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古本线装插图中走出的宋人风韵——《只缘秦种》 ...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一人可抵千军万马,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开幕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指南丨“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9月9日- ...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企业风采丨筑梦灯光助力打造大型文旅演艺场所— ... ·  6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上海大歌剧院开展装饰施工,“中国扇”建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中国的舞台艺术——新时代中国舞台新视角》舞美分论坛圆满举办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08-26 12:49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京演文化传媒




  聚合力量 共赴“京”彩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

互 联/互 鉴/互 融


在刚刚落幕的“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中,《中国的舞台艺术——新时代中国舞台新视角》舞美分论坛汇聚了众多戏剧业界翘楚,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舞台艺术发展与戏剧IP的多维度转化展开了深刻讨论。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为我们呈现了鞭辟入里的观点与前瞻性的洞察,为艺术的传承与变革提供了新的启示。以下为论坛嘉宾们发言的精彩内容汇编,带您一同回顾这场思想盛宴。



《中国的舞台艺术

——新时代中国舞台新视角》分论坛







嘉宾主旨发言

刘立明

《国家艺术基金助力演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感谢京演集团这一次邀请我们艺术基金来参会,借此机会我汇报一下基金的相关情况。国家艺术基金是2013年12月底成立的,去年12月底我们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10周年的相关系列活动,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同时依法接受境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为文化和旅游部的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国家艺术基金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第二,我们支持旅游演艺的相关情况。国家艺术基金很早就关注到了旅游演艺,看到了它将文化底蕴和旅游效益融合起来的能力、潜力,也注意到旅游演艺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探索性强,不易归入传统的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我们的认真研究,从2015年开始,国家艺术基金在舞台艺术中设立了具有创新性跨界融合特点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资助项目,其中包括旅游演艺的项目,支持项目主体结合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文化特征策划创作了旅游演艺项目,使观众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获得艺术熏陶和思想提高。

第三,支持对外及港澳台文化交流的项目。疫情这三年,“走出去”的项目停摆了一段时间,接下来我们“十四五”后面两年,一直到后面,我们的信号是要加大海外项目的资助。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来,十分重视对外及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紧紧围绕外交大局和对港澳台工作不断创新资助成果,完善项目管理,提升资助成效,设立十年来共立项资助对外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164项,资助金额2.35亿元。

第四,艺术基金的工作愿景。尽管我们才10年,艺术基金每年投入基金6亿左右,资助大型舞台剧和作品100部,“十四五”期间小型剧节目作品100部,美术作品100件(组),演出演播活动100个,艺术人才培训活动80个,青年艺术创作人才160位,应该是国内最具投资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机构,并且完全是公益性。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是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虽然每年有5、6亿的资金投入,但是在开展合作时不持股份,不分票房,只是希望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

在旅游演艺方面,国家艺术基金设立积累了一批艺术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是描绘名山大川的美术书法,有的是歌颂风土人情的舞蹈歌曲。我们愿意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旅游行业企业共享这些成果,通过共同组织演出展览,让作品和艺术家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焕发出绚烂的光彩。管理中心正在建设优秀的项目库、优秀的人才库,优秀的专家库,让资助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文化艺术事业,更好的服务于文旅融合。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艺术基金重点资助了围绕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港澳台工作的需要,对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致力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项目,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策划实施的项目,支持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澳门打造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项目。




新舞台·新表达·新思潮


主持人

赵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历史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在这个视觉的时代,当代中国舞美发生了太多改变,从创作观念方面,从科学技术方面,从观众审美方面,当代观众的思维习惯与审美诉求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每个在创作一线的戏剧家都在思考着该迎合还是对抗。上述种种冲击,都会直接导致舞台美术的革新,以及直接影响到导演手法的改变,甚至编剧叙事手法的改变,这是一整套的多米诺骨牌。现在很多编导在创作过程中,甚至会更多的去考虑视觉空间能为其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和便利。

中国戏剧舞台美术从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到艺术方法和表达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特别是很多追求先锋性、现代感的编导,在与舞美家合作时,往往会有更多的心理诉求和技术依赖。今天的论坛嘉宾是由当代戏剧创作一线的舞美家、导演、剧院管理者为主体,大家以多元开放的观念,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舞台创作者的新视角、新视野、新表达,他们如何构建独特的个人美学及表达方式。今天的发言嘉宾从不同身份视角出发,他者的眼睛反观自我,会碰撞出何等思想的火花,令人十分期待。





