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论道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易鹏
关于此次疫情对当前中国乃至未来的影响,我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的基本情况;
二是疫情的影响;
三是估计政府会出台哪些政策,我们该怎么办?
01
疫情基本情况
此次疫情的特点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前期对疫情认知不足,或者说科学认知有一个时间段。
二是由于初期防疫信息披露出现问题,疫情被大量延误。
三是病毒有新的不同特点,如传染力很强,一次、二次传播速度很快。
从最新的数据来,此次疫情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都超过了SARS,但死亡率不是很高。
但是由于病患总量大,死亡人数也不少了,截至今天已经突破200人了。
四是全球化传播。
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情况下,疫情也是倍受关注。
今天凌晨4点,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全球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是,一方面病毒是人传人,在中国数量增长很快;
另一方面全球已有18个国家发现相关疫情。
可以说,疫情正在对国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疫苗的相关各种信息在飞速传播。
一方面是信息爆炸,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很快扩散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声音弱化。
为什么呢?
因为在与生命相关的情况下,大家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相信政府的正面通知。
这个是自然的人性。
在疫情面前,人们内心的恐惧恐慌暴露出来。
如果我们不鼓励合理使用口罩的话,全国14亿人平均每个人2个口罩,就需要近30亿个口罩。
这个数字全世界的产量和存储量也不可能满足。
六是党中央的权威很高、执行力很强。
对党中央的号召,各地都坚决果断执行。
当然,执行中间也难免出现一些一刀切和用力过猛的情况,比如返城人员无法进出小区和村庄封路等。
这种行为的出现,当然有其合理性和效率性,但是也会对经济造成伤害。
总体而言,今天新增疑似病例和确诊比昨天要低了。
那么,这是不是一个拐点呢?
我个人认为三点可能性:
第一,如果从1月20日计算,已经十一天,预计会在元宵节左右进入平稳下降期,这对我们是最好的结果;
第二,可能会拖到三四月份,如果拖到三月份中旬,会导致两个月的周期;
第三是最悲观的局面,疫情会一直持续到五六月份。
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是第一和第二之间,在二月中旬达到一个峰值,随后逐渐进入一个正常的社会经济局面。
当然,防疫专家对此最有发言权。
02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节前发布《盘古智库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四十五条建议》(内部),到此后每天一份相关建议,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做了很多模型的分析,也参考了其他机构的一些报告。
目前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如果在第一种情况下,估计中国经济GDP的增长,今年整体会下降一个百分点;
第二种情况会下降两个百分点,第三种情况下可能会下降三个百分点以上。
第一种情况下,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大约是4%左右。
第二个情况下可能是2%。
第三种情况下我们要防止出现零增长。
为什么这么预测?
我们的逻辑是:
第一,对比2003年SARS期间,在SARS高峰期,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比第一季度下降了将近三个点,那么我们可以算出来,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增速是六个点,我们在下降三个点的情况下也是三个。
第二,这一次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电影、商场等基本上是全部关门,所以服务业受冲击最大。
2003年,中国经济中服务业占比30%以上,现在已经到了50%以上,将近60%。
以陕西为例,西安的第三产业大概将近57%,所以这个服务业比例越高,受冲击力越大,所以从结构角度来讲就是冲击很大。
第三,从总量角度来看,SARS期间,我们经济总量大概十几万亿,通过17年的增长,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几百万亿,那么总量会不一样,同样这样一个点,影响也会不一样。
第四,以关联性的角度,因为这次在春节之前或者春节中间发生的,SARS期间直到四月份左右才成为了媒体关注的重点,也没有大量农民工返工。
而今年农民工返城,无论受政府的主导也好,或者我们内心本身的恐惧也好,不建议农民工返回城市。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给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劳动力不足,所以开工面对挑战。
同时由于我们目前采取的各种严厉的措施,如封路,就会出现新的挑战。
有企业和我交流表示,他们现在希望开工能提供一些产能,但是由于各地的交通管制、原材料运输等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大约30几个工厂没有复工。
这也就意味着,这次疫情不但影响服务业,而且对占比30%以上的第二产业工业也会造成冲击。
现在,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讲,包括政府、企业家、
老百姓
,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经济发展是第二个考虑。
宁愿牺牲经济发展,也保持自己健康平安,这个观点是非常对的。
目前以终止疫情来考虑,如一个半月两个月左右,我认为今年整个经济可能会影响两个点。
那么,第一季度可能就是两个点左右,到了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可能会有反弹,今年的经济增长就是百分之四点多,不到5%。
那么,
具体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
第一,就业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目前,中国服务业大概承载了有几亿人的就业。
如果这5%的服务业人士失业,那就有几千万级。
就业问题出现了以后,会出现三个情况:
一是家庭收入的问题;
二是由于没有工资收入,会导致大幅压缩消费,从而进一步压缩中国经济,压缩最主要的消费动力;
三是压力比较大的一点,就是大量失业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如果政府处理不好,那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虚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中小企业面临挑战。
很多从事饭店、商贸超市、电影、文化旅游、运输等一系列服务业中小规模的企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固定成本,包括人员、工资等,但是消费基本都萎缩了,那么能熬多久?
