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总在人间
我是你潜伏在职场的卧底,告诉你所有职场秘密,解决你成长的各类难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新加坡双彩虹刷屏!绝美画面惊艳全岛 ·  13 小时前  
新加坡眼  ·  新加坡大手笔发钱,到底哪些人能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格总在人间

哪种人最容易赚到钱?我只看这一点

格总在人间  · 公众号  ·  · 2024-08-08 11:59

正文

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794篇原创


注:

最近公众号的推送机制有改变,需要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推送了,大家可以“星标”一下这个号,谢谢。



出入社会这么多年我慢慢觉得, 一个人能成多大的事,赚多大的钱,眼界技能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我还是看他的“心力”。


谈到“心力”,我立刻想到职业生涯的某个时刻,是我离开伊朗的最后几个月,疲于应付工作,毫无成就感,心力严重不足,早没了刚去海外时的一往无前,每天上班如上坟。


当时我用了一个办法:


每天下午抽出半小时去到街边小公园散心。


这才让我可以坚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就不多讲了。


但是从结果来看,我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回到国内。


那会儿我29岁,前途未卜,但我对自己依然有信心,所以今天讨论心力, 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你可以做什么来自我赋能改变现状,而是,你能不能对摆脱困境之后的人生依然充满信心。


如果你有信心,实在不行就换个环境寻找新的成就感,也能活下来。


前几天线下公开课北京站,结束后我一直在回想这一路走来,从求学到上班到创业,为什么今天自己会成为这个样子。


原因当然很多。


其中一点还是刚刚提到的信心,或者说勇气,敢在某个节点毅然转身离开,投身新领域。


如果你问我这个信心的来源,我想说,或许吧,是 来自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有过“为了一个目标全身心投入直至拿到结果”的经历 ,不管是学习上,还是体育上(我是中学的篮球队和乒乓球队主力)。


所以最近,我跟我儿子聊的话题,也是这个,学习成绩和课外活动我对他没有任何结果上的要求,但我对过程的要求极高。


如果他决定参与某项活动,那就必须全身心投入。


结果好坏不论,但结果拿到之前,过程必须保证全身心投入。


以我有限的经验来看,这种经历解决的,就是标题里“心力”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有过“为了一个目标全身心投入直至拿到结果”的经历,那他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会变得极其强大。


一般来说,普通任务就没法让他疲惫不堪,因为他曾经做过更加疲惫,更有压力的其他事。


反过来,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人对新事物稍加尝试,遇到一点点失败立刻放弃远离,就是因为他的人生前30年过得太散漫,太顺其自然,他没有过全身心投入直至拿到结果的经历。


人和人四肢一样,头脑智商也差不多,但是心力和心力相距甚远,原因就在这里。


对普通人来说,“为了一个目标全身心投入直至拿到结果”,拥有这种经历应该越早越好。


注意我说的是经历,经历一定要截至到拿到结果,至于结果怎样,最好是好坏参半。


一直拿好结果人会变得傲慢,经不起打击,而一直拿坏结果又会叫人失去信心不敢再作尝试。


我观察身边的人不管是老板还是打工人,只要想有所成就,赚到大钱,无一例外他们心力都极其旺盛,整个人动力强劲无需别人催促逼迫。


这跟学历没啥关系。


只跟他们的成长生涯里有没有“为了一个目标全身心投入直至拿到结果”的经历有关,追溯起来,几乎人人都有。


当然了,以上我说的是一般情况。


接下来,再聊下不一般的那种。


最近在看《马斯克传》,还没看完,一边看一边感受到马斯克的强大心力,几乎是地球上最为顶尖的存在。


我发现马斯克的出现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筛选的结果。


在17岁只身远赴北美之前,他生活的南非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治安极度混乱的社会,机枪扫射和持刀行凶是每户人家都在承受的生活日常。


马斯克本人亲眼目睹过的血腥暴力事件,弥漫在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


学校也不例外,马斯克从小就经受校园霸凌,很多很多次。


更严重的问题来自他的父亲。


马父不光是一个喜欢冒险的浪荡子(冒险是他们家族的传统),情绪还非常不稳定,经常在一瞬间就从满脸和煦变得凶狠,典型的人格分裂。


我觉得,在这样环境里活下来的孩子,只会极端懦弱或者极端强悍,几乎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而马斯克就是这种环境筛选之后的产物。


学习能力,热爱阅读,对知识的渴望,对科技的直觉,解决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他身上这些特质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习得。


但是,那种只有经丛林社会筛选才拥有的心力,永远无法复制。


所以,在看《马斯克传》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在创造了SpaceX,经历了火箭各种爆炸之类可以拿来向全世界吹牛逼的事情后,还有闲心去创造特斯拉。


(之前的PayPal,和后来交通行业的Boring Company,脑神经行业的Neuralink都不提了)


现在我有点懂了。


也许是因为,马斯克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需要成年后用超越常人的巨大成功来疗愈。


巨大的成功带来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脉冲的高潮迭起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他无法像我们普通人一样,那么轻易就能恢复内心的安宁平静。


马斯克早期的创业合伙人彼得.蒂尔就说,马斯克是为冒险而冒险。


对这种浸泡在巨大风险,可能会收获巨大快乐或者巨大绝望的状态,“他似乎就是很享受,有时候甚至会上瘾。”


也就是说, 筛选过程中他有多痛苦,那筛选之后的他就有多强悍。


那种极致的痛苦使得随后发生的绝大多数痛苦都变得不值一提。


只有类似火箭爆炸近乎破产这种超级痛苦,才可以和他少年时的遭遇媲美。


前几天在线下课北京站做分享时,我说。


“若有剥夺,或有赠予”。


马斯克被剥夺掉一个平静温和的少年时代,于是他也被赠予了一副常人无法企及甚至根本无法想象的心力。


当然了,我说的是“或”,因为更多人被这种剥夺筛选掉了,成年后既痛苦,也无法成功。


和马斯克相比,我们绝大部分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迄今为止的所有痛苦看起来是多么不值一提。


这就是苦难和成就的某种关系:


如果你很幸运的通过筛选,那么,你的痛苦程度决定了你的成就振幅的上限。


当然了,和大家一样,我也不认为一定要过马斯克那样的人生。


但是我觉得必须要搞明白一件事,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为什么我们并不享受那种极端重压之下的人生。


答案来自价值观。


而价值观由经历和思考塑造,尤其是经历,我们普通人的经历没那么痛苦。


那么问题来了,要不要让已经觉悟的自己,通过思考,主动选择投身到振幅更大的痛苦也是更为残酷的任务中去呢?


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好问题。


(正文结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