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江实验室
之江实验室官方公众号。之江实验室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以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度智能云  ·  首日1.5万后,百度智能云千帆助力DeepS ... ·  12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Perplexity超级碗“0预算”营销,仍 ... ·  10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0代码!2种方式一键部署 DeepSeek ... ·  14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所有企业,您有四款AI原生应用DeepSe ... ·  3 天前  
白鲸出海  ·  中国互联网出海一周头条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之江实验室

权威发布!省委书记、省长王浩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之江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4-12-09 20:12

正文

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主要支撑,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这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重大使命的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我们“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我们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常学、反复学、深入学,以感恩之心、忠诚之志,以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绩实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这是破解新的“成长的烦恼”、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当前,浙江面临的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不亚于当年“成长的烦恼”。浙江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必须跨越的平台期、瓶颈期,解决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的烦恼”,关键在创新。我们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拿出爬坡过坎的韧劲和只争朝夕的拼劲,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这是浙江站上发展新起点、增创发展新优势的主动选择。 浙江发展到今天这个新阶段,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全有基础、有条件。2023年全省人均GDP达12.5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2%,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2/3,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主动出击,锐意改革创新、强化担当作为,大力推进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准确领会内涵要义,牢牢把握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和工作导向

“四梁八柱”包括4个方面:①战略目标是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②动力支撑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三个强省”建设;③路径抓手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双一流196”、高校基础设施提质等重大工程;④政策保障是财政金融等政策体系、工作推进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具体实践中要牢牢把握“四个坚持”的工作导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外延。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核心内容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要求,紧紧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紧紧围绕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切实从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出发,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谋实建设思路,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把握好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地实施的“路”和“桥”。 重点是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一篇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另一篇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要围绕做好“两篇大文章”,深入谋划相关的工作抓手、政策保障、推进机制。


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把握好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经济活动,要切实尊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我省市场经济活力足、经营主体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快的优势,在坚决落实好国家交给浙江的“从0到1”原始创新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从1到10”“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领域大展身手。


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把握好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已有工作部署的关系。 要把这些年来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工作部署,进一步延续好、集成好、深化创新好。全省顶层设计层面已有的数字化改革、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具体工作层面的“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双一流196”、高校基础设施提质等重大工程,都要一如既往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根据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提升改革的理念、做法、政策,加大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锚定目标任务,聚焦聚力工作重点,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地见效

到2027年,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的创新浙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列,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显著增强;分领域目标是“三个突破、两个显著”,即教育强省建设、科技强省建设、人才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到2030年,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基本建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创新浙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到2035年,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全面建成并向更高水平迈进,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聚焦聚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加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以人才为关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三个强省”建设,不断增强创新整体效能。一要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重点,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校一策”推动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深入实施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持续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二要以提升科创平台质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加强十大省实验室、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浙江大学和省属重点高校结对合作,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成果互相打通,提升科教融合水平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一批“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三要以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为重点,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着力夯实创新浙江建设的人才基础,把浙江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围绕人才更好有序流动、人才资源更好共享、科研成果分配更加合理、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服务保障,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特别是要大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鼓励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产业创新一线,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大地上。


聚焦聚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融合,真正使企业全面参与到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之中。一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二要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十大省实验室、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属重点高校都要聚焦省重点产业,牵手一家重点企业和一个重点产业链,引导支持科研机构紧贴产业实际需求发挥作用。三要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梯队。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力量。


聚焦聚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效如何,最终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质量和竞争力来检验。一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大力支持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历史经典产业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和新型功能材料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向世界级集群迈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省级集群。三要加快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培育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探索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制度,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形成规模和集群优势。四要切实发挥重点市县的主力军作用。工业大市大县、服务业重点市县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先立后破,在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聚焦聚力创新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加快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座支撑。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创新基础设施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重大平台为载体。一要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做好全省层面的统筹规划,有序实施大模型、数据、算力基础性工程,促进产业生态培育。二要加快谋划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按年度列出重大项目清单,压实责任滚动推进,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关“两重”“两新”政策争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项目建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要持续做强做优重大产业平台。突出培育新质生产力导向,进一步明确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省级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重大产业平台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要求,加快提升创新能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