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疆内外的爱心力量
——记阿里木·艾尼瓦尔和他的中国新疆寻找宝宝团
2月15日是中国新疆寻找宝宝团成立两周年的日子。这个自发自愿成立的公益组织是于2015年2月15日由来自伊犁的阿里木·艾尼瓦尔带头创建的,其主要目的是传播扩散疆内外丢失儿童的信息,让更多的人得知相关消息并参与寻找。
独在异乡让新疆精神焕发光芒
阿里木·艾尼瓦尔原是乌鲁木齐市一名高中地理教师,由于身体原因,2013年7月他辞去工作,来到深圳做起了手机生意。独在异乡,这位朴实善良的新疆人总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各类寻人启事,这些张贴在各处的看似普通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小小纸片时常无人问津。于是,利用网络让社会各界对丢失儿童有更多关注,便成了阿里木的初衷。“当时我就想,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孩子丢失意味着整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我既然关注到了这些寻人启事,何不动动手指将这些重要信息发送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阿里木还不忘强调,“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创建团队让爱心力量像风暴一样席卷全国
阿里木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波然”,维吾尔语意为“风暴”。随即他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出乎他意料的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扩大至200个群。目前,中国新疆寻找宝宝团已经按照民族、语种(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居住区域细化了微信群,具备完整的管理体系。每个微信群都设有群总监和群主,负责监督志愿者团队在法律框架下发挥作用。团队志愿者包括汉、回、蒙、维吾尔、哈萨克等35个民族共一百万人左右,微信群总共9000多个,并遍布全国。
“从没见过管理如此规范的微信群,除了管理员每天发布的3至5条有关丢失人员的信息,几乎没有别的信息干扰,每个志愿者的自觉意识都很强烈。”其中一位志愿者对该团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记者追问如何做到队伍的井然有序时,阿里木笑了笑,“人心都是好的,不需要我过多得费心思。”
及时更新让寻人讯息第一时间遍布大街小巷
中国新疆寻找宝宝团不仅寻找走失和被拐卖的儿童,还寻找各民族走丢的老年人。团队创建至今,已救助走失儿童和老年人达上万人。“除了外出工作时用不了手机外,我的时间几乎都是以公益团队为主,每天及时发布有关走失人员的信息,及时更新确保信息不累加,撤销已找回人员的相关信息等都是我每天要做的工作。”
从事化妆行业的志愿者王亚冰告诉记者,去年9月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朋友拉进寻找宝宝团的微信群,来自甘肃的她,在团队里感受到了满满的爱。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迅速成长,目前作为乌鲁木齐市的汉语总管理员,管理着60个微信群,每个群有志愿者50至200人不等。“志愿加入到团队后,我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快乐,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志愿救助让不完整的家庭回归圆满
阿里木告诉记者,每次只要看到走失孩子或老人的信息,团队志愿者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同时,他们会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志愿者们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半夜接到电话,也会立即出门寻找。”
“不到2岁的哈萨克族孩子毛陆达·木塔力甫在乌鲁木齐市丢失,父母卖光家中财产,走上漫长的寻子之路,苦苦找了6年无果。就在万念俱灰时,毛陆达的父亲联系到我们团队,平台发布信息后志愿者们经过20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在托克逊县找到了宝宝。在阿克苏走丢的孩子伊布拉木,被带去广东,父亲因找不到孩子,四年后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奶奶常年以泪洗面导致双目失明。志愿者们展开行动后,找到了孩子的养父母,丢失14年后孩子终于回到家人的怀抱。2015年2月,在伊宁市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走丢,当地志愿者们知情后立即寻找,后来在他家附近工地的一个土坑里发现了他,大冬天的夜里孩子冻得直哆嗦,已无力哭泣,如果再迟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我当时也喜极而泣。”当回忆起一次次寻找丢失宝宝的行动时,阿里木情绪激动并多次哽咽。
两年来,被他们帮助过的家庭不计其数,如今阿里木长期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伊犁之间,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每每看到那些救助人员与家人团聚的感人时刻,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那些不被他人理解与饱受非议的痛苦也随之烟消云散。”阿里木顿了一下,笑着说,“现在我的家人也终于理解我了,这对于我是莫大的鼓舞。”
阿里木告诉记者,“寻找宝宝”的路艰辛而漫长,一路走来,志愿者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吃了很多的苦,但一想到那些与父母失散的可怜的孩子们,还有焦急地在寻找他们的家人,我们就只想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让这些不完整的家庭回归圆满。“我喜欢看到大团圆的结局,既然选择了公益这条道路,我就会带着信心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