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凭栏欲言
永煤债违约、华晨光速破产,背后地方保护主义隐约可见。
后果是大批债券被迫取消发行,旁氏债务滚动资金链瞬间绷紧。
11.21日,金融委发声严打“逃废债”。
90
年代初期,中国也曾发生过有地方保护主义“逃废债”现象!
历史总是最好的老师!
90年代初,“三角债”、“逃废债”现象,是如何产生并解决的呢?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工农剪刀差长期存在,利用工农剪刀差剥夺农村剩余劳动产品将其投入工业,是新中国实现快速工业化的主要驱动。
但长期的工农剪刀差造成了供需的严重失衡,
众多农村居民劳动剩余产品被剥夺,几乎没有消费能力,大量投资的工业产能无法找到有效需求,严重供过于求,进而造成债务上的困扰。
债务上的困扰可以用货币超发将问题延后,但问题的积累却会越来越深!
1988
年,为解决长达几十年积累的供需失衡问题,中国进行了价格闯关,然而物价的快速上涨形成了恐慌心理,刺激居民大量囤货。物价随之失控,社会动荡加剧,价格闯关随之失败。
1988
年的价格闯关留下了一个难题,深层次的矛盾尚没有得到解决,物价失控现象反而浮出水面。
为抑制物价,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收紧。
随着货币收紧,长期以货币超发掩盖的债务问题无法继续进行旁氏滚动,1990年初,“逃废债”和“三角债”现象随之急速增多。其中多有
地方政府暗地里以各种手段支持地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
根据有关方面测算:“1989年全国工业企业不正常的拖欠大体在四五百亿元左右,至1990年初猛增至2000亿元,而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000多亿元”。
1991
年,朱镕基从上海调任中央,1991年6月1日,时任总理李鹏召开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研究清理三角债问题,朱镕基开始主持清欠“三角债”,打击“逃废债”!
朱镕基研究后认为,“三角债”、“逃废债”是由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形成的,出现了前清后欠、边清边欠、越欠越多现象,并提出几点意见。
1)
清理固定资产拖欠。全面铺开的固定资产投资缺口非常严重,大量拖欠资金,是三角债的源头。
要压降项目投资。
2)
治理流动资金,清理库存,缓解资金流动性,效益不佳的
企业要压降产能
。
3)
反对和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克服和纠正“拖欠有理”、“拖欠有利”、“拖欠出效益”的错误思想。金融没有纪律,结算没有秩序,还能搞经济、搞生产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哪有不还钱的道理!摘自——《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三点就是特别针对地方保护之下的“逃废债”提出警告。
朱镕基清欠“三角债”成果卓著,但从历史发展来看,90年代初“三角债”、“逃废债”现象的最终解决源自:
1)
货币放松。
1989
年的一些事件冲击让中国经济问题恶化,1989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以图缓解问题,货币放松让债务旁氏滚动难度下降。
2)
盈利能力提升。
1991年以来中国产能得到一定程度消减(朱镕基清理三角债时压降),1991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加快改开进程,中国过剩产能对外输出渠道拓宽,产能(实现压降)与内需(以外需补充)的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缓解,从而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经济管制的大幅放松也让经济效率明显提高,这都提高了企业偿债能力,从而在根本上缓解了“三角债“、“逃废债”现象。但仍制造了大量坏账,1998年四大国有
银行不良率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