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南京书坛的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萧娴等“四老”,书法成就突出,璀璨辉耀,卓然大家,而萧娴为其中唯一的女性书法大家。
萧娴(1902~1997年),女,贵州贵筑(今属贵阳)人。字稚秋,号枕琴室主,斋名蜕阁。父萧秩宗(字铁珊),清末做过知县,为官清正;熟谙经史子集与诗文书画,尤擅写擘窠大字。民国后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多有唱酬,后又任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的秘书。萧娴幼承庭训,爱读古文诗词,尤喜书法。平日练字,不论寒暑,日课不辍。有时临仿乃父写楹联,旁人读之难辨真伪。父亲为开拓女儿视野,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并出入南社雅集,人称“南社小友”。
13岁那年,在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典礼上,她当场挥毫写成“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丈二巨幅对联,另又写“壮观”两大字,一时轰动羊城,报刊誉其为“粤海神童”。不久考入广州美术学校,先攻油画,后从高奇峰学画梅花。
18岁时,广州书法社即吸收她为社员。她曾临写《散氏盘》,辗转传到南海康有为手里,康南海作诗给予极高评价:“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投桃报李,她也写了“大哉南海,蕞尔须弥”的榜书楹联赠予南海先生。
1922年,萧娴在上海拜康有为为师,精研碑学,肆力书艺。在康有为谆谆教诲与提携下,萧娴在上海参加青年书画会及各种类型的书画艺事活动,该会1923年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即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节临石门铭》。1927年,她去广州参加宋庆龄发起并组织的书画作品义卖活动,筹款慰劳北伐将士,得到孙中山赞赏,宋庆龄还亲自授予其奖章和奖状。其后,她随父迁居香港,订润鬻书,名声大噪。当时于右任等名家撰文介绍萧娴,称之“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以东晋王羲之书法老师卫夫人、元赵孟頫妻管夫人比拟之。1932年,萧娴所作《临碣石颂》刊于《当代名人书林》,一时蜚声南国。
1937年后,她羁旅鄂、川、陕、甘等地,在成都曾与王东培联合举办画展,名重一时;并拜东培先生为师,研学画梅,兼及诗文。抗战胜利后,萧娴返回南京,在立法院任文职,偶尔写字换钱以贴家用。
1949年后,在南京与林散之、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缔交,取长补短,切磋借鉴,生徒盈门,不乏可造之才。她总是教育学生们苦练基本功,脱略名利,寄情笔墨,不得拿艺术作为钻营的敲门砖。
1981年80岁时,江苏省和南京市文联及江苏省美术馆为其举办书法展,观者云集,历时一月而盛况不衰。陈大羽教授专门撰文推介,在《新华日报》发表。1983年,南京市文联、南京电视台为她专制电视片《大笔豪情》,介绍其一生艺事及成就。
1991年,萧娴返回故乡贵阳,捐作品101件。贵阳市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翠微阁”,将其作为“萧娴书法陈列馆”。
1997年1月16日,萧娴病故于南京。1998年11月,“萧娴纪念馆”在南京市江浦县求雨山文化公园落成开馆,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萧娴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名誉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出版有《萧娴书法选集》《萧娴先生书法集》,旧作有书论《庖丁论书》,诗集《劫馀草》等。
萧娴倾心倾力书艺80多个春秋,硕果累累。她在正、行、隶、篆等多种书体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其书法从篆书入手,对《散氏盘》《石鼓文》和邓石如的篆书着力最深,融大小篆于一炉,多用小篆结体,大篆笔法,有茂密深沉、浑朴古厚之韵。后转习隶、楷、行书等,对汉魏碑刻广泛临习,使她的书法格调更加高古、质朴、遒劲,使她一步步地向大家层次迈进。这些碑刻,萧娴得益最多的“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萧娴曾说:“三石之于我,就是全凭爱好,逐渐形成。事前未定计划,事初未发宏愿,只是数十年间于碑帖海洋的反复出没中,我捕捉到了它们,它们征服了我,如此而已。”《石鼓文》的风神高古,《石门颂》的苍浑开张,《石门铭》的健劲奔放,《散氏盘》的婉转古朴,都被萧娴所吸收并被她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其隶书主要植根于《石门颂》,兼以《张迁》《史晨》诸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石门颂》临本,是萧娴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刚柔圆健,神采飞动。萧老作隶,多用篆书笔意,或飘逸秀润,或浑厚苍劲。90岁以后偶作二三隶字,有纯真清和之趣。其正书,初学颜真卿,因当时碑学盛行,继习《张猛龙》、《郑文公》、“二爨”诸碑,严整中求率意,纯朴中出灵秀,有稳健自在之美。
萧娴的书法,尤以行书大字驰骋书坛,也是她豁达、豪放性格的真实再现。其行书取康体之骨架、《石门铭》之奇纵、篆书笔法之圆劲,布阵险绝,率意奔放,高远博大,气势雄伟。每观萧老作四尺、六尺、八尺之楹联最是痛快,如风云入怀,得意挥洒,书中偶加一、二草字,更显通灵萧散,骨傲气清,自然天成,妙不可言。萧老晚年的行书,渐趋敦厚闲静、情高态安,为人们所乐道。