《当代舞美空间创作的哲思和诗意》

刘科栋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都在围绕着一个剧目进行创作,优秀剧目如何产出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水平的优劣。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一直在面对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台好的舞台剧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观赏性、思辨性、启发性,应该有想象力,也应该有冲击力和破坏力,应该是激活共鸣和思考,是观演双方相互的激活,让观众产生共鸣以及产生思考和回味。好的舞台剧应该产生一种复杂的,五味杂陈的情感共鸣,是一个观演双方共同构成的能量场,这是我个人对于一个好的舞台剧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一个好的舞台艺术家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一个好的舞台艺术家应该是尊重观众、敬畏舞台的,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独特的,艺术家恰恰是因为有异于常人的理解和表达,才产生了五彩纷呈、不同样式的优秀剧目。艺术家应该有突破疆界的勇气,应该是无惧失败的,而且应该用非常开放的态度去接受新生事物。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不断在变化的AI时代,新技术在爆炸式增长,改变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创作状态。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作品。

著名导演王晓鹰导演曾在文章中,描述舞台设计和导演之间的关系:“舞台设计这一张由视觉形象、空间形式、内涵容量、变化可能性等等因素构成的‘皮’,与导演构思的‘毛’能否适应、能否共振、能否发展,基本上决定了舞台演出的成色甚至是未来演出的成败”。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特征。风格的形成除了早期大量作品的累加,很重要的是来源于早期的戏剧启蒙教育,在未来大量的作品实践当中反复印证,最终达到成熟。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我把自己作为一个案例跟大家进行分享和解析。

一,一戏一格。我非常推崇、深受影响的捷克舞美大师斯沃博达,其作品我觉得是天才创作出的风格迥异的作品,尤其复合投影对世界戏剧做出了极大贡献。通过他的画册里面会发现,似乎不像是一个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风格特别多变,我觉得世人在他多样的创作中感受到层出不穷的想象力,我认同,也一直在践行一戏一格。

二,游戏的感觉。戏剧之所以让人着迷,因为非常有趣,吸引我们走进剧场,开启盲盒,这是一种年轻的姿态,充满未知的感觉,也是艺术家对创作产生本能反应的体现,因此我觉得这种游戏的感觉让创作充满着打破与颠覆常规的勇气,正是戏剧实验探索的精神。

三,神圣感。我很认同俄罗斯导演扎哈罗夫所说“剧院就是教堂”,我觉得创作者和观众都要敬畏舞台,心中对剧场抱有神圣的感受。剧场除了娱乐而外,很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和信仰传递的重要场所。

四,不追求画面。早期大家都会以一个画面好不好看来评判一个作品好坏,但我觉得新的时代,大家可能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好的舞台作品通常是表演与空间哲学层面的结合。

五,观演感受的活力。作为艺术创作,不光要思考本体创作,还要考虑观众的感受,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激活的过程。




《新观念下的涌动》

任冬生

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新观念下的涌动》,指的是舞台美术对舞台空间的认知,面对新时代数字化来临的一些思考。

第一,舞台视觉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舞台空间从最早的娱神到娱人,我们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当代化、数字化突进迭代的时代中,我们将如何面对舞台,如何创造视觉?例如把传统的布景与现代的机械技术相结合,来创造出一种在舞台上相对和谐的、东西方审美共融的完整视觉体系;例如传统的灯光设备和现代自动灯光设备的融合,要构成色调与光质的统一性,无论从灯光的色彩、角度,以及灯光的运动等;例如传统舞台与当代影像、与当代多变的甚至是流动的表演空间的结合;例如当代装置与传统布景的结合,用光线的方式、框架的结构,多样的形式使传统布景舞台更加多元;例如东方美学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在传统的布景当中融入了东方的审美,同时在镜框舞台当中呈现出一个画卷般的东方意蕴。

第二,科技在舞台艺术当中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提升了舞台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对话·寓言2047》当中,张艺谋导演和我们把目前能够使用的技术跟非遗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让传统与当代进行了碰撞。它的结果是开放性和寓意性的。矩阵的光速反射,全息影像的运用,以及矩阵球、机械臂等的运用,包括AR技术、VR技术和互动体验,当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会逐渐进入舞台视觉空间当中。同时人工智能的辅助创作与教育也在逐渐的展开,AI的辅助作用也会越来越凸显出对于设计师的帮助。

第三,未来舞台艺术展望。首先是5G技术推动实时互动。戏剧表演还有一定局限性,限制在剧场当中,观看的人数、次数是有限的。而5G技术将逐渐推动戏剧与线上观众的实时互动,在远程观看、虚拟技术逐渐成熟的时候,虚拟技术会通过线上传播增加更大的受众。全息影像与虚拟角色的出现,未来会在舞台上对舞台艺术进行更多的介入,怎么跟线上表演相结合,也是未来我们面临的课题。一些互动体验和数字化的艺术创新,在线上线下的互补传播,能够将戏剧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

