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最后一周是无性恋周,或者说是无性吸引周,这是一篇关于无性恋(无性吸引)者的旧文重发。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TA们,看到TA们富有生命力的、灵魂先于肉体的爱。
我有一个交往了很多年的男友。
所以当朋友聚会,我谈及我至今还没有发生过Xing生活时,每个人都在用很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好像两个人抱在一起便再也分不开,好像情到深处去氵衮被罩,就是天经地义。
我也很困惑,原来人类的族群里一直共享着“Xing爱”的秘密,大家都心照不宣。
而我才是被隔离出去的那一个。
表情包 孤寡青蛙
这不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性”的认识,好像和其他人不一样。
我不会随着亲吻的深入对人产生欲望,只觉得对方好像要把我吞掉,我怀疑过自己真正喜欢的可能是女生,也因此而探索过自己的取向,不过这段探索以我的同性朋友觉得我太过诡异而告终。
而我也逐渐确定,我喜欢异性,喜欢拥抱,但就是对唾液的交换、下面的交合打心底里提不起兴趣。
我时常觉得自己很矛盾,直到接触了“无性恋”这个词,才似乎找到了自己所能栖息的地方。
无性恋(Asexual),通常被定义为不受到任何性别伴侣的吸引,或是对Xing行为缺乏兴趣的一些人。
(注:因对“性”一词存在多种理解易产生歧义,相关社群正在推广以“无性吸引”替换现有译名,本文延用“无性恋”这一读者所熟知的名称,点击蓝字可查看延申阅读)
和禁欲不同,那是人们的选择,而无性恋是一种内在的取向,很多学者已将其列为与异性恋、铜婞恋、双性恋并列的第四种性向。
随着性少数的发展,“无性恋”不再是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一个宽泛性的概念,亦逐步形成了从“无性恋”到“有性恋”之间的连续谱。这一谱系尚未发育完全,目前有的概念包括半性恋(Demisexual)和灰色无性恋(Grey asexual)。
尚未有权威对二者进行界定,这里暂且采用的定义是:
半性恋:只有与特定对象建立足够深厚的感情联系后,才会从这些对象身上感受到Xing吸引力;
灰色无性恋: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感受到Xing吸引。可以将这种灰色地带理解为:你喜欢吃水果,但是对于某些水果,你只是有点喜欢,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热衷。你可能更倾向于水果爱好者的群体,尽管你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标准。
当然,无性恋并不代表着“封心锁爱”。
没有Xing吸引,无性恋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他形式的吸引,比如天台吹风的浪漫、纯纯看脸的颜控、至交谈心的精神伴侣,只是很少会对有吸引力的人想入非非。
浪漫吸引(Romantic attraction)——表现为渴望与某人建立浪漫关系;
美感吸引(Aesthetic attraction)——表现为被某人的外貌所吸引;
感官或肉体吸引(Sensual or physical attraction)——表现为想要触摸或拥抱某人;
柏拉图式的吸引(Platonic attraction)——表现为想与某人发展友谊;
情感吸引(Emotional attraction)——表现为想同某人建立情感联系。
毫无疑问,无论是什么情况下的吸引,都拥有同样的爱的本质。
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心中时常充满爱意,而这种爱意并不需要依凭于性的河道流淌。
图源 公众号“无性恋ACE”
注:“变性”是对跨性别群体的污名化称呼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无性恋者虽然几乎不会被Xing吸引,但他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较低水平的Xing欲。
但这种性欲通常是一种“孤独的”欲望——一种与他人无关的欲望或一种无伴侣的欲望。
也就是说这种性欲大多不涉及他人,是弥散的或指向自我的。当无性恋者产生了性欲时,不会刻意压制,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性行为,例如自我安慰。
当然,有些无性恋者几乎没有欲望或Xing冲动。
但也无妨,因为无性恋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相较于认知度更高一些的铜婞恋,无性恋者是“更被边缘化”的一类性少数人群。
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性中心”(Sex-centred)社会,在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假设中,人必然是感受到Xing吸引的,否则就是病态的、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Xing行为的缺乏往往被视为非自愿的;无性者的身体被描述为缺乏吸引力的,并与他们的性别、年龄、种族、残障等身份相勾连;缺乏Xing欲、感受不到性吸引则往往被视为存在道德、医学或心理方面的问题或缺陷,甚至被视为非人。
在这种单一的、霸权式的性规训之下,无性恋群体在身体上、精神上都被冠以无数难以摘去的、带有误解、凌辱、甚至病理意味的标签。
用“性冷淡”“性无能”描述无性恋者便是最为常见的冒犯。
而比贬低更为常见和明显的是不认可。
当一个无性恋者宣称自己是无性恋的时候,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质疑和否定。
人们常常说“你还小,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人”“多谈几次恋爱就好了”“最近是不是太忙了,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你是不是有过情伤”,在这种看似友好的言辞背后,其实是从观念上不认同你的存在,要从分类上抹杀你。
更别提可能遭遇“你只是没被开发过”“和我试试”等等骚扰性质的言论。
图为 无性恋遭遇的质疑 | 图源 纪录片《(A)sexual》
即使在性别多元社群中,无性恋也往往不被提及,或不被承认为一种稳定的身份认同,而被视为暂时性的,或者某种错觉。
人们为无性恋者寻觅各种理由以证明他们不是真正的无性恋,从而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无性恋。
图为 无性恋者的骄傲色 | 图源 TPG/Alamy
鉴于以上种种,无性恋者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的折磨,就是自我怀疑。
因为缺乏了解,不愿意被别人知道、被追问、甚至被同情、嘲笑、歧视,无性恋者很少会讨论自己的性取向,但他们一直存在。
而由于不停地追问,产生了对于自己的质疑:我是不是不正常?为什么我对性这种显而易见大家都感兴趣的事儿总是提不起兴趣?
