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法学学术前沿】=【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最后一天:2025年申请H-1B?现在找小纽 ... ·  4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基层检察矩阵怎么建?这个省给出示范 ·  4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最高检新年首次检委会,再度聚焦高质效办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江山教授著作提要集 | 其书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8-10 09:33

正文


江山著作系列提要集

本文来源:【足无】微信号,微信ID: lsy804116 


【足无编辑部】由深圳晋商百年文化公司、深圳大朝奉文化公司、深圳和连平品养斋茶馆等单位组成,致力于传播江山先生著作思想和学术成果!得到了清华大学法学系江山先生的肯定和支持。主编(雷梧桐)v号:ljs804116/电话:18922860606)


法学学术前沿推送本文未经相关权利方授权,仅作学术交流使用,如若侵权,请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江山,生於1958年,字足無,號曳尾塗人,湖北浠水人,現任教於清華大學法學院。


江山主要成果有《中國法理念》,《互助與自足——法與經濟的歷史邏輯通論》,《人際同構的法哲學》,《制度文明》,《歷史文化中的法學》,《法的自然精神導論》,《中國法思想講義》,《中國文化的沉思與重建》,《法哲學要論》,《文化與憲政》,《論公共社會》等思想著作。


以上著作是江山先生對中國文化重新理解和說明的新需求的系列表達,它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中國文化批判性的著作,也包括文化價值討論的著作,同時也有制度文明、中國法價值體系、中國法文化體系、後現代法律發展趨向的專著,自成一休,言之有據,是江山先生以超常的耐力和定力,以超常的國學功底自磨自琢數十年的必得所在(部分摘自《江山著作集序》)。

【足无编辑按】

有人说,江山教授的著作及其思想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法哲史上的奇迹,是世界思想史集大成者,先生的思想也将是指引人类生存、发展的明灯;有人说读他的著作会上瘾,可以读出淡泊、豪情、定力,可以从历史、哲学、宗教、文化,读到法学、经济、政治,读到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生物,读到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金甲学、文学;有人说,他的著作脱离了西方法言法语,读他的著作就是在当今社会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感受传统,能够读到未来。本文将通过江山先生亲自撰写的系列著作提要集,带您初步了解他写了些什么。


韩德培在江山所着《互助与自足》书中的前言里说:“中国引进西方文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其中的法律文化则几乎就是完全的照搬照抄,在法学领域我们差不多毫无创造力。”西方法学的概念,让中国人接受,经常引起消化不良。中国语境下的法哲学,基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能更好地被国人同化并吸收。江山正是以其泰然行素,未肯稍作迁就的个性来抒写思想,博古今中外,哲史经俗,文博理杂,著作呈先贤度态,行文法上古之风,全部义理和谐的融为一体,堪为当代社会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学者,其著作之思想对指导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决策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江山先生本人對《中國法理念》、《互助與自足——法與經濟的歷史邏輯通論》、《法的自然精神導論》、《人際同構的法哲學》、《制度文明》中國文化的沉思與重建》、《中國法思想講義》、《法哲學要論》、《文化與憲政》、《思想劄記》、《公共社會論》、《自然神論》等十二部著作精闢的提要概述。讓我們步入江山...

江山文集


1、中國文化的沉思與重建



《中国文化的沉思与重建》旨在研究中国文化现代化、世界化的艰辛、困苦,研究中国文化不朽的价值,研究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景。

它认为,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困境不单是环境所致,实应追索到它的起源和价值导向之中。概要地说,文化价值的误导和文化体系构造的脱层,或者说中国文化之于生存(广义)解释的不充分,是中国文化近代危机的根本原由,而这些又要从中国文化之发生、发育的原初背景中去寻找。

本书极力区分小功利解释体系的文化、政治化的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差别;也区分伦理道德化的小道儒家文化,与超越人类、超越时空之大道的儒家文化的差别。认为中国文化之不朽价值和理论意涵,衹在以50岁后的孔子为代表的大道儒学之中,这就是儒家的“成天”之学。

本书认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即是纠正价值导向的误导,补足文化结构的缺层,以及弘扬其不朽内涵。中国文化当由复合多维的价值导向,替代一元单向的价值导向,用自性、自由、民主、法治、资本、科技、道德充实功利,用功利淡化政治,用功利调节理想,用理性自足功利,用真念诱导理性。

