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集体走低!超3000只个股下跌!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看到个帖子,感觉大为震撼:~~~~~~~~~ ... ·  2 天前  
饭统戴老板  ·  鸿蒙今晚发布会,宣布有15000多个应用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成都学区房的“阶级斗争”,一场可笑的中产内部踩踏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21 19:58

正文




『 小悦导读 


都说成都是个出产神奇故事的地方,从十几年前在天涯论坛很火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到前阵子赵雷火遍大江南北的《成都》,让全国人民对这块天府之国保持着一种好奇,总想看看它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这不,最近因为一篇“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的帖子,成都走在全国人民之先闹起新“阶级斗争”。


始作俑者自称某高档小区的生意人业主,对周边两个他认为同等高档小区的业主发起号召,为保有对口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抵制“年收入在50万以下,没有金钱也没有权利”的周边低房价楼盘业主的孩子。




雷人言论摘要



1. 如果因负担不起而拖后腿、反对这些项目,甚至举报乱收费,势必拖累我们菁英业主子女的教育。


2. 你的收入比不上别人,那后代的素质肯定也比不上别人,所以你就应该放弃作为学区房的权利,安安心心做你的低素质人,别给高收入人群添乱。


3.素质与成绩都是用钱堆出来的,一分钱,一分成绩,一分钱,一分素质。


注:以上为《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帖子部分截图

查看全文请拉到本文文末


这满屏傲慢、等级观念的帖子从一发布,就如泼水到热油锅一样,爆发了连串的反弹热议,关于学区房和阶层、公平、资源以及人性的关联讨论,精彩纷呈的程度不输最近上演的时代伦理剧《欢乐颂2》。



1
今天你瞧不起他,他日要你双倍奉还



在教育资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的时候,最简单最粗暴的处理方法就是按片划分,导致金钱垄断了学位,说的难听点,其公平公正还不如古代的科举制,这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级固化前奏啊。


阶级斗争,这个词汇好像对很多人已经陌生了,可它竟然在这个城市的某些小区发生了。上次提阶级斗争好像正好是56年前的今天吧,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又有人开始要举起它的大旗了。


这位年入50万,每月给女儿花一万二上国学的父亲内心充满了对高学历低收入者的鄙视,我真的怀疑他是不是给他女儿选错专业了,学什么国学啊,赶紧让她学致富经才是正道啊。


一心鄙视高学历者,觉得钱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根本标准,又要抢着让自己的娃儿进入学区房,这是什么神逻辑?“一分钱一分素质,一分钱一分成绩”,你有这么多钱,素质肯定高,那还让你娃儿上什么学啊,还不赶紧让她挣钱去提高素质和成绩去?


说到底,这种人内心还是对自己知识匮乏的惶恐不安缺什么,当然想什么!但请记住马丁路德金那句著名的话:你无法通过邪恶的手段达到美好的目的!


今天住在那些低房价小区里的政府机关低阶工作人员和企业中低阶职员,也许哪天就成了你要千方百计要讨好的对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罪与罚》


2
丑陋的中国中产



人们从来不去仇视上层,因为那是自己向往的境界,人们警惕的是下层,他们反而会来抢自己那点可怜的蛋糕。


所谓的中产阶级,急于否认过去,开始凌厉的看不起曾经的自己。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有这么一段话: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中国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上可以把太阳一口气吹灭,下可以治国平天下。


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猪、一条虫,甚至连虫都不如。因为中国人最拿手的是内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内斗,中国人永远不团结,似乎中国人身上缺少团结的细胞。


所以,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不知道团结,我只好说:“你知道中国人不团结是什么意思?是上帝的意思!因为中国有十亿人口,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你受得了?是上帝可怜你们,才教中国人不团结。”




这次抢学区房事件,把中国中产的“底裤”都给扒了!


我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学的都是谦让、宽容、善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可现实教给人们的,是不得不去争抢、阴谋、失态、睚眦必报不顾他人的卑劣。


你奋斗了十几年,好不容易优雅地踏入中产阶级,最终还是活成了当初自己不齿的样子。


在这些看似光鲜的外表下,其实是疲惫而小心的灵魂。一方面向往真正上层社会的生活,一方面坚守着自己那点有限的蛋糕,生怕被下层的人给抢了去。还要警惕着一步走错就掉出中产队伍,沦为社会底层。


名为中产,其实可怜。



3
反对中产吃相难看



很多人把此事定义为“中产阶级内部的踩踏事件”,认定是没有安全感的中产阶级们为了不让自己坠入下层,拼命踩踏另外一群中产阶级。


甚至原帖作者也很有技巧地使用了“阶级斗争”这个极有耸动感的词组。这是真的吗?