熬不了就会导致关门。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概国家会出台政策来帮助。
但是国家政策出台政策与落实需要一个漫长的前期过程,所以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难关。
第三,国际挑战。
因为在世卫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国际上很多航班停飞中国。
我们从海外运输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入境遇到一些困难。
如果有更多的国家把门暂时关上,短时间之内会影响人和物资。
所以我们年前就和主管部门建议,要未雨绸缪。
此外,关门以后再开门,很有难度,很可能会导致国内闭关锁国的心态,有可能和中美贸易战联系到一块,导致中国和世界“脱钩”,由此会造成更严重的、更长期的恶果。
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和世界拥抱在一起。
如果因为疫情的情况,导致或加速了我们“脱钩”,那有可能会出现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一系列的巨大风险,比如社会稳定的挑战、百姓心理状况的挑战等。
当然,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包括我们自己能力、体系的缺陷,离现代化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也显现出来一些老百姓自私的一面,同时暴露出来了很多大数据新技术手段的泡沫化,在这种大疫情面前并没有体现更多的方式,比如如果有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就可以马上知道火车、地铁等需要隔离的人在哪里。
所以我们设想的很多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发生。
总体而已,此次疫情的背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03年SARS期间,中国经济处于上风上水的起飞状态,加入WTO才一两年,所以即使经历了SARS以后,整个全年经济增速超过了上一年。
所以即使遇到一个挫折,也能够立马扛起来。
但是今年不一样,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本质上中国经济在往下坡走,所以如果突然猛地一个疫情加进去,并出现最严重的三个月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像科比飞机失事的情况一样,在下降的过程中间,由于速度太快失去控制,导致撞山、机毁人亡。
中国经济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风险,因为无论是中美贸易战、中美PK、或者是中国经济本身长期存在的各种隐患,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往下失速,但是如果中间突然出现一个黑天鹅事件,有可能会导致直接“撞山”。
这就意味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就此打断,中国可能会回到从前。
截止目前,这是一个最严峻、最可怕、风险最大的一个事情,但我认为这种出现可能性不会那么大,但是确实存在这个风险,这是目前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要全力以赴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我们要具备对各种风险的清醒认知,包括人文交流、体育交流、城市运行等各种风险都会发生。
03
政府出台政策及如何应对
那么,对于疫情的影响,政府、社会、企业应该如何回应呢?
第一,政府目前首先要直接控制好疫情。
中国的制度是全世界最能够快速控制疫情的方式,所以即使世卫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依然高度肯定了中国的行动力。
因为中国的举国体制和力量对疫情隔离、消毒、防控等方面的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目前要全力以赴来做。
所以现在我认为在接下来这一周是最关键的阶段,如果这一周能出现数字的大幅下滑,那么就会趋向于最好的预测,一个月控制住疫情。
那么,我认为影响中国经济一个点还是能够承受的。
第二,政府应该要未雨绸缪,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尤其要避免出现大量失业的问题。
一是要快速出台对服务业或者各种行业中受影响很大的主要行业实行减免税费减免租金的政策。
比如饭店、电影、旅游景点等行业,固定税全免,或者大幅减少,超50%以上才可以。
所以这个就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联手了。
二是减免租金。
万达明确宣布免租金一两个月,那么同样,政府也要通过免租金的方式来推动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政府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应该在去年拿出1000个亿进行职业培训资金的情况下,再拿出1000个亿出来进一步加大培训。
农民工有培训的时间来缓冲企业分布生产和农民中间的时差,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人才素质,缓解就业的压力,同时也给企业的复工争取了时间。
四是政府要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宁可通货膨胀也要保持,不能短期出现极度的黑天鹅现象。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一定要通过货币的资金、补贴行业发展来“放水”,也提高了政府的财政赤字率,中央财政赤字率在3%,我认为放到5%也可以。
同时要推出特殊的债券来推动地方政府,或者由政府来主导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主导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这次武汉修建小汤山医院。
我认为全国省会城市都应该配一个有规模有质量的医院做基础设施,比教育、轨道交通、水利工程、5G的力度要加大。
通过扩大中央财政债务,包括投资基础设施,因为消费萎缩之后,要通过政府的消费提供大量的刺激来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
六是银行要降息降利以减少企业的财务成本。
力度要大,速度要快,不要等到疫情结束,我认为应该在2月10号之前就要开始实行,要保持足够的资金同时。
对于无论是个人的消费或房贷,还是企业的贷款,要给予一个特殊时期的延期,避免大家回收资金,导致企业加速。
七是要加大国际合作,进一步开放。
在中国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盯着国际市场。
中美已经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我们要通过国际协议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内部的改革开放,兑现协议的承诺,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实现更好地国际化合作,更好地国际化交流,从而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大国际关于疫情、病毒、疫苗的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合作,推出疫苗,更早地控制疫情,让大家集中精力回到经济主战场。
八是对房地产采取更灵活、相对放松的原则。
房地产是经济支撑点之一。
在特殊的情况下,有必要调整房地产政策以提升经济。
艰难形势下,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挥市场化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空间,少一些形式主义,少一些空头效忠的表态,更多地让企业更有活力,更没有负担地投入到市场的建设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如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没有此次疫情,中国经济也面临巨大挑战。
通过此次疫情,如果能倒逼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这也算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一些正能量的东西。
目前通过此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几个情况:
第一,头部企业的压力不大,反而通过这次疫情,干掉了更多的小企业,以后头部企业的优势更明显。
第二,对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品牌的企业影响不大,反而进一步的扩大了企业发展空间。
第三,接受用线上来做服务、销售、生产,更多的把信息化和工业化,比如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技术用的好的企业,这次反而对他们来说是天赐良机。
第四,再次证明大健康产业是绝对的朝阳产业。
大健康产业不单是此次疫情的出现,包括老龄化社会和老百姓健康生活的需求,大健康产业都依然有足够的空间。
我曾经指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是以人工智能为主的高科技发展,二是以更好的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这两个产业是不管风吹雨打都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