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IO发展中心举办的CIAPH数字化药企三地巡展系列活动之上海站会上,GSK 数字化商业合作伙伴石光凡,做了制药企业信息部门的数字化转型思考主题演讲,介绍了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所处的当下环境,分享了GSK IT近三年的转型实践,以及获得成功的部分案例。
GSK 数字化商业合作伙伴 石光凡
对于甲方公司的技术人员来讲,当今是一个令IT人喜忧参半的时代,用三个字来概括其特征:大,指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市场销售额大;变,指国内市场运营节奏非常快而且变化多端;数,指目前正处于数字化技术的大爆炸之中。下面详细说明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所处的当下环境:
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发展:
-
根据2016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资料可以看出,在世界主要国家对高新技术的投资比例中,中国的排名都在前三里面,表明中国的高新技术、数字化技术在蓬勃发展。
-
中国政府是数字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
中国的市场体量庞大,大量的活跃“数字原住民”(DN),有助于数字技术快速商业化及规模化。
-
市场,资源和人才向互联网巨头(BATJ)聚拢,逐渐形成生态圈、产业链及覆盖平台。
-
大量本土创新企业和创新技术涌现。
中国各行业数字化程度:
-
中国整体数字化水平与美国仍有差距,但是正在快速缩小。
-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媒体和金融的数字化程度最高。
-
医疗保健行业虽然拥有巨大的数字化颠覆潜力,但出于企业兴趣和激励上的不同,也是应用数字技术最慢的行业之一。
中国的医疗行业现状:
-
中国的医疗市场跃升并多年稳居全球第二;但人均医疗支出、人均医疗资源占有还较低。
-
基本完成全民医保且政府持续增加医疗投入;但人口老龄化和收入的提高引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
中国政府通过“互联网+医疗”政策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推动智慧医疗;但数据孤岛和医药不分家严重影响了医疗数字化进程。
-
下面分享一下,GSK近三年来,在数字化转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2016年,被称为传统IT角色的最后篇章,GSK基本上把所有global的主干系统都已经实施结束,人事系统、SAP财务系统、医生网站、Veeva CRM、amazon云存储都已经支持完,并且,也制作了给中国销售员工的一站式移动端入口,也开始了以微信和大数据为主的一些创新技术的探索。
2017年,GSK称之为后Global系统元年,Global系统上线完了之后,对IT职能和定位有两种思考,一方面,作为IT固有的分工和职责,比如硬件管理、网络维护、Helpdesk以及一些商用系统的维护升级等等,在商业系统这个层面,不会有特别大的事情。另一方面,身在中国这样的”大变数”市场里,GSK当时所具备的能力、服务水平,还无法与同事、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等体验到的BATJ服务做同等比较。所以,就引发了IT部门的职能定位、工作方法的转型思考,即从IT1.0到2.0的转变:从经验决策到大数据决策、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管理面对面模式到线上+线下O2O端到端闭环、从提供系统到提供服务、从强调技术特色到强调用户体验。
相应的,在转变之后,IT部门也做了两种调节,内向调整和外向调整:
对内的调整包括:
-
全员引入互联网思维,站在第三方角度和思维来做事情。
-
尝试Bi-model智能,(如下图)纵轴是每一位员工的正式职能,横轴是未来数字化的职能,每个人都会有两顶帽子,比如,产品经理有用户体验设计师、云架构师等数字化职能。
-
组建四个虚拟团队,即大数据、大健康、移动应用、云存储。每个人在团队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完成虚拟团队的工作。从17年开始,设计了数字化创新路线图,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
鼓励POC (proof of concept),用较小的成本、较短的时间、较低的风险,来验证战略性的商业模式,或者重要的创新意识。如果证明合格且有价值,就大规模推广,推荐给业务伙伴、管理层进行重大投资。
对外调整包括:
就是面向部门之外的同僚、商业部门、销售市场、客户(可能是医生、病人、公众以及供应商)怎么样做事情。
-
内引外联,内引就是在内部要起到引导作用,先用POC研究并把原型、初步的成果做好之后,去看使用方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由被动变成主动,并且将人员压力降到了最低。外联,即与行业的巨人、细分市场领域的主要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及跨界合作。
-
学会讲故事,即怎么样把故事讲的高大上。
-
与global合作的重新定位,首先,中国的商业互联网环境远超英国,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寻找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模式,合作共存、互相帮助,做好沟通和解释。第二,让Global能够目睹中国数字化大爆炸的实际的状况,以及可以给他们提供的支持,从单向接受输出到双向互相影响、分工上有取有舍,做价值交换。
