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吧
社会学吧最早创办于2004年,我们坚持以促进中国群学发展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社会学师生和爱好者。严肃但有情怀,专业不失玩乐!和我们一起热爱社会学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心宽,路就会宽 ·  4 天前  
新华社  ·  携手! ·  5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紧急寻人!海南一名6岁小男孩走失 ·  5 天前  
新华社  ·  早知天下事 ·  6 天前  
新街派 生活报  ·  悲剧!她抢救无效死亡!监控视频曝光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吧

这一年,他们离我们远去 | 2017逝者

社会学吧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2-30 16:06

正文


2017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又有一些人永远离我们远去,社会学吧一共报道了10位逝者,他们也许著名,也许不那么著名。但接近年末,他们都值得我们怀念。缅怀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


1月


费宗惠(1940-2017.1.1)



费宗惠是费孝通唯一的女儿,她与父亲很像,极易让人联想到费老。1940年,费宗惠出生。费孝通给女儿起名“费宗惠”,昵称“小惠”,为的就是纪念自己的前妻王同惠。女儿费宗惠是费孝通的至爱,父女俩感情很深。费宗惠有一双儿女,一个在日本,一个在澳洲,生活得都很好。谈起父亲,费宗惠说:“我爸爸一生注重学习,注重实践,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认为,搞学问不应坐在屋里,应注重调查研究。父亲是一位慈祥可亲的人,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父亲严于律己,对子女要求很严,从不准打他的招牌为自己谋取私利。”费宗惠对父亲很孝敬,精心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费孝通92岁时还能吃能睡,精神状态较好,平时还读读书,看看电视,关心关心国家大事。由此可见费宗惠对父亲照顾之精心。

伊人已去音容在——追忆费孝通先生的女儿费宗惠女士

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1.9)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为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退休的社会学教授之一,是当代性与后现代性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鲍曼1925年出生在波兰西部波兹南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1939年,二战爆发,鲍曼全家逃亡苏联。1943年,18岁的鲍曼参加了在苏联的波兰军队,战后,鲍曼升为上尉,不久又被升为上校,就是在这个时期,鲍曼开始攻读社会学的学位,师从波兰当时的知名学者奥索夫斯基和霍施菲尔德。在1953年的反犹太清洗中,他成了牺牲品,被突然撤消职务他于1954年起在波兰华沙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系任教。1966年,鲍曼担选波兰社会学协会执行委员会的主席。1968年因反犹主义和“毒害青年罪”被驱逐出波兰。 1972年后任教于英国利兹大学。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Amalfi Prize)。 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Theodor W. Adorno Prize)。代表作有《流动的现代性》(Bauman,2000)、 《共同体》(Bauman,2001a)、《个体化的社会》(Bauman,2001b)、《被围困的社会》(Bauman,2002) 和《流动的爱》(Bauman,2003)、《虚度的光阴》(Bauman,2004)。

社会学大师齐格蒙特·鲍曼逝世,享年91岁

纪念鲍曼,是为了避免中国社会学错上加错

齐格蒙特·鲍曼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


3月



王康(1919-2017.3.12)

著名社会学家,离休干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2日3时4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王康教授191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曾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助教,武汉中华大学社会学讲师、教授,中南青年出版社总编辑。1979~1982年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总干事,1980~198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社会学史编写组主编。1983~1985年兼任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1990年起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康教授是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学重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社会学重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王康教授逝世,享年98岁


乔治.温伯格(1929.5.17-2017.3.20)

1972年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George Weinberg)于《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一书中定义恐同症为“畏惧跟同性恋沾上关系”。恐同症并不是仅发生于异性恋身上,也会出现在同性恋者,如美国的政治人物麦卡锡及胡佛,为掩饰自己的性倾向,反而对同性恋进行大规模肃清。1990年5月17日,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法国学者Louis-Georges Tin遂发起每年5月17日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简称IDAHO)以降低对同性恋的歧视。Homophobia这个词的发明人就是George Weinberg。

创造“恐同症”这个词语的心理学家本周去世了,但恐同症还在

4月


李亦园(1931-2017.4.18)

李亦园(Li, Yih-yuan)福建泉州人,1931年生。就读于台湾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1948年赴台,从事人类学研究至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李亦园先生研究范围极广,涉及人类学、文化学、比较宗教学、家庭宗族研究、神话研究,并以台湾高山族、华侨社会以及华南、台湾汉族民间文化为田野研究对象。著有《人类的视野》、《文化的图像》、《文化与行为》、《信仰与文化》等专著16种,专业论文一百三十余篇,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学者。

著名人类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逝世

我的人类学家外公李亦园

6月


彼得.伯格(1929.3.17-2017.6.27)

2017年6月27日,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神学家,被誉为继韦伯之后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家,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宗教学和神学荣誉退体教授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因病在波士顿Brookline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彼得.伯格1929年3月17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二战后1946年随家人移居美国,当时只有17岁,1952年获得美国国籍。伯格在Wagner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后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又一位社会学大师级人物陨落!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去世,享年88岁

John Underwood(1973-2017.6.27)

死亡咖啡运动发起人。

这个一直谈论死亡的人,真的去见死神了,终年44岁!

7月


罗四维(1933-2017.7.22 )


1933年出生美国的罗四维神父,1972年取得美国圣母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60年来台后曾出任辅仁大学社会系主任,延聘专业教师,致力教学,积极筹划社会工作课程;1981年成立社会工作学系并担任首届系主任,长期奉献台湾教育、文化、慈善公益事业。1981年起,罗四维神父也积极协助当时的台北县推展城市外交,带领学生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天主教南山大学的社会系共同研究。更与韩国、柬埔寨、美国等国学校交流。近年也与大陆广东珠海市中山大学合作,促成台湾与大陆方面教育交流。

台湾社工界导师罗四维神父病逝


10月


尼尔.斯美尔瑟(1930-2017.10.2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退休教授尼尔.斯美尔瑟(Neil Smelser)于2017年10月2日在伯克利的家中平静去世,享年87岁。斯美尔瑟对于社会学的贡献卓著,他的研究集中在集体行为、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领域,其中他在经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更具有奠基意义。斯美尔瑟曾任担任《美国社会学评论》主编。主要著作有《经济与社会》(与帕森斯合著)、《工业革命中的社会变迁》、《人格与社会系统》(合著)、《集体行为理论》、《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社会科学中的比较方法》等。

著名社会学家尼尔.斯美尔瑟去世,享年87岁 | 逝者

11月


潘英(1954-2017.11.7 )

2017年11月7日上午,人类学家潘英海教授在海南三亚溘然长逝。潘教授是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人类学所所长、原住民教育文化与生计发展中心主任,海南三亚学院教授,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特转其学生纪念文章,以此悼念。

悼念潘英海教授 | 忆吾恩师,念其教诲

历年回顾

这一年,他们离我们远去 | 2016逝者

2015社会学界远去的背影

大家 | 2014,那些逝去的文化学者

推荐文章
新华社  ·  夜读|心宽,路就会宽
4 天前
新华社  ·  携手!
5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紧急寻人!海南一名6岁小男孩走失
5 天前
新华社  ·  早知天下事
6 天前
新街派 生活报  ·  悲剧!她抢救无效死亡!监控视频曝光
6 天前
遇见漫画  ·  恐怖漫画《冻死鬼》
7 年前
青年电影手册  ·  这些电影专治失眠便秘不孕不育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