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汇学人
《文汇报》周五副刊《文汇学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精英讲书  ·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焦虑时,读一读哲学,很有必要 ·  5 天前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5 天前  
为你读诗  ·  大师出品紫砂壶,古雅质朴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汇学人

气势恢宏的女性书法家萧娴

文汇学人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9-02 20:01

正文

20世纪南京书坛的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萧娴等“四老”,书法成就突出,璀璨辉耀,卓然大家,而萧娴为其中唯一的女性书法大家。


萧娴(1902~1997年),女,贵州贵筑(今属贵阳)人。字稚秋,号枕琴室主,斋名蜕阁。父萧秩宗(字铁珊),清末做过知县,为官清正;熟谙经史子集与诗文书画,尤擅写擘窠大字。民国后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多有唱酬,后又任孙中山先生哲嗣孙科的秘书。萧娴幼承庭训,爱读古文诗词,尤喜书法。平日练字,不论寒暑,日课不辍。有时临仿乃父写楹联,旁人读之难辨真伪。父亲为开拓女儿视野,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并出入南社雅集,人称“南社小友”。


13岁那年,在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典礼上,她当场挥毫写成“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丈二巨幅对联,另又写“壮观”两大字,一时轰动羊城,报刊誉其为“粤海神童”。不久考入广州美术学校,先攻油画,后从高奇峰学画梅花。


18岁时,广州书法社即吸收她为社员。她曾临写《散氏盘》,辗转传到南海康有为手里,康南海作诗给予极高评价:“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投桃报李,她也写了“大哉南海,蕞尔须弥”的榜书楹联赠予南海先生。


1922年,萧娴在上海拜康有为为师,精研碑学,肆力书艺。在康有为谆谆教诲与提携下,萧娴在上海参加青年书画会及各种类型的书画艺事活动,该会1923年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即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节临石门铭》。1927年,她去广州参加宋庆龄发起并组织的书画作品义卖活动,筹款慰劳北伐将士,得到孙中山赞赏,宋庆龄还亲自授予其奖章和奖状。其后,她随父迁居香港,订润鬻书,名声大噪。当时于右任等名家撰文介绍萧娴,称之“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以东晋王羲之书法老师卫夫人、元赵孟頫妻管夫人比拟之。1932年,萧娴所作《临碣石颂》刊于《当代名人书林》,一时蜚声南国。


1937年后,她羁旅鄂、川、陕、甘等地,在成都曾与王东培联合举办画展,名重一时;并拜东培先生为师,研学画梅,兼及诗文。抗战胜利后,萧娴返回南京,在立法院任文职,偶尔写字换钱以贴家用。


1949年后,在南京与林散之、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缔交,取长补短,切磋借鉴,生徒盈门,不乏可造之才。她总是教育学生们苦练基本功,脱略名利,寄情笔墨,不得拿艺术作为钻营的敲门砖。


1981年80岁时,江苏省和南京市文联及江苏省美术馆为其举办书法展,观者云集,历时一月而盛况不衰。陈大羽教授专门撰文推介,在《新华日报》发表。1983年,南京市文联、南京电视台为她专制电视片《大笔豪情》,介绍其一生艺事及成就。


1991年,萧娴返回故乡贵阳,捐作品101件。贵阳市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翠微阁”,将其作为“萧娴书法陈列馆”。


1997年1月16日,萧娴病故于南京。1998年11月,“萧娴纪念馆”在南京市江浦县求雨山文化公园落成开馆,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萧娴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名誉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出版有《萧娴书法选集》《萧娴先生书法集》,旧作有书论《庖丁论书》,诗集《劫馀草》等。


萧娴倾心倾力书艺80多个春秋,硕果累累。她在正、行、隶、篆等多种书体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其书法从篆书入手,对《散氏盘》《石鼓文》和邓石如的篆书着力最深,融大小篆于一炉,多用小篆结体,大篆笔法,有茂密深沉、浑朴古厚之韵。后转习隶、楷、行书等,对汉魏碑刻广泛临习,使她的书法格调更加高古、质朴、遒劲,使她一步步地向大家层次迈进。这些碑刻,萧娴得益最多的“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萧娴曾说:“三石之于我,就是全凭爱好,逐渐形成。事前未定计划,事初未发宏愿,只是数十年间于碑帖海洋的反复出没中,我捕捉到了它们,它们征服了我,如此而已。”《石鼓文》的风神高古,《石门颂》的苍浑开张,《石门铭》的健劲奔放,《散氏盘》的婉转古朴,都被萧娴所吸收并被她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其隶书主要植根于《石门颂》,兼以《张迁》《史晨》诸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石门颂》临本,是萧娴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刚柔圆健,神采飞动。萧老作隶,多用篆书笔意,或飘逸秀润,或浑厚苍劲。90岁以后偶作二三隶字,有纯真清和之趣。其正书,初学颜真卿,因当时碑学盛行,继习《张猛龙》、《郑文公》、“二爨”诸碑,严整中求率意,纯朴中出灵秀,有稳健自在之美。


