研究所”职员们的粮食配给也丝毫未变。


导弹的研发,则由“166工学研究所”、“628发动机研究所”、“10月17日卫星研究所”和“144金属工学研究所”等机构在负责。


朝鲜研发的所有火箭都出自“166研究所”。目前有20余名前苏联的导弹专家在此工作,他们是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逃亡到朝鲜的。该所科学家多数在俄罗斯或者欧洲其他航天高等学府进修过。


甚至,金日成的四儿子金英日在1985年到1988年这段时间也曾作为研究人员在“166研究所”工作。2000年5月,金英日由于肝硬化病亡于德国,此前他一直在朝鲜驻德大使馆担任参事。


“166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中有很多是从伊朗、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派遣过来的。2011年11月12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爆炸事故发生时,5名位于现场的朝鲜研究人员均身亡,其中有3名就所属于科学院。据推测,他们是“166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628发动机研究所”主要从事火箭发动机和机体的研究。1985年10月25日,金正日到科学院展览馆进行实地指导时曾说道,“如果说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花垫子上培养出了艺术人才,那么如今是时候在金垫子上培养科学人才了”,他还做出了指示,“现在我们国防科学人员的水平是‘人民学校’的水平,通过研制中程导弹我们必须达到中等的水平”。当时,朝鲜扩大了“166工学研究所”的规模,并分离新建了“628研究所”。


“10月17日卫星研究所”是1990年10月17日根据金正日的指示而设立的。研究所内设有卫星观测中心,2009年4月5日“光明星2号”在这里发射时,金正日和金正恩观看了发射场面。


“10月17日卫星研究所”里有研究人员150余名,实验助手80余名,以及中间工厂工人80余名。卫星观测中心有计算机操纵记录师30余名。而“144金属工学研究所“则主要从事有色金属(非铁金属)和火箭机体的研究。


除了上述机构,第二自然科学院还有一些下属的研究所。研究装甲、自行火炮和机械化部队装备的“112研究所”,主要从事于提高军事装备精密性的“130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研究应用于武器的计算机自动体制项目的“电子计算机研究所”都所属于是第二自然科学院。


至于檀君贸易公司,作为朝鲜第二自然科学院下属公司,它承担着为朝鲜核试验和导弹研发提供技术支持的任务,2009年7月就被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制裁委员会列为制裁对象。


第二自然科学院在动用国家预算和获取特殊原料方面享有特权,朝鲜以国家预算中的国防科学研究经费为基础,将矿业开发贸易公司外销武器的收入,再加上二院下属的企业赚取的外汇和其他国家补贴资金全都计入二院收入预算中,用来购买科研急需的原材料,内部称为“99号物资”,即“最高司令官同志预备物资”,而扮演“白手套”角色的就是檀君会社。


神秘的1月18日机械综合厂


据此前的外媒报道,朝鲜在全国各地部署了25处导弹基地,朝鲜导弹可以在发射后很短时间内击中韩国的目标:距首尔127公里的支下里基地发射的导弹,可在3分钟内攻击首尔;此外,距首尔168公里的上元洞基地和距首尔191公里的玉坪基地发射的导弹,也可分别在4分钟和5分钟内飞临韩国首都。



25个导弹基地各有分工,位于江原道的岬阿里导弹基地距南北停战线不过50公里,最初只是苏制“飞毛腿”导弹的技术支援基地。但美国情报机构所掌握的情况显示,朝鲜人民军自1998年起就开始在该地修建至少两处导弹发射阵地,美情报机构认为它是瞄准日本的。另据美国情报机构判断,朝鲜慈江道的上春刚导弹基地同样是瞄准日本冲绳的。


传统上,能盯上美国本土目标的朝鲜导弹基地有两处,一处是朝鲜东海岸舞水端里导弹基地。从1999年起,朝鲜开始改进“大浦洞”导弹,美国的间谍卫星就一直盯着这里。这里的导弹发射台高约33米,显然是为射程更远的导弹而设计。2006年,朝方从舞水端里基地发射了一枚射程可达阿拉斯加的“大浦洞-2”型弹道导弹,一时震惊世界。


第二处朝鲜远程导弹基地位于朝鲜西海岸,距离中朝边境只有50公里的东仓里基地。从卫星图片来看,其规模是舞水端里基地的两倍,拥有更完善的配套设施。


朝鲜建造这个发射基地,主要是为了推进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和卫星发射计划。


朝鲜还利用欺骗手段,谎称“拉木材”,从某邻国进口了只有少数导弹大国才能生产的8轴运输-起竖-发射一体车,并且实现了固体发射,其机动性、存活能力大大增强。所以现在朝鲜的导弹发射地点已经很难跟踪。


