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张聊科研
聊聊跟科研有关的感想心得,如基金,文章和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Nature:好导师的16个标准 ·  3 天前  
社会学理论大缸  ·  过年回家,最怕七大姑八大姨问话?她们为什么要 ... ·  5 天前  
募格学术  ·  AI搞科研2.0时代,不看着实有点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张聊科研

为什么发一篇10分的文章这么难?

小张聊科研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11-06 09:39

正文

关于10分以上的文章解读,我们“小张聊科研”公众号已经写过很多了,看多了以后大家就会觉得一篇10分以上的也就这样嘛,无非是样本量多一些,技术高大上一些,通讯作者牛一些,要是我有这样的条件,我也能发,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不能否认,上面我们列的这些条件对于发表10分以上的文章是有帮助的,就像09,10年GWAS研究很热的时候,就有大佬收集几千乃至上万例的标本进行测序或者芯片检测,发了很多Nature Genetics,就像知乎上有人批评施一公的研究是仪器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一样,说的好像大家有了这样的条件CNS也可以随随便便发一样。


这么高大上的话题轮不到我们讨论,我们来聊一下为什么对我们来说发篇10分以上的文章这么难。总体来说,有几个原因:


1. 15个想法里面可能只有一个能发到10分以上。其实想法不是那么难,即使是10分以上的思路或者方案,模板或者套路总还是有的,比如我们上次说过的一个方案:

你说有没有用?有用的话你能按照这个套路发篇10分的文章出来吗?我们大体算一个概率,整个套路共有12步,我们按照每步进展顺利的成功率是80%,12步做下来能完成的概率就是6.9%,平均算下来大约有15套方案里面才能有1套完成,其它的14套方案里面,第4步做完做出来的有6篇(40%)可以试一下3分,接下来第7步做下来的有结果的就只有3篇(20%)了,再往下做到第9步就只有2篇(13.4%)了,最后做完12步骤的只剩下1篇(6.9%),其实这还是比较乐观的情况,因为对大家来说,越往后做,几率越低,因为机制部分是最难的。


2. 当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时,已经是几年前的工作了。一篇10分以上的文章从想法到完成,乐观估计需要2年,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时,这已经是研究团队2年以前的想法了。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已经被别人在2年前想到并完成了,这是一个多么细思极恐的事情,更何况对大家来说,要看懂研究领域里面2年前的文章都困难重重,哎,这就是差距啊!我们看一下曹雪涛院士今年发在hepatology上的这篇文章:

公众号里面解读过,下面是文章的“心路历程”:

文章2016年7月27号投稿,花了接近10个月(2017年5月12号)才接收,我们反推一下这篇文章的想法是2年前也就是2014年就有了。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2014年的时候在干什么?去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在环状RNA基金大爆发,这是要上天吗?里面也梳理过,关于环状RNA最早中标的国自然基金出现在2015年:

今年国自然基金结果公布,环状RNA的项目已经从15年的3项,16年的12项,17年的59项,到18年的110项,如果这都不算热点,什么算呢?如果你通过这篇微信文章才知道circRNA这个方向,就知道我们跟高手们隔着多远了。


3. 创新性上的差距?

大家可以看一下复旦大学于文强教授分享在知识分子公众号上的这篇文章:“颠覆性发现”带来的囧境:相似的结论,我的文章发5分杂志,诺奖得主发28分,于教授分享了在普遍认为microRNA抑制基因表达的科研背景下,自己提出的microRNA激活基因表达的理论和依据研究屡次被拒最后发在RNA Biology上面的坎坷经历:

类似的研究诺奖得主却发了cell:

真的是让人唏嘘感慨,评论区也很有意思:

好了,今天就简单聊这些,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吧,欢迎大家把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下次小张请个高手来给大家分享发CNS是怎样的体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小张聊科研”

关注后获取《科研修炼手册》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