本书还认为,根据某种理论逻辑,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有过错或危机的,衹是内涵不同而已。中国文化的危机害及当代国人,西方文化的危机则害及全人类及地球生态体系。故中国文化的重建不能满足于追赶西方文化,而应超越中西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同构。


2、中國法理念


《中国法理念》是国内外有关中国法理念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它从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入手,在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农业文化有着独特理解的基础上,逻辑与历史地分析了中国法的内在精神理念,具体考察了中国法的起源、演进、体系建构及其本质特征,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法形态的三重结构和各自的价值观,以及它们与中国历史和中国农业文化的关系,同时还比较了它与西方法之内在精神的异同。提出了一系列新颖且有学理价值的见解。为人们理解中国法文化、法形态与法现象,为建设一门中国法文化学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探索性思路。


3、互助與自足——法與經濟的歷史邏輯通論


《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提出了体变相养用显、同构互助自足、超越参与和谐的世界观,并用以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过程、地位、价值和必然前途,界定人、经济、法的内涵,评价经济、法的内质与现象的同一和悖离关系,研究经济行为、法现象的来源、归路,以及此过程中,各中间类型的起源、关系、作用,表达了对圣道、善恶、宇宙、人生、历史、法、经济的特有看法,为法哲学的新体系提供了框架。


4、法的自然精神導論


互养是世界的本质特征,养有真假之分,以相为养是真养,以在为养是假养,若无假养为过程,真养必不至;体是世界的动原,相是世界的动因,在是世界的假象,若无在的承载,世界则不为世界;善为世界所欲,恶为世界所弃,若无恶的推动,善亦不得完满;人是站立起来的动物,亦是此在,故有做人的困惑、痛苦、不幸,若非此,人就不能为彼在,亦不能摆脱束缚。如何有真养?如何承载?如何完善?如何为彼在?惟法相和它的显示(法则),才可以承此大命。

《法的自然精神导论》透过在的假象,通体、相、用三界于一贯,概述了世界的必然性,人的前途和价值,法的真义、体系、过程,特别对当下的人际秩序、人际伦理、人际关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解说。


5、人際同構的法哲學


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秩序问题已提上了法律创制和法学研究的日程。然而,传统的法律形态、观念、学问都不足以直接作为这一门类和学科的资源供给。《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依据人际同构的价值观,借助法学、自然科学、哲学、神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重新诠释、梳理了法、秩序、契约、主体、权利、正义、责任诸概念,说明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秩序、规则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并试图为新兴的法律现象和形态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及学理支援。


6、制度文明


制度是与精神、器物相互关联亦鼎足而立的文明形态。据此,《制度文明》就制度为什么会生发,制度的本质,制度的类型,制度的意义,制度的背景资源,制度的选择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意见。为使论题有深入理解,书中还讨论了人是什么,文明价值,人域事务,现代性,法治,终极关怀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看法。本书宏大敍事,边缘论文,精细不足,说有所长,可供有兴趣者欣赏。


7、中國法思想講義

中国法思想的内质所在,是天道、人道合一,天理、人情并举。数千年来,诸多先哲殚精竭虑,营造东方智慧,拱卫中华文化,终致锤成具有本源性、整体性、政治性、伦理性、宗亲性的中国法文化;亦成就天道自然、人域公共伦理、政治统治、宗法村社自治四维同构的法则体系。其中,自然本根透贯人世律法,道德伦理领袖风俗纲常。其规则柔而驳杂,其正义善而博厚。独具神韵的还原嵌入减压法,平衡了政治暴政的恶虐,亦尽显了东方秩序文化、制度文明之风采。

《中国法思想讲义》以极通俗的话语敍述了中国法思想的要津、得失,说明中国秩序观念的内质和体质表征,力图彰显中国法文化的积极价值和深层理念。对欲明了中国法文化、法思想的爱好者,本书有极好的帮助意义。


8、法哲學要論


法哲学所要者,是引领法律理念、观念的健康成长。观古往今来,成为法律文化资源的法哲学,皆有此等特质。当今之势,人域渐狭,人际渐寛,人域他域的和谐、同构、互助已成必然大势;建构的后现代,正在悄然地改变人的质地和价值,通往所向,衢道峰还。依此趋势,法律与法学正有承担、规置的新空间。是以说法改换、价值重塑、制度再拟、门庭更张,是其所当然。