创新主要集中在四大方向:医生沟通、病人关爱、新销售模式、工作效率提升,下面以四个案例来说明:
-
掌上医学:
自建的基于iPad和微信双平台,供代表、医学联络官、医生这个三角形之间探讨医学问题的平台,交流方式可以是文字、实时语音对话等等,节约费用并提高了效率。目前已经输出到国外,每个月有近1000次的实时语音互动。
-
数字化儿童哮喘管理:
一个比较创新的模型,包含了药品、物联网设备、与药品相关的智能硬件、APP以及线下治疗和关爱模式。
-
D2D(Doctor to doctor):
由第三方的方案引进而来,通过带头人及其朋友圈、社交圈,把有学习欲望、成长需求的年轻医生带入,并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线上传帮带,进行视频WIFI、一对一培训、远程查房等,并打通Veeva大数据,留下这些医生的行为数据。
-
微直播:
自建的iPad和微信双平台、小投入高产出方案,可以对内部员工、外部医生进行实时的直播。可以提供两种选择,对于非大型会议,成本基本为零;对于大型会议,可以灵活的与细分市场的小巨人合作。
2018年,GSK IT已经更名为GSK Tech,GSK CIO的正式头衔是CDTO (Chief Digital and Technology Officer),IT部门叫Tech技术部门,并进行转型思考。
一、尝试成为企业转型的引导者
深度转型思考之一:数字化原生企业(DNE)的愿景;利用最新ICT技术探索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评估数字化转型的成熟度和绩效;尝试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建立数字化转型组织;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及合作伙伴。
-
推广“互联网+”思维:
利用最新ICT技术探索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比如,互联网+出租车,就变Uber和滴滴。通过互联网+思维,可以给原有的产品和服务,加上数字化的味道,或者创造新的纯数字化产品,创造从来没有过的用户体验,解决用户需求。
-
制作数字化产品与服务:
传统IT的产品和服务,与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有非常大的区别,数字化时代,讲究的是设计和体验,先要占领市场,占领制高点,占领舆情、声量,之后才能谈回报,这就是数字化思维,互联网思维。不能故步自封,要和生态圈里的各方进行合作。举个例子,BATJ拥有的资源平台、流量、客户群体虽然很小,如果不与其合作,GSK的声音和能够施展的能量就会变的非常小。
二、重点技术发展方向
深度转型思考之二:采取更加大胆的战略;借力中国庞大的数字生态资源;利用中国海量的数据资源;打造敏捷性组织;实现数字化运营;密切关注国家监管和监督规定。
技术发展有三个理念:
去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
去中介化,类似于电商,把中间的营销渠道、分销物流网都大量简化掉;分散化,在有了新的信息技术后,把整体的服务拆成几个部分去卖,只卖部分的价钱;非物质化,以后不用实体,类似于VA、RV概念。
重点商业模式介绍:
这个图就是想象中未来的商业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借助数字化大爆炸所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及新应用,与行业巨头合作,从慢病管理入手,寻求关键节点上的突破。之所以从慢病管理开始,是因为慢病管理在中国的人群非常大,诊疗相对比较固定,不会有大变化,依从性比较容易掌握,治疗效果、体征很容易观测到,是一个比较容易开始的方向。关键节点就是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节点,比如保险、物联网、智能设备、机器人等等。
一、GSK IT实践方案分享
京东医药合作方案:
与京东医药全面合作。目前为止,是项目的前中期,主要已经完成了DTP云药房服务、物联网便捷补药、智能化硬件生产。后续还会有更多服务,特别是健康管理平台、患者教育等。
宫颈癌疾病教育推广及阿里健康预约服务:
由业务部门牵头、IT起决策性作用的项目。与阿里健康天猫医药馆合作,推广宫颈癌预防与疫苗接种预约服务。用户从淘宝旗舰店进来之后,就可以预约打疫苗。
业界首例1:1合规微信方案:
内部自建的,行业首例。就CRM而言,Veeva占领了几乎所有的外资医药企业,但是某些功能设计在中国并不是特别的接地气,因为在中国大家已经不怎么看邮件了,这是一个很大痛点。一对一的合规微信方案,工作原理,是代表去面对面邀约医生关注服务,且代表就在企业微信号里做所有事情,医生在对外的微信公众号里面做所有事情。当代表发文字的一对一微信给到医生时,医生可以点开来看这些医学相关的教育内容、视频直播、音频等,医生的网上行为、行为途径也会被采集回来,用来对代表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考核。
业界首例数字化远程跟会方案:
自建的线上端和第三方供应商线下服务结合、业界首例的数字化员工平台。这个方案是由IT部门与业务伙伴一起设计的,以创新的方式,把第三方跟会人员需要做的事情,用技术取代了,用拍照片取代看,用录音取代听,取代之后全部存在亚马逊云上,并且用AI智能引擎,进行语义分析,然后生成初步的报表。第三方跟会人员,根据每场会来检查信息,比如GPS坐标、时间以及多种证据的和一,很容易发现有没有作弊行为。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数字化跟会线下服务报价是传统线下跟会服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