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柏祥:你立志了吗?1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6-25 11: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何谓立志?

树立远大的理想。

给自己确定一个成长的目标。

告诉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立志”我们从孩童时期就一直在讲,每个人也都能讲出个“子丑寅卯”。但以上说的都不够,或者说解释得不够详细。我说的“立志”就是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也就是说,光确定长远目标不够,还要有步骤),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进取(光有目标,没有进取,此谓异想天开、梦中数宝),且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的过程。从个人角度来讲,每个人都该立志。“志”是我们每个人最原始的东西,最终决定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取向。

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把握住青春年华的每一个机遇;它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它需要战胜挫折和失败,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就是在这样的经验的积累之上,成功才悄然来到你身旁。越伟大事业的成功需要这样的过程便越是长久,所以你必须在这个时期激发你成功的欲望,在这个充满幻想和憧憬的岁月里,奠定你事业成功的基石——立志。

“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爱因斯坦在劳作课上交上了一粗陋的小板凳,令老师很不满意。而爱因斯坦却举着另两只小板凳说:“这两只是我前两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不令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道理就这么的简单,想不起“淘金”的人,即使终日躺在沙金堆上也不会得到一克真金,“成功”最基本的前提便是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望,而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成功的目标,那便是立志。

其实人人都有志向,基本上每个孩子小时候都被人问过“长大后想干什么”之类的问题,孩子们也都回答“科学家、国家主席 ⋯⋯” 等,真是人小志气高啊!青少年朋友正处在个人成才的高峰期。孔夫子云:“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说的就是“三十而立”的基础是 15 岁有志于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立志,就要做到零的突破。突破零不易,假如无远大的理想(志向),零是不可能突破的,因为没有志向的奋斗是不会有前进的动力的。人们奋斗过程中巨大动力的形成就源于他所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立志是奋斗的必要前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生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要立志,立大志,需要有一个宽阔的视野,要纵观今古,横览中外,作长远的打算。但问题是我们小时候立的“志”,最后有几个人能够成功?没多少人能成功。

常人是否没有志向?显然不是。常人肯定都有志向,那为何他们的志向通常实现不了?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志向通常慢慢变掉,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却发现早已脱离梦想轨道。很多人儿时志气满满,理想远大;长大后却志气缺缺,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原来不是常人立常志,而是常人常立志,常人不是没有志向,通常有太多的志向。常人是被什么“淹没”的?就是被他的志向淹没掉的,因为他随时随刻产生志向。如同小猫钓鱼,看见蝴蝶飞来了,就去扑蝴蝶;看见蜻蜓飞来了,就去追蜻蜓。结果蝴蝶飞走了,蜻蜓也飞走了,再看看桶里,一无所有。现实中,有的企业家也在天天转换兴趣,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什么事情都想做,但时至今日,什么名堂也没搞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他的志向太多,因而做不到“禅定”。

那成者立志与常者立志有何异同?

成者会一直坚持他的志向不轻易改变。正所谓:成者立长志,常者常立志。常人不断告诉别人、告诉自己明天准备干什么,但到了后天,眼睛一眨,新主意又出来了,就又在告诉别

人、告诉自己我又要准备干什么 ⋯⋯ 此类人只有投入,却没有产出。这样一来,他的成本最大,收益却是无。人相对于宇宙来说,是非常渺小的,我们不要指望自己什么事情都行,什么事情都能做好,什么事情都能成功。我希望大家能够比较清晰地集中到一点上,我们能够把这一点做好,把这一点做对,就不错了,就算是成功了。正所谓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假如我们面前有一条路,我们怎么走?肯定一条路走到底。因为心无旁骛、高度专一啊!那假如面前有两条、三条、四条路呢?这时,心乱了吧?心慌了吧?这就是“迷”!

据说明代有一个人叫做邹立庵,他十六岁到京师会试时,与另一个前来会试的考生闲聊,那人一见面就问:“考上状元会有多少钱啊?”邹立庵听了掉头就走,不屑与他交谈。人之志向不同,对事物的掌握、看法就会不同,所以心一定要正,志向一定要纯正,否则在随波逐流中就容易迷失自我了。

我们所待的这个世界机会多多,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人人都想抓住机会,甚至想要抓住所有的机会,这时就产生了“迷”。

“迷”字结构非常清楚,也非常巧妙。“迷”中之“米”代表机会,代表各种可能,但机会太多,又妄想全部抓住,这就会把自己分解得干干净净,什么地方也去不了。

所以专心致志才能目明耳清,才能不迷失。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活得真是潇洒吧,我们又在羡慕别人的成功了,好像说得很有道理。但要注意一点,所谓的有道理也仅是针对李白而言的,因为他已经成功了,所以才可以说这样的“大话”,也正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也才有资格说这样的“大话”。但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了李白成功后的潇洒,却没看到成功之前的磨练。小学课本中有篇课文《铁杵磨成针》讲的就是李白的“磨练”。没有经过“铁杵磨成针”,何来“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经历“铁杵磨成针”,何来“人生得意须尽欢”?只有经历过这一步,才有可能得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感慨。

所以不能光看一个人说什么话,还要看他说这句话的背景!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名人讲的话,我们一定要分析他的背景、讲话环境。李白何许人士?我们呢?“必有用”的前提是要“有才”。如果“天生我材”这个“材”没有生出来,就急于强调“必有用”,那岂不是在贻笑大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穿衣搭配女王  ·  今年裙子流行这样穿!!
8 年前
互联网新鲜事  ·  MP3死了,再见青春!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