第四,归根到底,高质量的艺术追求是所有舞台艺术从业者最高的追求。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是对未来舞台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创新性的追求。舞台创作者必须要精益求精,创新突破,追求卓越。




《观念 媒介 信息与共鸣》

金卅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副主任、硕导、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特效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


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对于戏剧的表达,对于空间,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最终要做什么,从这点上把我的探讨和思索分享给大家。
一个是观念,讲故事的方式。一个创作者的观念决定于表达和传达是用什么方式。作为一个舞台工作者,一旦有一个观念之后,可能接下来就需要媒介,我通过什么样的媒介传达,传达出来的信息,能不能跟受众者产生共鸣。这其实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碰撞产生了共鸣,这个信息才是我们所有创作者最终所要表达的。
新观念借助新的介质来呈现新的视觉,成就新时代的戏剧。这个跟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信息的发展有直接关联,今天我们的AR、XR、数字、影像,好多东西已经融入戏剧,融入当代创作者的表达手段,所以我们只能敞开胸怀去拥抱和接受,转变成所需要的信息,再传达给观众。
观念,现在已经打破了原有的观演关系。观众不满足于单一的演出形式,视觉已经是表演的一部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好的视觉跟随着戏剧的表演主体一起往前走,视觉空间需要承载一部分戏剧的叙事功能。我们原有的一些传统的剧本,或者新编的戏剧,已经没有办法更多的去调整戏剧本身,比如说《哈姆雷特》,比如一些传统的剧目,如果把文本改动太大,可能就不是一个戏了。但是我们视觉可以用当代的科技手法,当代的表达形式,更多的去传达给观众,改变戏剧传统上的叙事结构,视觉就能承载很多元的叙事功能。

无论是用数字媒介还是传统媒介,在一个完整的戏剧观念下,一个作品要更多的去感知观众要感知的东西,把信息对等地传达给观众,在剧场里与观众交心地进行沟通。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能把媒介转化成与观众共鸣、对等的信息,再有效传递出去,我觉得这可能是戏剧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衣中见意——当代舞台审美下的戏剧形象》

崔晓东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戏剧影视舞台服装设计师


我认为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标准:一是一剧一格,我觉得好的作品应该有它的个性和特点。二是设计的分寸把控,也就是说在每次创作的时候,我们的设计应该是有分寸感,艺术的表达和每部题材的风格应该控制在什么样的分寸设定上面。三是精益求精的制作体现。因为好的作品一定是制作精良,细节到位的作品。

接下来我用我的我的作品跟大家分享我在创作中的一些感想。我在2017年创作的舞台剧《平潭映象》,导演是杨丽萍老师,在这部戏里面想传达三个特点:一是民间性,二是古典性,三是时尚性。民间性通过面料的再造,不同肌理的面料组合在一起不同的效果,来体现出古朴感。古典性主要是在色彩方向,我们用传统的东方配色来体现出里面的东方色彩,东方的审美。时尚性主要是通过结构的重新设计,融入到今天对服装、对人体的一种新的思考。

2023年创作《舞龙》的宣传片,杨丽萍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视频来结合舞蹈的作品。当时我们在定位这个作品时,我觉得中华民族对“龙”这种图腾元素的运用上,应该更接近于对传统、对民间的挖掘,所以我的设计第一是龙生九子的概念,第二对中国传统舞龙形式重新的诠释。我首先在制作工艺上应用了中国传统的编织方法去体现,没有更多使用当代的高新科技材料去做,而是真正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民间非遗的工艺。

创作于2022年的秦腔《攒劲女人》,这部戏想追求油画的效果,大量运用了一些面料的再造体现出人物隐喻的特点,把一些戏曲的形式融入到里面的表演。2020年创作的音乐剧《阿鹏找金花》中对白族的服饰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第一是在工艺和图案方面,用了很多传统的植物染色的工艺,尽量达到杨丽萍老师说她在小时候看到她对白族传统服饰的淳朴感。第二在民族服饰框架里面提炼标识性元素,并加以戏剧化丰富,打造出更具原始气息的白族戏剧服饰。第三是各地白族虽然有地域的差别,但他们整体的审美架构是一样的,都是以浅色为主,配以深色的色调,加以浓烈色彩跟图案作为一个调和。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白族服饰的色彩感都是我们今天用很多化学染料做出来的。想要保留少数民族服装的基本造型和款式,再做出当代审美,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把色彩基调运用到极致。




