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是白鱼
致力于怀疑,并且充满攻击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NE文艺生活  ·  已经有人靠出轨赚钱养家了 ·  昨天  
洞见  ·  中年以后才明白:钱,最养人 ·  6 天前  
洞见  ·  你永远玩不过一个读透司马懿的人 ·  6 天前  
洞见  ·  一个人变富,从学会独处开始 ·  1 周前  
深夜书屋  ·  这次余华治愈好了我的全部焦虑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是白鱼

奇葩说为什么变尴尬了?

不是白鱼  · 公众号  ·  · 2017-04-05 21:26

正文




拉黑你身边关注罗辑思维的人。

他们对知识的态度非常猥琐。

到头来,作为整体产业和第二世界的新媒体

只是高保真还原了现实世界的特权与资本。



为什么奇葩说第四季失去了原来的效果,

甚至失去了核心价值?



一个现象级节目也抵抗不了功成名就的



概括成 / 非人话:

新媒体商业资本的流入、

新旧传媒角斗、观点的同质化、

固化的选手权力阶层秩序、

主流话语与奇葩说话语场的失调、

功成名就的中上层对中产的高调鄙视。

本文骂了很多人除了姜思达。





少数话语变成流行话语,建立价值观的商业霸权

力图沟通和包容的《奇葩说》,成了新的施暴场



我们曾经对奇葩说的基本印象是,一个争议性话题,多方角度辩论,努力理解彼此的立场和不同,最终即使有辩论现场的效果有胜负,但观点无胜负。可以说奇葩说前三季以来,传统的(保守、正能量、功利)鸡汤与后现代的(解构、纵欲、调侃、愤怒、浪漫)毒舌达到了非常好的平衡,这个平衡的中心点就是我们的转型期社这个阶段无论是固守个人奋斗自我成长还是抱残守缺拥抱破损的后现代社会,单独的毒舌和单独的鸡汤都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我们面对着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文化、经济、伦理、生命价值都在经受着科技和媒介的重重考验。



(奇葩说播出期间的辩题总结和喜爱度投票)



比如同性恋该不该出柜的话题,从探讨想出柜的心情和出柜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台上的性少数群体获得了内心的释放、人生的改变,更将话题引向了对“歧视”的广泛讨论,以及作为一个后现代个体,如何与前现代的父母相处的——中国青年终极难题。从个体到群体到情感到社会,话语空间非常宽广,讨论也酣畅淋漓。




       

整体来看,前三季奇葩说作为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的话语平台,既没有极力的推崇每个人都应该进入一个后现代生活,也没有剥夺一些落后观点存在的权利。我们之所以喜欢和珍视奇葩说,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相互理解,真正的换位思考的空间,甚至最终诸多观点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解,奇葩说既让我们看到了和自己生活更相似的人的生存状态,也让我们自身的生存焦虑在观点剑拔弩张之间得到释放,有人和我们一样脆弱,有人和我们一样不相信鸡汤,有人和我们一样丧但自我接纳。


奇葩说其实本来是一个大型心理治疗节目。





想象一下你的心理咨询师突然开始打你


“说你怎么能和我想的不一样呢?”


NOT  好看 ANYMORE




这个比较平衡的话语场的松动其实在第三季请来诸多辩论“大神”又做了《好好说话》音频课之后就开始了。症结在第四季爆发。这不仅是一个资本的故事,更是一个新生霸权兴起的故事。但结果都是奇葩说没有进步甚至变得混乱不堪。



“自己是成功人士”成为最隐秘的论据

中产阶级和中上层的意见领袖优越感



第四季以及第四季前戏《奇葩大会》都在彰显着一个奇葩说本不该有的态度认为自己是意见领袖,并且能够控制话语走向。简单的来说,这个态度叫做自负。尤其是出现在一个本来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话语场的节目里,自负就像开山刀一样劈开,奇葩说被资本收编的洪流中失去方向的全部过程,我们以第四季奇葩说的“自负”为线索,来看看奇葩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范湉湉大战说唱歌手。觉得对方完全不懂hip-pop文化直接上来口诛笔伐,这个冲突审丑的核心是“底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说唱歌手并没有什么音乐相关的文化素养,但技术和表现力都非常好。范湉湉这种泼妇的状态显然是觉得自己这种有知识有情怀才消费得起hip-pop文化,但可怕的是她所面对的其实正是让Hip-pop文化兴起的底层青年群体,而她对hip-pop的想象里充满了一个中产的态度——就是必须知道核心精神并且持续装逼。(我们这里不是按照经济能力分别的底层不底层,是按照文化消费和创造能力。)


陈铭关于不离开雾霾城市的辩论的失败非常微妙

其实陈铭不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没有其他的路子和才华,他就勤勤恳恳的善待自己相信的价值,勤勤恳恳的努力。但这样的观点和人格在奇葩说已经被视为异端,除了偶尔转换角度成功的感动大家,陈铭很少有出色的时候,都是被大家当成靶子,在新一期的奇葩说中,他的表现更是和他的发型一样七上八下。