萧娴的书法,尤以行书大字驰骋书坛,也是她豁达、豪放性格的真实再现。其行书取康体之骨架、《石门铭》之奇纵、篆书笔法之圆劲,布阵险绝,率意奔放,高远博大,气势雄伟。每观萧老作四尺、六尺、八尺之楹联最是痛快,如风云入怀,得意挥洒,书中偶加一、二草字,更显通灵萧散,骨傲气清,自然天成,妙不可言。萧老晚年的行书,渐趋敦厚闲静、情高态安,为人们所乐道。

萧娴隶书《郭沫若词》


她的行书大字可以大、圆、古、厚四字加以概括。她写大字,有大气势、大开张,结体富于变化,甚至是夸张,“平中求险”,具有豪荡之气,奇峻之美。她写书法作品,运用“四指层累而下”的捻管执笔法,行笔迟涩,线条圆润饱满,有一种古拙自然之美,蕴涵高古的人文修养和朴素的精神内质。萧娴始终以篆隶的笔法贯穿于其行书之中,中锋行笔为主调,使其大字线条厚重朴茂,但有时又穿插一些侧锋,让线条富有情趣,显示出古朴、博厚而又灵动的变化之美。其擘窠大字,以所书对联最为典型。对联字虽不多,但布局精妙,字与字之间不是算子,而以整体贯通、大气磅礴取胜。这不仅因其出于师门,并从《石门铭》等碑刻中汲取养料,而且融合了自身的学碑心得和胸襟情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是她在继承康氏雄强书风基础上,将骨肉筋血气融为一体的结果,体现出她“反对小气、小脚女人气、太监气、酸楚小文人气”所特有的刚柔相济和正大气象。可以说萧娴晚年的擘窠大字,是她艺术上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女人写大字的里程碑。


萧娴经常教导后学,艺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她身体力行,不仅以“三石一盘为友”,而且也重视对帖学的研究,对“二王”、孙过庭、宋克等古贤法帖总是爱不释手。她常说,学书要贵在读帖,多读精读,晤其根由,书写时自然流于笔端,自谓“世人或以为我临碑不临帖为偏,不知我于天下可见之碑帖莫不留意、细读,以目代腕,时时读之能记其形,更久之,能悟其精神。临池宜专,读帖须博”。


萧娴行书四言对联


萧娴行书五言对联


萧娴书法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师事康有为,使萧娴直接地接触并实践康有为的碑学理念,且深研“三石一盘”,汲取其气度养分,在某种形式和程度上将康有为一路的碑学系统作了拓展,如她的擘窠大字和书法的大格局、大气势。其次,萧娴为人豪爽大气,移情书法亦多见丈夫气;她性格坚强,生活的坎坷并没有磨灭她心中壮美的书学理想,毕数十年之功,孜孜以求,挥毫不倦,终铸成雄浑博大的风格。其三,源于萧娴的学问修养。萧娴工画梅,喜爱音乐,尤好京剧,早年还好古琴,故以“枕琴室”名画室。她擅长诗词,每于人于物于事有所感悟,多作诗词以寄性情,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其《咏竹拟陶》云:“我爱青青竹,飘然异卉木。数竿窗前植,隔帘漾新绿。闲取月下影,摹作画中读。欣此生意真,可以医吾俗。”可略见其文学成就和抱负。萧娴在《庖丁论书》中也说:“学习书法不仅要练字,还得以更多的时间认真读书,读得越多、越广,越好,不读书,就没有内含神韵的书卷气,不能脱俗,难免匠气。”萧娴于学问虽未能卓然成为大家,但她深刻地认识到了书法创作离不开文学修养,并于此用功颇深,这也是其书能为人所重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康有为执拗的追随,使萧娴驻足于康氏藩篱而未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面目;同时对气势的过分追求,使其部分作品和某些笔法难免欠于讲究和精到,如过分强调捺笔,而欠平衡。同为康有为的弟子,徐悲鸿的书法以韵胜,而萧娴的书法则以势胜,他们对康先生书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均有发展。作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书法奇才,康有为碑学理念与萧娴壮美书法理想的契合,使其在创作上产生升华。因为萧娴的存在,20世纪的中国书法史便多了几份厚重与灿烂,中国女性书法史更有了辉煌的一页。那种雄浑豪迈的恢宏气势改写了人们对女性书家的过往认识。不论是在碑学阵营中,还是在现当代书坛,萧娴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使其成为当代书坛重镇,雄峙一方。




选摘自欧阳摩壹《南京历代经典书法》:


