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可以说是咱们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了,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但是,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办法回到家乡跟家人团聚。其中,有仍然驻守在工地的劳动者、也有因为建设需要移民搬迁的人……每个在异乡度过春节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
中国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特别策划《春节异乡人》,听他们讲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经历和感受。今天推出第一篇《三亚淘金者》。
“两个不辣的,来,好了,两个原味……”
河东路川北巷八角楼四楼,出电梯,正对着的是一家叫忆青春的烧烤店。每晚六点开始,不大的店里挤满了顾客,绝大多数来自东北:
“辣椒面,整点辣的辣椒面。咱就用瓶喝呗,你用缸子喝能行么?太吓人了,这一缸子一斤……”
如果不刻意透过窗户看外面的椰子树和热带植物,经常会找不到任何身在三亚的感觉。进入冬季至农历春节前后,是三亚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
阿姐,生蚝,八十,扇贝还有吗?一会儿给我拿点大点的扇贝,小了客人不干……
牛羊肉从东北发货,海鲜和蔬菜每天上午十点去市场买,买完拖着货到烧烤店,然后准备、招呼客人直至深夜。这几乎就是店主李小龙每天的生活:
价格啊食材啊,差不多了,一打眼基本就能看出来。以咱的食材来说的话,很受东北人的喜欢。东北人在这边的比例,头两年三亚的人口大概是70万到90万,但是每年东北人,前年是120万,东北人就超过当地人了。
人们戏称,这是“黑龙江省三亚市”。洪港批发市场经营日用品生意的阿姐说:
阿姐:来过年,过冬了嘛。
记者:就靠这一两个月是不是?
阿姐:就靠这一个月!
出租车司机盛小廷,几乎每天清晨四、五点出车,要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钟,1988年他跟随父母从江苏来三亚,看着这里的变化,如今已经习惯说“我们三亚”:
出租车司机盛小廷:我们三亚不大,但是有时候堵车也挺要命的。四五年前,这个城市涌进来的外地人就非常多了。(好吗?还是也挺烦的。)不会烦,因为我知道那时候人少的时候,你出去没有人跟你说话的感觉。人多了不是坏事情。88年我父母把我带过来的时候,没有高速路的,下来之后,车都是红土在上面,没有现在这种柏油路、水泥路。
相比于盛小廷对三亚的适应,同样在三亚开出租的陈师傅,迫切的希望能早些回到东北老家。
陈师傅:我现在就是小的和老的在家,我担心小的,因为老的管不住小的,小的来了,我担心老的,怎么让来都不来,机票都买了又退了,冰天雪地的自己在家。
陈师傅来三亚的2010年,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的时候,空气质量好,年均气温26度,加上政策利好,陈师傅和爱人觉得这其中有商机:来的最终目的是开家居店,火车头对面。
在那前后,三亚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左右,其中,85%的房产被外地人买走,东北人尤其多。“去三亚买个房过年”基本上等于原来的“给女人买个貂”。
在一个小区里经常回碰见以前的邻居。你想能买到的东西,在这里都能买到,我们哈尔滨的来说,儿童红肠,大理牌面包。东北的大酱、油豆角,应有尽有啊。
这其中,一部分是候鸟老人,还有一部分,就是陈师傅和李小龙这样,来三亚淘金的中青年群体。
李小龙:我一开始来这里的时候吧,只是奔一个朋友来的,但等真正在这儿待着的时候,朋友遍地都是,可能有几年是在黑龙江认识的,有几年是在辽宁认识的,还有几年是在北京认识的,后来一打听说都在这里。
外地人多了,经济发展了,乱象也多了。海南本地媒体曾就三亚湾管理发过十几篇报道,标题直接起成《三亚湾脏乱差变菜市场市民喊话候鸟族:请爱护它》。
记者:所以外地人多来点也好是不是?
阿姐:外地人来好啊,房价都涨了一大半了。
记者:那好还是不好啊?
阿姐:我不懂哦……
一南一北,一冷一热,万般不同,都在努力适应对方。陈师傅想着等等钱赚回来了再回老家,李小龙盘算着等生意再大点就把媳妇儿、孩子和老人都接到三亚,几十万的候鸟老人每年冬季飞来夏季飞走:
陈师傅:在这儿时间长了以后,随着东北一些文化、习俗、性格到这里以后让人接受不了,因为这里是海南,对吧,真正来说,是人海南省三亚市,东北人可以来这里来生活,你要入乡随俗,你好的习惯带过来,不要把不好的习惯也带过来。海南(也)需要外地人来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如果外地人都离开,经济各方面肯定也还处于落后的状态。
央广记者:周益帆
微信编辑:武司宇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