萧娴隶书《郭沫若词》
她的行书大字可以大、圆、古、厚四字加以概括。她写大字,有大气势、大开张,结体富于变化,甚至是夸张,“平中求险”,具有豪荡之气,奇峻之美。她写书法作品,运用“四指层累而下”的捻管执笔法,行笔迟涩,线条圆润饱满,有一种古拙自然之美,蕴涵高古的人文修养和朴素的精神内质。萧娴始终以篆隶的笔法贯穿于其行书之中,中锋行笔为主调,使其大字线条厚重朴茂,但有时又穿插一些侧锋,让线条富有情趣,显示出古朴、博厚而又灵动的变化之美。其擘窠大字,以所书对联最为典型。对联字虽不多,但布局精妙,字与字之间不是算子,而以整体贯通、大气磅礴取胜。这不仅因其出于师门,并从《石门铭》等碑刻中汲取养料,而且融合了自身的学碑心得和胸襟情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是她在继承康氏雄强书风基础上,将骨肉筋血气融为一体的结果,体现出她“反对小气、小脚女人气、太监气、酸楚小文人气”所特有的刚柔相济和正大气象。可以说萧娴晚年的擘窠大字,是她艺术上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女人写大字的里程碑。
萧娴经常教导后学,艺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她身体力行,不仅以“三石一盘为友”,而且也重视对帖学的研究,对“二王”、孙过庭、宋克等古贤法帖总是爱不释手。她常说,学书要贵在读帖,多读精读,晤其根由,书写时自然流于笔端,自谓“世人或以为我临碑不临帖为偏,不知我于天下可见之碑帖莫不留意、细读,以目代腕,时时读之能记其形,更久之,能悟其精神。临池宜专,读帖须博”。

萧娴行书四言对联

萧娴行书五言对联
萧娴书法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师事康有为,使萧娴直接地接触并实践康有为的碑学理念,且深研“三石一盘”,汲取其气度养分,在某种形式和程度上将康有为一路的碑学系统作了拓展,如她的擘窠大字和书法的大格局、大气势。其次,萧娴为人豪爽大气,移情书法亦多见丈夫气;她性格坚强,生活的坎坷并没有磨灭她心中壮美的书学理想,毕数十年之功,孜孜以求,挥毫不倦,终铸成雄浑博大的风格。其三,源于萧娴的学问修养。萧娴工画梅,喜爱音乐,尤好京剧,早年还好古琴,故以“枕琴室”名画室。她擅长诗词,每于人于物于事有所感悟,多作诗词以寄性情,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其《咏竹拟陶》云:“我爱青青竹,飘然异卉木。数竿窗前植,隔帘漾新绿。闲取月下影,摹作画中读。欣此生意真,可以医吾俗。”可略见其文学成就和抱负。萧娴在《庖丁论书》中也说:“学习书法不仅要练字,还得以更多的时间认真读书,读得越多、越广,越好,不读书,就没有内含神韵的书卷气,不能脱俗,难免匠气。”萧娴于学问虽未能卓然成为大家,但她深刻地认识到了书法创作离不开文学修养,并于此用功颇深,这也是其书能为人所重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康有为执拗的追随,使萧娴驻足于康氏藩篱而未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面目;同时对气势的过分追求,使其部分作品和某些笔法难免欠于讲究和精到,如过分强调捺笔,而欠平衡。同为康有为的弟子,徐悲鸿的书法以韵胜,而萧娴的书法则以势胜,他们对康先生书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均有发展。作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书法奇才,康有为碑学理念与萧娴壮美书法理想的契合,使其在创作上产生升华。因为萧娴的存在,20世纪的中国书法史便多了几份厚重与灿烂,中国女性书法史更有了辉煌的一页。那种雄浑豪迈的恢宏气势改写了人们对女性书家的过往认识。不论是在碑学阵营中,还是在现当代书坛,萧娴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使其成为当代书坛重镇,雄峙一方。
选摘自欧阳摩壹《南京历代经典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