记得最清楚的是,臧鸿飞突然喊着奇袭,说“陈铭老师我真的惊了,你觉得你孩子的成绩比生命安全还重要?”,难道更不功利的,更不成功学的观点,就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吗?而且臧鸿飞根本不算一个边缘艺术家,住丽都边上,影射高晓松变成他年轻时候讨厌的没有诗和远方的人,他自己也是一样。劝大家放弃欲望本身是非常前现代的处理方法,看起来臧鸿飞是边缘化的摇滚音乐人,但他的观点其实就是陈芝麻烂谷子,非常传统。欲望实现不了我就自己修心啊,修心的同时我就骂你们龌龊啊。这种片汤儿话谁都说得出来,但是他搞摇滚就了不起了。就言之有物了。

 

刘楠我就不举例子了。很难看到高晓松尊重强势的女性。他那种美国式的对创业成功者无比的崇拜令人尴尬。


还有奇葩大会的时候,为了请大咖不惜牺牲节目的好看,比如李银河早已离开性别研究、性学研究了,她向大家表述的观点都是二十年前的,这样也让场下的选手们不断地捧哏,可见奇葩说的融资决心。高晓松看到谷大白话觉得最神奇的是他没去过美国,他无法理解的并不是谷大白话能多大程度理解异文化,他是不能理解去美国这么容易的事情怎么有人还做不到。(对高晓松的分析可以移步之前的文章《高晓松为什么让人失望》)。



最终,奇葩说失去了为自己不理解的群体代言的能力,失去了理解与自己不同他者的耐心,失去了进行沟通的核心功能,也就变成了一个争吵的场合。并且我们能看到一个微妙的定位变换,他们把目标群体的阶层下移了,以前是针对广义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现在是直逼大众。把何炅找来做主持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因为奇葩说要向更多主流观众解释他们在做什么。





何炅的“官方”形象与奇葩大会居高临下的审丑

蔡康永、马东为什么失去了整合观点的力量



其实奇葩说是非常讲究“奇观效果”的一个节目,但明眼人都明白“奇葩”指的是自己整全的语言系统,整全的逻辑,独特的视角,清晰的个人魅力。前三季的海选我们看到的淘汰的选手大多数并不是真的“奇葩”,而只是不适合这个话语场而已。他们或者思维直线,或者不和评委交流活在自己世界里。但第四季一些落选却播出的选手,却是直接的“智商差距奇观”,而这种奇观恰好是主流的何炅可以承接下来的,那个“不能直呼本宫名讳”的事件至今让人感到尴尬,但尴尬也是卖点,何炅或许被利用了。


无论是吴丹妮还是那个宫斗戏迷弟,还是那个技术超群说唱表演歌手,都是还未拥有自己事业的起步期的年轻人而已,但这些选手都像是奇葩说给这些老辩手买的饲料,当靶子用的。这个孰高孰低孰轻孰重就看出来了。霸权的格局建立在什么之上也非常清楚。你的三观和奇葩说的这几个老奇葩如果不对路,你就一文不值。


老奇葩们在无形之中建立了一种抱团下的戾气。这也是为什么马东把何炅请过来,在第四季前期看来,这是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因为何炅能够弥合这个话语场的“戾气”,尤其是在这些毒舌知识分子和艺人抱团鄙视鸡汤讲述者的时候,鸡汤的价值需要被一个有着影响力并被大众认同的温暖声音来强调。


这可以说是马东可能早已经观察到,奇葩说的观点越来越一致,并且都集中在瓦解而不是沟通上,然后选择的一个保险措施——何炅,在调和两种(主流与奇葩说)话语彼此的分布。但他却没想到何炅是无力回天的。这和新的赛制相关,何炅被架空成了一个主持人,自然无法承担以前马东最后的整合环节。


而评委“下凡”环节是从什么下来的呢?高台是什么?张泉灵和罗振宇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充当这个角色呢?而本来奇葩议长,整体掌控全局,调和观点旋涡的重任,何时变成了居高临下冲着所有呼喊,“我不管孩子我骄傲”?还竟然有脸引用歌德,永恒的女性不是你永恒的妈。


当罗振宇高呼“女人生孩子时候的成长是非常大的,因为女人比男人高级”这时候范湉湉、董静、大王,各个露出了微笑。这里面的偷换概念,遍地女性,不断地为自己不需要对家庭和孩子负责背书,竟然因罗振宇讲了几个俏皮话就烟消云散了。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对不好笑的笑话买单——讲笑话的人是老板。




结辨无法反驳,新媒体资本让意见领袖闭嘴

罗振宇:语音节目建立的新媒体伪知识霸权


马东和蔡康永在智性和阅历上确实是高于整个台上所有人的,高晓松只是资历老,在自己的北京直男癌功利主义下去阿里巴巴了。每次高晓松出现极端的不理解和充满偏见的观点,马东和蔡康永都能游刃有余的拆解、挖苦、讽刺、戏谑,然后把较为中立的和解达成。但如今却不行。罗振宇来了,不仅仅是作为表达观点的个体,更代表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传播中心的“新媒体资本”。