因此,许多无性恋者自我认同的过程,都经历过漫长而反复的挣扎摸索,中途不免走好多弯路。
有些人说:“活了几十年,才知道自己是谁。”
有人会说,和无性恋者恋爱,如果伴侣不知道事实真相,岂不是对他很不公平。
是的,我认为非常不公平。对于有性恋群体而言,不知情的无性浪漫关系无疑是件很煎熬的事情,而非要强求另一半满足自己,也不长久。
因此,一次有关“性”的坦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事。
对于无性恋者来说,首先,你得承认。
承认的确需要勇气,但这是让你免于受亲密关系折磨以及你的伴侣免受折磨的最好办法,是的,无论如何,至少你要和你的伴侣承认。
然后,可以加入你的组织、社群,这样,你会发现,至少在这个圈子里,你找到了同类,你们有相似的经历,面临着相似的困难,你不是一个人。
无性恋群体就像是漂泊的浮萍,得不到认可也找不到归属,能够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伴侣的理解和周围环境的接纳包容,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因此,如果你不是无性恋者,且正在犹豫要不要与无性恋者建立关系,请正确认识到,无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只是代表某种性取向,是一种对性的态度和感受。
不要怀着改变、征服对方的心态与无性恋恋爱,不要天真地以为无性恋者了解性或者爱的快乐后就会改变。
性取向的不同确实会带来很多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性恋与有性恋在一起,就一定没法收获幸福。
在日本记录片《恋爱圈外》中便记录了一位无性恋男性和有性恋女性的关系:他和女友提前明确了自己的无性恋的身份认同,也得到了女友的理解,虽然限定了两人关系的界限,但他也在情感上努力满足对方,让这段感情稳定持续地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最关键的是,是被看见、被认识、被理解。
实际上,AVEN网络(全球最大的无性恋社群)也没有给出明确标准去定义一个人是否为无性恋者:“没有一个石蕊试纸一样的东西能够直接确定一个人是否为无性恋。无性恋就像其他的性别性向认同一样,它的核心概念只是一个人们用来寻找自我的词汇。”
越来越多的自我探索、刨根问底、对“正常”与“不正常”发出追问的声音……本质上是大家变得越来越重视亲密关系中的感受,不想为了对抗孤独就敷衍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
即使你还没有找到属于你的标签,也不要自我怀疑,不要被别人的声音迷惑,跟着你的心走,做出你自己的选择。
但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可爱且值得被爱的。
无关性别,无关你我,无一例外。
p.s. 如果想互动但不想留言被放出,可以写上【请勿精选】哦~
参考文献:
[1]无性恋研究报告,西南大学性与性别研究室,2017年
[2]AVENwiki 解疑答惑:http://wiki.asexuality.org/Demisexual
[3]Anthony Bogaert, Asexuality: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a NationalProbability Sample (2004),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究竟什么是无性恋?》:https://mp.weixin.qq.com/s/Dj2HdervHMt15AgBQkZXFA
究竟什么是无性恋?(qq.com)
[5] 武琳悦,于慧如. 无性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2004~2015年28篇中英文学术文献的再分析[J]. 中国性科学,2017,26(10):150-155.
编辑:拥有了手工菜狗杯的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