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一圈,有没有你想要成为的人?”
这是多年前,一个朋友开解我的第一句话。
当时我跟她说,有点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她学过心理学,每当我有困扰的时候,都会想起她。
“有。”
“那你就以他为学习的对象,偷师。”
这句话影响了我很长时间。
直到多年以后,每当有朋友问我,要不要辞职时,我也会问他,你身边还有没有想要成为的人?
(二)依葫芦仍然画出的是瓢
明确学习目标是第一步,之后就是行动:偷师。
偷师这件事我们经常会觉得不耻,原因也很简单,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而不希望成为他人的影子。
我也向那个姑娘表达过类似的想法,得到的答案是:
不要担心在模仿过程中变成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过去已经注定我们的唯一性。
也是,依葫芦画瓢,画出的终究是瓢。
(三)偷师的四个方法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找到一些偷师的具体方法,分享如下:
1.了解他的过去。
人终究是被过去推到了现在。
要学习他人,第一步是了解他的过去:他就读的学校,他的职业历程,他面临的挫折,他的反思和行动。
在剖析这个过程的途中,会面临沮丧,因为有很多是自己难以比肩的,比如学校和人脉。
但也会面临惊喜,比如他曾经面临的挫折与你现在的一样,那他的选择就可以成为你的参考。
例如当时我转身看到的同事,就是当时我想学习的对象。
在一次谈心中,了解到他当时来到部门时也面临不安,也担心自己做不好。
解决方案就是,拼劲全力做好第一份重要项目,可以为了它熬夜通宵。而这份辛苦,最后成为了奠定他之后道路的重要基石。
所以,得到的答案是:
换环境后做的前几件事,都要挑战自己的极限,第一印象很重要,务必完美亮相。
2.学习背后的东西。
学习这件事,很容易流于表面。
例如,在学习他人的作品时,很容易变成抄袭。因为这最容易上手,也最容易变现。
但这终究是饮鸩止渴,它很难内生为自己的竞争力。
解决方案就是,去寻找背后的东西。
比如学习报告写作,不是去抄袭表述,而是整理以下内容:
将这些内容梳理成笔记,将来需要的时候,便有源头活水来。
3.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配。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其中一个重要差异是性格。
例如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擅长交际,天南海北,信手拈来,人脉在谈笑风生中自然形成。
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外向型人格。内向的人即使好不容易跨出一步约好聚餐地点,但若无话可说,反而会
把饭局变成僵局
。
这时候,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性格的适配情况,并找到解决方案。
对于不擅长沟通的人,最好在饭局时带上一个朋友,他来创造互动,你们来参与。如此一来二往,气氛自然升温,效果也水到渠成。
4.经常做假设游戏。
有些场景目前遇不上,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出现。就像消防排练,目的就是有备无患。
比如隔壁同事突然接手一个临时任务,这时候观察是一个方案,但其实可以在这个方案前加入一个环节,假设自己是临危受命者:
-
如何整合资源
-
如何安排计划
-
如何跟进进度
-
如何整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