甄嬛们的宫斗剧真的都没看过吗?后宫丽人们为了自保或上位不择手段难道是中产阶级的奋斗?


TVB的商战剧真的都没看过吗?豪门权贵为了几个亿的利润置人于死地难道是中产阶级的杀戮?


乡村爱情故事真的都没看过吗?老乡们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勾心斗角难道是中产阶级的沦落?


速度与激情8真的都没看过吗?上一集你死我活的对手这一集携手对外难道是中产阶级的胸襟?

……



把任何圈层都会发生的事归纳为中产阶级的戏码,然后居高临下又痛心疾首地付诸一声叹息,这样真的好吗?


自从第一个猴子几十万年前在非洲变成智人的那一刻,我们这个物种就开始了机心百出,合纵连横,又有哪个片刻停止过你争我夺。普通人争夺一碗饭,一个房子,一个位置;侠客争夺一本秘笈,一个女子,一种权力;组织争夺一个品牌,一个市场,一个机遇;国家争夺一块土地,一口油井,一个海岛。


在全人类第一个中产人士出生之前,他的祖先们已经“内部踩踏”了几万年。


不管你是所谓什么阶级,如果你想要的东西是有限供给的,你就得去争夺。争夺并不总是坏事,没有争夺哪儿进步。当然,必须反对不好看的吃相。


家长希望孩子读个好学校,这当然是中产阶层的愿望,但难道王健林当年就让王思聪就近入学?刘强东就让奶茶姐姐的孩子学个做奶茶的专业?农民就指望他的孩子子传父业?你不去指责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导致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读个所谓的好学校无所不用其极,却轻飘飘地说句中产阶级的踩踏。


这样真的妥当吗?


哪个阶层没有争夺资源?哪儿有阶级斗争?全世界古往今来什么时候停止过争夺资源的戏码?


记得小时候政治书里描绘的共产主义美好蓝图是物质极大丰富,人类按需分配。虽然没人告诉我,但我直觉共产主义可能暂时还没有实现,物质还暂时没有极大丰富,资源还暂时没有非常平均,人类还暂时不能按需分配。


那怎么办?


反对吃相难看,也反对公共资源配置让人难堪。



4
想用房子实现阶层晋升的中产太天真



“你不买是因为你买不起,”很多人这么说。


“学区房买的是圈子和资源,是下一代阶层的门票”,很多人这么说。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卖了郊区的大房子,节衣缩食加贷款,买了三环内一套破旧不堪的学区房,资产就增值了,就晋升了一个阶级了,变成富豪阶层了,孩子就变成“富二代”了。这简直是对“富豪”这个词的重新定义。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买了学区房,很幸运地被电脑划片到了重点小学,有了顶级的教师和教学资源,身边有了更好的同学,尤其是有了一些真正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同学,就进了一个更“高级”的圈子,阶层晋升就指日可待了。


有这种幻想的中产阶级家庭,恐怕大多数是本世纪初享受到了“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红利,从二三线城市负笈来京,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甚至留京户口指标的人。他们在10多年前靠自我奋斗和历史的进程完成了第一次阶层跃升,接着想再发挥一下当年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空都能钻的精神,通过一套学区房,把宝押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挤进一个上流的学生圈子,准备完成从中产阶级到“上流社会”的阶级晋升。


可他们有一点忽略了,那就是他们并不熟悉的、北京特有的圈层分布和文化。这让他们“买学区房买的是圈子和资源,是下一代阶层的门票”的臆想变成了妄念。


历史上的北京城没有“中间阶层”,这个特点至今在三环以内的北京市区里,仍然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北京从来不缺“贵族学校”,比如海淀的八一学校和一零一中学,西城的四中和八中,东城的景山学校和史家小学等,但这些学校在以“共建”的名义招收特定渠道的学生之外,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就近“划片”,同时招收土著居民的后代,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又没有真正公立的“贵族学校”。


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最近在同学群里很高兴,她的女儿划片上了史家胡同小学,教学主任正好是当年带我们的年轻班主任。史家胡同小学是东城区的优质学校,但我这个同学并没买学区房,她从小住在附近的胡同里。


类似这样的生源,占了至少一半以上。那些准备用一套学区房让孩子上史家小学的家长,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是:你的孩子进的那个“圈子”,里面有达官显贵和央企老总的孩子,也有土生土长的胡同串子的后代,后者的数量比前者多。


重点学校内部的隐形“北京折叠”,


你的孩子在学校里跟谁交朋友?是跟院士的儿子还是跟部长的孙子,再或者是跟附近筒子楼里开复印店的小业主的闺女,你做得了主么?你倒是可以跟孩子说“要跟XXX交朋友,不要理XXX”,可你真的这么做了,孩子一定会听么?真的这么教育孩子,那么跟我们上一辈的大多数父母又有什么区别?