《“新程式”戏剧的舞台艺术观》

丁一滕 

亚洲新生代最具实力戏剧导演、丹麦欧丁剧团唯一中国特聘演员


受中国戏曲的影响,德国布莱希特提出了“间离效果”;梅兰芳在出访苏联。俄国导演梅耶荷德受到极大的震动,曾经说过“几十年后将出现欧洲戏剧与中国戏剧艺术的联姻。”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也认为:“特别激励我的是东方戏剧的训练技巧,特别是中国京剧。”我的老师、丹麦人类戏剧学大师尤金尼奥·巴尔巴的“欧亚戏剧”强调的是全球倾向,把欧洲和亚洲戏剧的传统融合在一起。这些戏剧传入中国之后,我国老一辈戏剧家也吸收了中华传统的美学,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宝贵资源上为现代话剧的发展寻求民族化的新出路。秉承前任的衣钵,在巴尔巴先生“欧亚戏剧”,以及“戏剧人类学”的影响下,我提出了“新程式”跨文化融合的戏剧观念,并在《窦娥》《我不是潘金莲》《西哈诺》《一日三秋》等创作实践中得到了行之有效的证明。

“新程式”戏剧在广义上是指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跨文化的融合戏剧观,狭义上是指西方当代欧丁剧团巴尔巴的创作方法,与中国戏曲表现程式美学相结合的戏曲观念。“新程式”主要是将传统戏曲程式成为依据,凭借戏曲表演程式的现成手段,借鉴戏曲程式的格律性、规范性、虚拟性等特点,作用于当代戏剧舞台和人物创作,丰富当今戏剧创作体系。

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给大家介绍:

一、导演和表演的层面,新程式当中组织舞台行动和创作人物形象。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在创作当中对中国戏曲表演程式有了借鉴。在《我不是潘金莲》当中,从女性的视角切入,呈现了女人翁李雪莲20年告状路上踽踽独行的心路路程。在李雪莲潜入大会告状的一场戏当中,我引入了京剧表演当中“走边”的程式动作,走边是中国京剧武戏当中夜行的一套舞蹈动作,正好和李雪莲去潜入会场是暗合的,于是让女主角张歆艺学习了走边,并把它运用到了当代戏剧创作、的动作生成当中。这跟后现代和现代舞蹈的编创有一点相近。

二、跨性别的扮演。这个在新程式戏剧当中比较普遍,首先我认为在当今话剧舞台上探索跨性别扮演是实现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重要一步,比如说像男旦艺术、坤生艺术都是中国京剧高峰的体现。我也提倡在中国话剧应该延续和借鉴跨性别扮演这种中国戏剧的传统。

第三,舞美方面的展现,我想讲讲独具中国美学精神当代新程式的艺术。话剧《一日三秋》在舞台美术上是“简与繁”的巧妙结合,极简的舞台借鉴了中国戏曲当中虚拟的空间和假定性,灯光、布景、刀具巧妙融合到布景当中,独特的影子代表着生活的压迫。

最后,向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取经,借鉴中国传统戏曲表演方法的精髓与优势,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戏剧精髓进行跨时空的融合,开创极具风格化和时代感的舞台到表演创作实践新形式,从而探索具有中国气韵、民族风格、世界影响的当代戏剧民族化的演剧样式,是我作为导演,作为创作者一直会努力的方向。




《让剧院焕“新”:理解创新的需求、方法和时间》

《Making Theatre New: Understanding the Needs, Methods, and Timing of Innovation》


Slava Tütükin 

德国Dortmund Ballet剧院总经理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剧院,我们的角色是什么,如果是我们进行创新的话,我们可以创新的领域有什么。这里列举一些我认为可以去思考和创新的角度,比如文化遗产,教育价值,如何搭建融合和其他文化的桥梁,社会价值、社区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娱乐价值。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概念,一个是现代主义,还有一个是创新概念。现代主义更多是我们在舞台上的一个呈现,是一种艺术,它的特征是有意去打破艺术文学和文化中的传统形式和主题惯例.我认为创新是在台上和台下都可以进行的,我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想法、方法、产品,或者技术去实现改进和进步的过程,可以发生在所有任何领域,包括舞台、艺术。
当我们想要在舞台上进行创新的时候,肯定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阻碍,会有很多人去问为什么你要进行这样子的创新,为什么你认为这样子的创新是一个好的创新。所以我们作为剧院想要引入一些创新思维或者创新办法的时候,会需要更多的去了解我们观众的需求。我们不断的在寻求解决方法,希望解决观众们的困惑,从而达到我们创新的目的。



聚合力量 共赴“京”彩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



【主办单位】

北京演艺集团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
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



【承办单位】

北京京演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

全国演艺集团合作联盟


【设计单位】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