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青岛大学一学生跟老师请假的聊天记录截图引发热议。学生要回家看望病重的 72 岁姥姥,已跟辅导员请假,并告知专业课老师。老师却声称“将生死置之度外投入学业”是很好的辅助治疗,有利于她的健康。
事后 ,青岛大学回应称已责成商学院了解调查。商学院表示 ,微博中的这位老师平时教学态度认真,对课堂出勤一直要求严格。经沟通,已准假。学生已返回家探望老人。学院今后将加强师德教育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提出的特殊情况要区别对待。
最后该学生也道了歉,希望不要影响到别人。虽然事情已经圆满解决,但议论仍未停止,而且几乎一边倒的抨击那位专业课老师。
其实,面对真真假假的请假理由麻木了的老师,和亲人病重归家心切的学生,这样的矛盾爆发点可能是沟通不彻底也可能是价值观或者什么的存在差异。他们的出发点都不是坏的,也许作为老师她与学生交流方式存在问题,作为看客的我们对她字里行间的优越感非常不满,但是非要把请假与准假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层次甚至一边倒的讽刺谩骂施加网络暴力,连带着黑一把学校的话,是不是有点太过偏激?
而且,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老师的这种观点,是很主流的价值观。那时候,许多作文主题,都是那些家里亲人去世,含着眼泪忍住悲伤,努力学习,用好成绩回报亲人在天之灵的内容,当然作文结尾基本都是“”我相信,您要是还在世的话,也会赞同我这么做的吧!”这类的话语。
这类的事例也发生过不少,一度成为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
2012年5月27日,安徽省芜湖县六郎镇政和村的沈显玉夫妇到学校参加沈飞的高考家长会之后,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母亲送医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芜湖县交管大队事故中队得知沈显玉夫妇的独子沈飞即将参加高考后,主动向沈显玉的亲属提出,为了让沈飞安心迎考,暂时不要告诉他。亲属们也同意这一做法,学校也表示倾力支持,帮助沈飞安心备考。
于是,为了让沈飞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凄美的谎言,让他成为最后一个知道母亲去世噩耗的人。
“你要忍住悲痛,配合医生给父亲治疗,他还不知道你妈妈已经走了……瞒着你,是为了让你考上一所好学校,圆了妈妈的心愿。”大家如是劝说。
2014年河南浚县屯子镇刘门村一农户家51岁农民刘银玉因病去世已经9天了,为了不影响儿子刘文举(小名龙龙)高考,家里人一直瞒着他。
因为怕耽误儿子学习,刘银玉患肝癌2年来,对儿子说自己只是患了感冒;3个月前癌变时,他编出各种理由阻止儿子回家;1个月前住进医院后和儿子通话时他说自己正在干农活儿;高考前10天,他挂着氧气瓶对着日历数距离高考结束的日子;高考前7天,弥留之际的他,流着泪立下“高考不结束,谁都不能把消息告诉文举”的遗嘱。
2015年5月28日,为回家陪女儿备战高考,在外打工的韩友清从宁夏往泸州老家赶,次日,在途中因车祸不幸去世。
为让女儿专心高考,韩蕊的母亲黄敏忍着悲痛将这一消息隐瞒了11天,直到6月8日下午,走出考场的韩蕊才得知内情。当晚在殡仪馆,韩蕊跪倒在父亲灵前,失声痛哭。
站在父母和老师的角度,怕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耽误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因而本能的做出这番举动,这也是出于爱护,无可厚非。不过他们忽略了,当事人也会想有自己的选择。
是的,面对亲人的安危,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
2013年4月11日晚,河北省邯郸市滏春中学高三女生王雨潇的父亲突然脑干出血导致神经系统意识发生严重障碍被送往医院治疗。主治医生王医生介绍说雨潇的父亲入院时已处于无意识状态,可能有生命危险。为了父亲的生命,本应留在教室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最后冲刺的她选择了放弃高考,陪伴在父亲身旁。
她说,虽然她很想上大学,但假如父亲需要人一直照顾的话,她会一直守护在爸爸身边,准备直接找工作挣钱。
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偶然。
世上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有矛盾才为事,物无阴阳不为物。因此,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实属正常。但社会大众对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价值判断会有倾向性取舍,即会赞成一种,而反对另一种。当一种价值判断成为多数人的看法时,便形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而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决定了中国历来的主流价值观是: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以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康有为说,“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故今日之教,宜先开其智”自此,教育救国思潮顿然发轫,文化知识的教育成为主流。受其影响,大批有识之士如蔡元培、黄炎培、张伯苓、晏阳初、陶行知等人纷纷矢志教育,并终身不渝。近现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派别都曾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一教育救国洪流中。从古至今,这些能于“泰山崩于前”依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知识分子阶层,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人们渴望知识崇尚学问,想要出人头地不甘落后的想法,构成了我们的主流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亲人去世还能坚持学习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化,在和主流价值观的碰撞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教育不在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是发展为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智并进。所以面对不顾亲人安危仍投身学习,家人病重努力学习才是最大的贡献的现象,人们开始驳斥这是人性的缺失。
崔老师的观点,并不少见。他们这辈人都是吃过苦的一代,潜意识里觉得学习和工作才能摆脱困苦,他们还深陷在“惟有读书高”的泥潭。也许他们的本意是好的,是对学生的关心,只是他们还未走出旧观念的桎梏。
一边是陪伴一生的至亲,一边是无法割舍的学业,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选择。有人认为死者已逝,不能复活,不如好好学习才能告慰亲人在天之灵。而病重的亲人事已至此,改变不了什么,不如努力学习才能报答亲人。也有人说,学习时间还有一生,高考也可以重来,但姥姥、父亲母亲只有一个,怎能为了学业让一切道德、人伦、生命、亲情为之牺牲让路?这是对情感的不负责和对生命的不尊重。
两种选择,没有办法分清谁对谁错。人本就有七情六欲,在情感面前,我们都是弱者。
不过在网友的评论中,不少人表示,自己在上学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真真假假,老师有时也难以辨认。以此为借口请假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老师出于对学生的保护和负责的原则,有时不轻易准假,也是可以理解的。
任何事情都要先按规则来办事,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自己的规章制度,老师不批假,一方面是受多年的主流价值观的熏染,另一方面也是原则使然。这并没有错。
只不过,在表达上,老师的说法确实值得商榷。学业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当然是头等大事,但有没有必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学习”呢,何况还是将亲人是生死置之度外?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和更新,致使很多学校都开始推崇人文教育。老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先育人,再教学。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理性的认知,引导其其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善待他人,促进学生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
一味的用原则去捆绑一个学生,抛却“杂念”去学习,学生或可也许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略胜一筹,但在关爱亲人、尊重他人等人文教育方面的缺失,却可能导致人心凉薄的局面。我们的高等教育,并不是要培养这种知识渊博、技能纯熟却情感淡漠的未来公民。
孟子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要求学生“将生死置之度外地学习”的老师有错,但用网络暴力予以抨击的做法,也未必就是对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或是看客们,人心都应该更柔软些。
编辑:徐啸
微信编辑:周文超
参考资料:新浪微博、新华网、中新网、华西都市报、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