    

米未传媒从“好好说话”付费语音课程开始,就在往新媒体方向试水,最近更是出了“小学问”——“一小时成为10%”的付费语音课。准备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知识,可以说是人文学科知识生产的一个典型项目,但并没有测试而是直接商业化运转了。因而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并不需要购买这个课程,而没有判断能力的大众却成为这些课程的忠实受众,以此培养起来一堆看15分钟视频就觉得自己懂了人类学艺术史社会学文学还有出轨解决办法职场生存法则以及性生活不和谐终极解决方案的人。




张泉灵非常普通,是个好辩手,没有性格,随时可以被替代。但经历积累的影响力确实很高。感觉是在大批量传统媒体人离开体制的新媒体创业潮相关的,暂且不提。但总的来说她能大致证明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行业的垂涎。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的商业价值令人瞠目结舌,但他做的事情其实,还不如高晓松。


罗辑思维节目,史实错漏百出,炒作转基因和中药,基本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准绳,明明是充其量(因为他普通话还不好)是一个脱口秀艺人,却魔幻现实的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简单的联想也知道马东是在和谁谈新媒体合作,以马东的学养大约根本是厌恶罗振宇的,即使是以前央视的老朋友,但即使是马东,以往在高晓松表达出有非常大问题的歧视性话语的时候会站出来调和问题,也在罗振宇登台之后缄默不言了。


而罗振宇,作为一个自己短语音节目里错漏百出,介绍任何概念都遵从着一种成功学预期和掌握世界真理优越感的民科公知,再次印证了知识经济并不需要门槛,只需要制造迷雾和噱头的法术。




刻薄与刻薄不同,十万加和十万加也不同

姜思达为什么拒绝签约?高嘉程代替不了他


最后我们来说说米未传媒这一轮的新媒体投产最终的合格产品是什么。不是好好说话,也不是小学问。而是高嘉程。高嘉程的公众号“用心骂人”是典型的小众写作者与大资本商业运营杂交的产物。


输入法里还没有他的名字,

他每天写一些小众丧故事,

就天天十万加,

月月有钱花了。


       当你先说新媒体时代成功的预备积累好低啊,转折就出现了。他是基于大平台的视野渗透进新媒体的,他首先能利用导演身份使得“骂人社”或者相关的群体内部亚文化被众多选手知道和传递,再由此为基础,从奇葩说节目的过程方方面面完成了自媒体影响力的套现。这和姜思达有本质区别,首先姜思达是奇葩说出色的辩手,而姜思达本来就做公众号,坚持他的写作。如果我们有一天要讲求自媒体的出身问题,姜思达没有出身问题。姜思达也没有之后的转型和发展问题,他连签约都没有签,两个月更新一次公众号,做一些后现代的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拒绝固化自己的思维,拒绝抱团,也拒绝强价值输出,这当然和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写作者的角色相关,也与天资和敏感度相关,他不想掺和那些拿知识卖钱的事。


       高嘉程很平庸,即使是他的丧也很平庸,他参加奇葩大会受到的关注来自于他是“奇葩说系列电视剧”的一个幕后工作人员客串到台前说这些角色的八卦,他将一个具有戏剧冲突的情景再现到奇葩大会上,当然会贯口儿不断。但他的成名完全是合适的时间赶上了合适的飞机,他是这次奇葩说资本化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这个时代只要你在大平台上,每一种平庸都是每一种更平庸眼中的不平庸而且丧文化也是一种商业文化。已经到后解构时代了,解构当然开始值钱。但其实你在微博上能找到一百个这样的段子手。大家都过着这样失望的生活,都读过书,谁不比谁刻薄。



奇葩说第四季的发力点关键词基本就是:

落后观念的大咖、自负的意见领袖、辩论沦为争吵


真正的直男癌和成功学商业狗不受限制,原有的弥合性、包容性理解空间的瓦解


总而言之,奇葩说的尴尬在于,它把所有人都在资本面前抛开了。


你看到每个节目中的都活得和我们自己一样猥琐

无法辨别自己的生存意志是来自外界建构还是生殖冲动

无法判断自己说的话到底是因为别人想听还是自己真的想说

再没有立场鄙视自己以前鄙视的人了


因为那些鄙视只不过是对过去弱势的自己的自我厌恶的投射

想要理想,又想要主体性,又想要最小成本最大收益


而奇葩说本来是想陪伴这些孤独的现代个体在社会专心期慢慢成长的


话锋一转,就不太关心你生活怎么样了,


这是可以加速实现的


给我钱,我就让你相信你会有更好的生活




这不是一个昂着头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是扑在地上一个百家抢钱的时代。


知识生产一定是大势所趋,但谁能够保住知识的尊严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致力于怀疑,并且充满攻击欲


*


我们都不是只能在水里游的,试试也上陆地


*


你可以扫描关注

也可以转发给你不喜欢的人

微博:白洁如Fiasili



2017年04月05日20:56:44

承诺大家日本制药集团兜售抑郁症的故事,还在整理国内的一些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