《法哲学要论》依此理路,着力讨论法律制度及其理念趋变的道理、逻辑、原则、可能性;对传统的主体构成性的法律体系,既有评判解析,又有引伸开新;还进而探讨了人类制度文明走向公共化、自然化的前景,这个前景的载体便是人际同构法和共权。此外,本书还梳理了法、法律演化的必然性及链条逻辑,证明了人际同构法的不拔之策。


9、文化與憲政


《文化与宪政》以人类文化的曲变分合为背景,分别梳理了东西方文化于各自社会、政治制度法则的规约现象及体质表征。重力说明西方宪政四元要素回路循环模型的生成与建构;中国法文化之四维同构的源出及刊定。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后现代人类秩序规则的走向和内质秉性:人的公共化、自然化。


10、思想劄記(一)(二)


《思想劄记》是作者30余年思想历程的劄记,展示了心路的坎坷与艰辛,亦充满了少小时的轻浮与狂躁,或许还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畸形中国人的缩影。无论曾经的事实是什么,智慧的本能却是无法止步停息的,超越自我,超越曾经,接续普适性,恰正是智慧能动的必然。书中所记,也正是这一曾经、这一超越的完整。

较之作者的小厄,东方文化在近代则遭遇了几绝的大限,想着便无法不惊戄失寐,悲烈与撕扯何其疼痛。终于,我们看到了挪移转换的熹微。东方文化的本原性、内部化,以及还原证成的价值终极,正是人类未来走向的通途。这样的预设不仅是东方文化的质地问题,更是西方文化的物理性、自我端点与功利性、理性的归属所在。本原意志刻意罗致了在化的形式与过程,亦支使了复杂化与多样化的场景及舞台,东西印各自承担了剧目的不同角色,而其实只是殊途同归:经由人类的理智自足与性智觉悟,我们终将承载自觉、能动地还原证成的大命。本书的中心所在,正是这一必然命理的求索与凝思。


11、公共社會論


人类社会经由大功利生存解释方式的推怂,已然显现出了同质化、同型化、公共化的大趋势。寻由这一社会的物理性逻辑不难发现,导使这种趋势的更本质原由在于世界的本然性驱力和人的公共性向往。人性构成中,动物性、功利性、社群性、理性、公共性、自然性是渐次显现的,公共性之前的人性较多表现的是人的物理性价值,公共性之后的人性则会更多凸显人的本然性价值。人与世界的合理在于其物理性与本然性的同一,而公共社会恰是这种同一的开始。

《公共社会论》致力研究了公共社会生成的物理逻辑与本然必然之所在;同时,还依东西方文化的前提条件,说明了人类现下的困境与出路的可能性。本书认为,经由人的同质化、同型化建构,人类必将放弃自我、占有的功利、界域二致性、政治化、理性分判诸般痼疾,且就此开始公共社会的历程。公共社会是类的共同体的社会,它以公共性、类的社会性为精神依赖,以类的共利为功利目的,以共权、相对主体、委托代理、公共裁判为制度依托,并由此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与意义,是以是孔子社会思想——大同社会——的再造。


12、自然神論


《自然神论》以神为论目,区分了原始自然神、自然神、原神、宗教神、理性义理神、自然义理神等不同类型,旨在说明人类探知自然本原的曲折方式和历程,更希望以此进路明了真正的神即自然本原、自然本根本身,他者不过是错觉与歪曲。本原的自假或阳假与形式化,便有了在的世界,而此祗是本原神意志的自证而已。其动机在于,通过在的复杂化、多样化还原证成自己的真。其中,阳假必然会致使诸在的特殊聚敛与炼化,以便化生出殊异之在,它可以记忆出本原的绝对,并成为能动、自觉的参与者,以灵秀之责去领袖诸在,以实现、实践还原证成的终极。

世界是内部的,世界亦是还原证成的。这就是世界原、因、果的必然性和真理。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它有智动的能力与觉悟,既可以洞穿阳假诸象,又能利用阳假的依凭去自足、完善,以至使物化物、以物解物、使物善于物。这样的化解也包括自己,而此,正是自觉之真义。

本书所依,缘于阴本,会意阳动,由之相动、域动、能动、特动、智动,连环衔接,显现必然的过程与价值。其间,智动必有以智去智、化除自我、化域求和的旅路,而其终极便是还原证成、体用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