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欧盟成员国投票中并没有出现绝大多数赞成的局面。这恰恰说明了,欧盟在譬如电动汽车战略技术利益上存在巨大的分歧。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张冬方
10月4日,在欧盟成员国就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反补贴税的最后一场决定性投票中,没有出现绝大多数反对票的情况,这也在意料之中。
对于冯德莱恩来说,欧盟成员国对其关税方案的放行可谓第二“喜”临门。冯德莱恩的第一喜就是成功连任欧委会主席,而今,她推动之下的反补贴税在各种争议和反对声中披荆斩棘,获得了最终落地资格,让她连任之际收获了第一份大礼。正如冯德莱恩连任还未确定时,我在《冯德莱恩的去或留,于欧盟对华路线意味着什么?》写到:如果留,冯德莱恩续篇将强势开幕。强势的开幕来自于关税。
与此同时,在这场欧盟成员国投票中,也没有出现绝大多数赞成的局面。这恰恰说明了,欧盟在譬如电动汽车战略技术利益上存在巨大的分歧,尤其是两大经济体法国和德国,前者倾向于保护主义,后者倚重自由贸易。在为数不多投反对票的成员国中,德国属于其中之一,而德国的反对立场已经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德国的“孤立”也说明了这个欧盟最大经济体在话语权上的式微,以及德国汽车业在话语权上的式微。不过,从德国的角度来看,投反对票恐怕也是姿态大于结果的举动,德国说服大多数成员国加入反对的行列几乎没有可能性,在正式投票之前就已经不存在多大悬念。
而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加征关税本身,同样也是姿态大于结果。欧委会借此表达了一种强姿态,但能不能达到效果则是另一回事。
首先从遏制效果来看,根据荣鼎今年4月的分析,若将加征的关税设定在15%,首当其冲的则是在华生产的宝马和特斯拉等西方汽车品牌的商业模式,而中国电动汽车车型仍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出口到欧洲仍有很大的吸引力。8月下旬,欧委会披露了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反补贴调查终裁,其关税方案让人费解。其实,从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到欧盟最多的是欧美制造商,而非中国品牌。而自华对欧最大电动汽车出口商特斯拉获得的关税最低,欧洲本土大众、奔驰和宝马等却收获了平均值21.3%,远高于针对特斯拉的9%。
再回过头来看荣鼎分析,关税导致的额外成本下,原来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欧洲的商业模式才首当其冲。在成员国投票前夕,大众集团陷入了历史性的危机当中,首次表示不排除关闭在德工厂,而关闭在德工厂是大众集团的一大禁忌,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成员国投票之后,宝马集团CEO齐普策称此举对欧洲汽车业是致命的。大众集团旗下品牌西雅特首席执行官此前也曾表示,一旦加征关税,西雅特子品牌Cupra 的Tavascan将面临出局。Tavascan正是在中国生产的一款电动车型。
荣鼎分析指出,如果从理论上来看,要想阻挡比亚迪,加征的关税必须提高到45%到50%。而欧委会针对比亚迪的关税方案为17%,加上已有的关税则共计27%,远低于荣鼎计算的45%。荣鼎分析同时指出,即使高进口关税完全挤压了盈利空间,鉴于国内需求的放缓和国内竞争的压力,比亚迪仍会选择出口到欧盟这个全球第二大电动市场,甚至会以亏损换取市场份额,更何况该品牌在在应对关税上有很大的价格调整空间。换句话说,比亚迪进军欧洲,已然势不可挡。
再从欧委会的反补贴调查方式来看,来自智库Bruegel的经济学家们此前对欧委会在计算补贴的方法和标准上提出了质疑,并从低于市场价的电池和其他供应、拨款和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欧委会所得出的补贴金额结论高于实际情况。
当然,中欧之间仍然有谈判的空间。在投票结果出来之后,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接受德媒采访时献计献策,主张那些在欧投资的、创造就业机会的,以及与当地企业展开合作的企业,应当享受关税方面的优惠政策。
不管是关税在10月底成为定局,还是中欧双方在最后关头达成妥协,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不会由此剧终,而是一起不会止步于此的举动。在冯德莱恩是否连任、成员国是否行使其权力阻止关税出台尚未明朗时,我在《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反补贴税是欧盟的首要手段,还是最后手段?》一文中曾写道,鉴于反补贴税在遏制中国电动汽车的效果,反补贴税只是欧委会展现强硬的首要手段。若冯德莱恩针对中国企业的行动能保持连续性,反补贴税就不会是欧盟阻挡中国电动汽车的最后手段。
尽管在关键技术遏制上,欧盟并不会完全复制美国做法,但至少也是美国做法的轻量版。5月,拜登政府宣布大幅度地几乎全方位地提升针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其中也包括电动汽车。在征收额外关税的理由陈述上,二者如出一辙,即认为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的补贴助长了不公平的非市场行为,将威胁到美国/欧盟汽车业和当地就业。二者的区别在于力度和广度,在中国电动汽车进口上,美国将关税从 25% 提高到 100%,远高于欧盟关税,而且美国覆盖范围远远超出电动汽车。欧盟举动之所以是轻量版,不一定源自某一方的政治意愿,而是欧盟是不同利益的集合体,它的决策方式决定了行事方式。
近日,欧盟的盟友美国又作出了新的“表率”。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提议,禁止美国道路上的联网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使用中国开发的软件和硬件。由此也引发了疑问:欧盟会不会追随其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即使欧盟在领域上有所行动,也不大可能百分百复制美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