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杯冰美式
可能与教育无关,也可能与运营无关; 可能与感悟有关,也可能与焦虑有关。 运营人运营的与运营无关的订阅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川大研究生  ·  SUNDAY |《星期日》杂志第70期征稿启事 ·  昨天  
小众软件  ·  如何让抽屉里的闲置安卓手机变成神器? ·  2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41013]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名校留学生的“教育闭环”,是扎堆做留学中介?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杯冰美式

暑假特价班现象(二)

大杯冰美式  · 公众号  ·  · 2019-09-22 20:28

正文

在正式开始写之前,说两句写了这么多文章后回头看看的感受。我也算看了不少关于教育的订阅号文章,觉得对我来说大多数营养成分不多,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其中介绍行业知识和胡扯蛋的居多。
回看我写的这些,大多篇幅不长,但个人觉得还是有内容有思考点的,不知道对于各位来讲是不是这样。非常想听听大家的心声和需求,同时给我指引一下方向。
文末加了留言小程序,大家的评价、需求,接下来想关注什么方向,都欢迎交流。
 
暑假特价班-热后的冷思考
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线上双师直播大班课中暑假特价班的发展历程,在最后也提了一堆需要静静思考或剧烈碰撞的问题。通过特价班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成本付出和转化率都有差别,但获客方式近乎相同,整体运营路径和策略相比,确实没有像滴滴那样明显高出一筹,续费率的瓶颈也都逐渐凸显。那我们更应该想的可能是下一个增量突破口在哪,我说的是突破口,不是今年花十亿明年花二十亿。当然,继续花是必要的,增长和大面的事儿是要顾的,这没得说。
那么,下一个突破口在哪呢,我个人认为是产品。我说的产品是教学产品,之前有过一篇关于教学产品浅层说明的文章(《此文章已被作者撤回》)。
教学产品在我看来分为教学、教研两部分。大而言之,是解决谁来学、怎么学、怎么教、学什么、为什么这么学、学习效果是什么、服务是什么等围绕目标用户从报名到学完的全过程。其中系统班的产品化和体验课的产品化是不一样的思路,也就需要分开来做。体验课的在《导流课复盘》系列中说过,具体的我们也在做,后面有机会再细说成果和进展了。对于班课来讲,我们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一直认为,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市场在哪,用户是谁,才能知道自己的产品长什么样。不要妄想一款产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我相信这个思路大家都是认可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做的教学产品都是看上去很范的很普适化的,比如全国版、教学进度统一化、讲解的题目题型也都是一样的,恐怕这是现有情况下产品边界决定的。对于教学产品具体怎么做,不在这儿谈太多,主要还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还在尝试,没啥结论,一些思考过程也就先不多提了。以下用问题的形式展开,能激发我们一起思考,目的就达到了。

1、我们的用户在哪,他们需要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估计各位大多数的答案是三四五六线城市的用户。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真的了解这些地方的市场吗,真的了解这些用户吗。我们说的北京名师,大班课,各种服务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我们去过这些地方吗,或者说去过多少。在很多小城市,比较流行的还是一对一机构,为什么班课不火,是因为需求问题还是供给问题,学校老师的自己开的家庭小课堂是不是所谓的主流班课,学生和家长信服什么样的老师,他们报班的信息获取通道在哪。至少明白了这些,再谈面对他们的教学产品是什么,运营怎么做。

2、用户怎么学,学习场景是什么?
现在主流的学习方式是手机、pad这样的移动端,便利性是没的说的。但这真的是理想的学习场景吗,在这个形式上看,其实不是我们选择了手机,是手机选择了我们。尤其对于小朋友来讲,最合适的学习地点我认为应该是在客厅吧,在客厅的学习场景怎么搭建就变成了下一个问题。

3、框定在文化课范围内,用户学什么?
首先我们先看看主流玩家都提供了什么样的课程选择。
学而思网校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感谢金弋老师在暑假时候的总结)

 

作业帮和猿辅导的相对更容易理解,各位可以自己去看。作业帮以课本班为主,也几乎是最早做课本班的线上机构,也更加贴近三四线用户需求。

在初高中方面,我们定位在版本最全的初中数学上(感谢小魏的统计)

 

学而思网校明显有一些重点运营区域,比如上海,有了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针对的运营团队。
接下来,我们怎么打到目标用户,试图用全国通用产品是不可能的。颗粒度到什么维度上,投入产出怎么计算。

4、老师教什么,怎么教?
与传统教学动作相比,线上课程的最大优势其实是借用了多种工具。各家都在说我们是基于大数据基于各种分析,这个点找的没错,可是真用到的很少很少,我们如何真的利用好自己掌握的数据,怎么积累学习过程数据,这些数据是不是能反馈到我们的教研产品上,让我们的教研有所迭代,不再完全是经验主义,同时也使结构更加明确。基于这个思路,我们的教研标准化就可以逐步建立,评价也就有了标准。在这个大系统下,制作颗粒度更细的教研产品也就有了抓手,完全可以复用。
教研产品在我看了,除了要完成上述的教什么,还要说明怎么教。保证剧本基本的一致性。这就有赖于传说中的教师用书,或者说是教师版讲义。只有这样,教研层面的基本标准化才能形成。说真的,我从事业单位转型到教培机构后,在老师这个角色上,感觉最大的不一样是,教培机构的老师们讲课完全不看课本,我说的课本是学校发的那种人教版课本,就更别提教师用书了。在学校的时候常提回归课本,这不是空话,真的会看会琢磨,会从看似屁都没有的课本中挖掘到关键点。


5、教学环节怎么设计,教学效果怎么体现?
首先我想说,我也是教学出身,是拿过各种奖项的老师。曾经任职在一所挺好的公办学校。对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的设计,是要有理论基础的。我觉得这些方法论都不是瞎掰,不管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还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或者是五星教学法,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出更适合线上环境的,或者更有利于效果外化的教学环节设计,并且进行标化。
在教学和教研这两块儿上我一直在说标化,老师有个性化不好吗,当然好,那是演绎问题,可在最底层还是要标化,不仅利于外化,也利于量产,保住质量的底线。其中优能的七步教学法就是最好的标杆,不仅能标化还能外化。

举两个教学方法或流程的例子



6、配套服务有什么,怎么开展?这个在这儿不赘述了,本篇主要聚焦在教学产品课堂环节的部分。

 

当我们的市场定位清晰,产品定位清晰,运营打法才能清晰。现在看,大多都是反逻辑在做事,也不能说不对,毕竟竞争是恶劣的。还是我说的,大面要顾,下一个突破也得想。得能活下去,也得想怎么活得更好。

 

最后,还是最开始说的,欢迎评论。另外,还转了两篇别的关于教学产品的文章,我们也聊过相关话题,还约了近期再跟他的团队聊聊,做做碰撞和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