而且不排除真的有家长是希望靠孩子当敲门砖,进了家长的微信群,然后挨个给那些有点“来历”的父母们发微信好友请求的。人家在忙着官场晋升和往前走,您在忙着还学区房贷,你们的人生交集是什么?就算人家通过了你的微信好友请求,你给人家的朋友圈点了180个赞,你们真的能成朋友?


中国这一代10多年前催生出来的“中产阶级”,一直指望在历次社会利益分配的时候,让那些更底层的人当分母和炮灰,自己逃出生天,跟既得利益阶层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他们本来有能力推动更多的社会公正,但一次次地冒着被既得利益者牺牲和抛弃的危险,沦为了既得利益者的帮凶。在学区房这个问题上,他们再一次暴露了这个问题:用孤注一掷购买天价学区房的方式,将挤进一个更高阶层的概率提高个1-2%,并为此无怨无悔。


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我身边就有各种童星、改革开放后暴富的第一代商人的贵公子和外交部子弟等各色同学。同一个学校,有“你懂得”的关系户,也有富得流油的赞助生,但大多数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好学生。但是,“好学生”在重点中学学坏的也不少,抽烟打架打劫的也都有。但是那些阶层和生活环境跟你完全不是一个圈子的,基本上最后也是路人。


即便你的孩子上了中关村三小或人大附中,也几乎不太可能跟李双江的宝贝儿子李天一成为好朋友,你也根本不可能跟李双江称兄道弟——尽管如果李天一不作恶被劳教的话,这一切可能都是你梦寐以求的。


另外,可能真有人忘了去年中关村二小的校园霸凌事件了——那可是著名的学区名校啊。中国所谓一流“名校”的教育高地,呆过的人心里多半都清楚,没你想象得那么高。


说到最后,还是得说那些指望着买一套学区房脱胎换骨的“中产阶级”,骨子里对自己是有多绝望,对自己能赋予孩子的家庭教育和人格养成,是有多不自信。


当你纠结在只有学区房才能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并且一路顺风顺水地获得更好教育的时候,你的孩子已经不可能获得更好的教育了。


为什么那些掌握资源和社会话语权的家长通常能让孩子在教育和职业上有更好的前途?除了权利的寻租和输送之外,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像李天一那种混蛋的例子,是家庭教育彻底失败以致于优质的学校教育彻底无济于事的个案,也是“学区”教育迷信的典型反例。


家庭教育,这原本应该是中产阶级家庭的优势,这一代中产阶级父母差不多证明了自己在智力和教育程度上的能力,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但很可惜,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知识已经在上一轮的阶级晋升中消耗得差不多了,没法继续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绝非偶然,这一代中产阶级父母当中的很多人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年近不惑,刚还完一套房的房贷,疲于应付育儿和长辈医疗,知识储备久不更新,职业技能和竞争力逐渐退化。在经济下行的波动期内,他们是裁员或变相强制退休的优先考虑对象。


正是这么一群人,正在积极买学区房。学区房背后的下一代教育和阶层晋升机会,加上房子本身的增值空间,是他们未来人生的唯一指望。


他们不相信自己在事业上还能更进步,不相信靠知识和智慧还能带来自身和后代命运的改变,不相信做一些符合志趣的事能带来财富和精神的双重自由,甚至不相信住在一个更体面舒适的大房子里是一件重要的事,他们只相信学区房是下一代命运和前途的保险箱,是财富增值的保障。就算经济崩盘百业凋敝,房价也会继续涨,学区房也永远日不落。


学区房未必能真的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却有效地控制了父母的无力感和焦虑感。这一代中产阶级,终于在他们步入中年的时候,活成了他们父母当年的样子。


此之学区房,彼之砒霜,只是毒性发作的时日后会有期。


附:




本文由悦读进化论(yuedujinhua)综合整理自知乎大余、蜗牛雷雷、吴宝龙、上哪学、黔财有话说、好买商学院、海那边。


推荐关注中国经济学人专栏号

悦读进化论

扫码关注▼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ID:economistchina


热文推荐(关注公众号后回复数字)

回复122 ☞ 股灾,才仅仅开始 ....

回复123 ☞ 真正的麻烦不是房价,而是35岁以后?

回复124 ☞ 勇敢一点,你京沪深的房子该卖了

回复125 ☞ 中国房价暴涨时代真的过去了?

回复126 ☞ 安邦万亿杠杆帝国是如何炼成的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