更多相关阅读

程炜 | 回忆斯莱扎克教授——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解释学
中俄美术家的互动(上)
裘陈江 | 一个留美学生的思想回澜——裘毓麐的《游美闻见录》及其他
顾钧 | 李商隐的七夕诗
肖琦 | 巴黎和她的“美好年代”
“此子宜置丘壑中”
越国的礼器
葛剑雄 陈卫平 苏智良 陈引驰 | 这些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到了上海
李天飞 | 齐天大圣不是孙悟空
中国古代的长袖善舞
应县木塔佛塑现状
韩琦 | 袁同礼书信中的国际交流网络
罗丰 | 向西万里行——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协议签订始末
郑绩 | 张伯苓治校与王淑贞持家
康德也成小说主角
李中清 | 父亲与现代中国科学的发展
“那一对闪灼的热情的眼睛正紧盯着我”:丁玲与史沫特莱
艾朗诺 |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拒绝玻璃的日本新国立竞技场
吴越剑中,最知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剑
【逝者】李政道:希望我们今后的创业,也能得到未来子孙们的尊敬
节气 | 立秋三候
朱璐 |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言说
邵毅平 | 中国古代小说中“见义勇为”背后的“有私精神”
红茶汤的历史
邓雅文夺得金牌的自由式小轮车是一项怎样的运动
能染出青色的植物染料:蓼蓝
鲁迅在北京中轴线留下了哪些足迹
伏日:禳毒成节
艾朗诺 |“不执”令苏轼寻觅到满足
三星堆的黄金面罩和埃及的金面具有何不同
为什么出事的总是《蒙娜丽莎》
战玉冰 | 民国时期在华蜻蜓点水的阿加莎小说
赵四方 | 周予同与《汉学师承记》
罗婧 | 永嘉路鲁义士住宅背后的故事
沈从文 |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波斯帝国四大都城
奥林匹克重回巴黎
顾拜旦的“教化”之心
周恩来在上海“周公馆”
古埃及的猫狗崇拜
浙江沿海的送“大暑船”习俗
关于《吴宓文集》 | 吴学昭
图坦卡蒙墓的档案
朱德熙与北大古文字学 “三剑客” | 温儒敏
朱生坚 | 既然可爱,奈何不信
陶喻之 | 记留法古埃及学人张凤往事
吴琼 | 人无金石寿,留得金石名
孙思佳 | 日本神话中的玉与越人玉文化
庚日、伏天、书与画
书在,人未远——任继愈冯钟芸的藏书 | 唐吟方
在故宮里吃花
种不出来的水蜜桃
韩茂莉 |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超现实主义百年:“它的方向是哲学的”
蒙曼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油橄榄在中国
“荡秋千”的心理学史
面对酷热,如何把冰块变成生意
黑塞笔下的傅聪音乐
晨钟暮鼓:故宫文物修复师
启功:怎样写好字
张方琨 |宋代版刻书法中的柳体元素探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研究中华文明的产生一定要结合语言文字
丰子恺 | 希腊建筑中的视觉矫正
艾俊川 |珂罗版本与石印本的鉴定
波斯艺术中的动物
汪曾祺 | 夏天
当艺考第一名去摆地摊
“稀有巨刹”龙兴寺
春正好!和宋代文人一起赏花会友
《让子弹飞》原著作者马识途逝世, 他经历了百年中国的大转折
马识途谈中国书法
黄福林 |戏韵乡情
龚觅 | 关于“文学史”的“社会学”考察:一个学科在法国的诞生
陆在易丨“上海之春”
八大山人作品的空间特征
“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虹口“文人客厅”德邻公寓,张友鸾和张恨水曾在此办报
特鲁昂饭店,法国最著名的文学饭店
王丁 | 外交家伦敦观舞记
程毅中 | 重读朱东润先生《宋话本研究》
程怡 |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世界水日,和杜甫一起游览都江堰
复旦历史系世界史的先生们 | 张广智
春之交响:《杏花鸳鸯图》中的男女二重奏
沈从文 | 常德的船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
张斌、邹逸麟、夏禹龙、许宝华 | 2016年学术贡献奖
姚锡棠的度量  | 2014年学术贡献奖
陆谷孙的一天  | 2014年学术贡献奖
汤志钧的坚持  | 2014年学术贡献奖
伍柏麟的外号 | 2014年学术贡献奖
王水照 陈其人 洪远朋 | 2012年学术贡献奖
裘锡圭 章培恒 袁恩桢 | 2010年学术贡献奖
张薰华、雍文远、贾植芳、王运熙、钱谷融、徐中玉 | 2008年学术贡献奖
王元化 蔡尚思 王养冲 | 2006年学术贡献奖
张仲礼 蒋学模 刘放桐 | 2004年学术贡献奖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