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舆论经常遗忘的时候,《二十二》选择了记得。
10月8日,纪录片《二十二》官方微博发布捐款说明,影片资助人张歆艺、导演郭柯以及出品方、摄制单位,决定共同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86003.95元,用于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专项基金。
昨日《二十二》官微发布捐款公示,捐款包括郭柯导演个人收益400万。
去年8月,《二十二》从上映首日的1%排片跃升为次日的4.9%,口碑一路走高,票房数字由片方预计的10万元,最终定格于亿元以上,成为中国记录电影票房冠军。
《二十二》豆瓣评分8.7,荣登电影Top250第162名。
促使该片实现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成绩的原因,在于导演郭柯的坚持、资助人张歆艺的帮助、诸多明星的转发呼吁,也在于观众对该片的关注,这一切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二十二》达成了“记录历史、留下证据、唤醒记忆、传递善意”的愿望,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使得它拥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张歆艺以私人名义资助给导演郭柯100万,并帮忙推广。
除张歆艺外,《二十二》还赢得了黄渤、吴京、张一山、徐峥、刘昊然等
40多位明星的大力支持。
张歆艺在微博发文感谢明星朋友支持。
在《二十二》公映期间,导演郭柯以及片方就曾表示,要将票房收益捐赠出来,现在他们践行了承诺,郭柯更是将自己的400万个人收益全部捐出。这一举动打动了很多人,这份感动不仅源自他们的言出必行,更是源于看到了他们做事的务实与认真态度。
片子里大段日常生活镜头,看不出历史的“大风大浪”。
从2014年影片的拍摄到公映,再到现在捐赠票房,这漫长的几年里,《二十二》相关人士对影片创作的真诚,在制作与发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念,以及每个环节中所显示的严谨精神,都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比如在片尾将32099位支持这部影片的捐款人名单全部打出,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二十二》在片尾打出了每一个捐款者的姓名
《二十二》的拍摄手法是平静的,只在片尾的时候才出现音乐。在宣发阶段,
主创也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克制态度,强调影片不会贩卖苦难与泪水。拒绝煽情,使得更多观众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用意。
真实捕捉老人如今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在消费苦难。
包括这次捐款说明内容的书写,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与煽情有关的词。
整份说明用非常简洁的文字,介绍了资金来源、捐款方、受赠方,以及精确到小数点的捐款额。
在捐款总数字下,又细分列出了不同的捐款者,哪怕任何一位网友的捐款,在这份说明中都有体现。这样的做法,
秉承了公益捐赠最为珍贵的透明原则,令人信服。
郭柯在拍摄中给予老人安慰和帮助。
捐赠票房,并不会为影片《二十二》画上一个句号,这部电影给从业者与公益事业,都留下了良好的示例。在创作与发行层面上,《二十二》与观众的互动,使得它不再是一部单纯的电影作品。
新京报记者联系到郭柯,他表示此次捐款代表一种良性循环:“这只是观众的钱回归社会,我以后还会想办法支持慰安妇群体,希望影片能够为某个领域贡献力量。”
郭柯曾说:老人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希望每年都能陪陪她们。
众多人的亲身参与,众多观众的全程关注,为影片灌注了更多的公共性。通过《二十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电影内容中人性与情感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蔓延,
也可以敏感地感受到,
当下的人与历史痛点仍然具有黏连
。商业环境下电影的生产与消费机制,让绝大多数影片的公共性出现匮乏甚至彻底消失,但《二十二》可以证明,
观众是愿意与影片站在一起去体验并思考的
。
《二十二》完成了捐款,一些捐助人也纷纷表示自己作为支持者倍感荣幸。
而在公益层面,《二十二》最值得被记住的地方是主动与自觉。一些被曝光的公益项目,在募捐时是堂而皇之的,在公布时是遮遮掩掩的,在被监督时是气急败坏的,缺乏主动与自觉,导致公益项目被公众普遍质疑。作为一场由电影人主导的公益捐赠,《二十二》为如何做公益,提供了一个好榜样。
本文为文艺sao客(ID:so_art)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