125机械厂是朝鲜最重要的导弹组装厂,大约5000名工人在那里负责组装地对空和反舰巡航导弹。1999年11月,该厂曾向伊朗提供过12台“芦洞”导弹发动机,一架伊朗的波音-747货机在苏南国际机场降落后将其运走。


位于朝鲜平安南道价川附近的118厂(又称1月18日机械综合厂)则更为神秘。这里是朝鲜人民军武装力量部的导弹生产厂,拥有10000名工人,产品包括火箭、导弹,鱼雷和坦克,现在最重要的产品则是弹道导弹发动机。


2015年12月,118厂改建,金正恩前往视察。



金正恩指出,1月18日机械综合厂的各处留下了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的气息。工厂的工人阶级应为在凝聚着伟大领袖们不朽领导业绩的工作岗位、朝鲜机械 制造业的长子工厂、中枢工厂、核心工厂工作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更加猛烈地掀起生产正常化之火。


2016年8月,金正恩再次视察118厂,由此可见,金正恩对于该厂和朝鲜导弹事业的重视。



金正恩强调,因为是用我们的头脑设计、用我们的手制造的机械产品,越看越觉着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靠我们的力量、技术、资源制造朝鲜式的现代化机械产品,是维护民族自尊心的重要工作。听到在高水平上实现现代化的犹如宫殿的作业场响起的增产轰隆声,真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位于朝鲜江界市的“第26总厂”有着“朝鲜最大地下导弹基地”的头衔,该厂拥有两万名工人,能生产各种型号的导弹,火箭,鱼雷,反潜深水炸弹和地雷。江界位于中朝边境上。


神秘的朝鲜“大长”张昌河


“第二自然科学院”改回原名“国防科学院”,突显了朝鲜不再掩饰开发军用武器的意图。


朝鲜国防科学院和它的领军人物张昌河一直处于神秘角色,甚至张昌河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火星-14”导弹发射后,朝鲜判断,国防科学院和张昌河已经没有保密必要,张昌河的尊容才得以面世。


2017年5月20日,金正恩与火星-12地对地中远程导弹的开发者合影留念。陪同的朝鲜第二自然科学院院长张昌河,成为继朱奎昌、崔春植之后,第三位走上前台的火箭开发总设计师。


火星-12成功试射,是朝鲜核武-导弹研发进程中的里程碑,火星-12第一次被冠以“主体弹”的名号,被称为一场“伟大的胜利”,“在主体的核强国建设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惊人成果”。也是朝鲜货真价实准备量产列装的真正核宝剑。


张昌河,出生日期、出生地,不详,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张昌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光明星-2号的功臣名单中,但排名垫底,位居第100位,显示当时他在核武-导弹研发中尚处次要角色。


2014年7月,在朝鲜核武研发的元老级人物全炳浩去世后,金正恩亲自前往灵柩前吊唁并瞻仰遗体,在全炳浩的89人国家丧仪委员会中,崔春植排名较后,位居85位。张昌河名列40位。


这预示着,张昌河已逐步取代崔春植,主导着朝鲜最重要的核武-导弹研发项目。2016年5月劳动党七大,崔春植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中央候补委员的名单中,张昌河则名列劳动党中央委员。


2017年2月12日,金正恩现场指导北极星-2型地对地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试射,陪同人员包括劳动党中央军需工业部第一副部长李炳哲,副部长金正植、郑胜日,第二自然科学院院长张昌河。


张昌河不像其他平壤领导阶层官员,他们都不是精英家庭出身。金正恩让这些技术官僚待在身边,随时与他们对话,并催促他们加快脚步,反映出他对发展导弹的迫切感。


2017年5月14日,火星-12试射成功,张昌河迎来了事业的顶峰,与劳动党中央军需工业部长李万建、中央军需工业部第一部副部长李炳哲、中央军需工业部副部长金正植,共同负责尖端火箭的研发。


从第二自然科学院,到国防科学院,朝鲜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在元首的英明领导、张昌河的带领下,“东方核强国”、“亚洲导弹霸主”朝鲜将迎来“主体弹”的节节胜利。

朝鲜通3世 才是 朝鲜通、朝鲜通二世 的复活号。其他 朝鲜通三世 朝鲜通四世 朝鲜通4世 均为冒用 。希望大家明鉴。 欢迎关注、转发、置顶, 谢绝其他公众号、自媒体号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