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21:45,首相特雷莎·梅宣布英国国际恐怖威胁级别从“严重”(SEVERE)调升至最高的“危急”(CRITICAL)。
这是2007年6月30日以来英国政府首次发出最高级别安全警报。
(图片截取自军情五处官方网站)
军情五处和英媒都解释称,它代表着意味着还有恐怖袭击很可能近期发生。而就在今天(5月24日),已有约1000名士兵前往包括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宫在内的伦敦各处地标建筑。
伦敦警察厅证实,军队将派遣总共5000名士兵到全英各处,减轻警方压力。这正是特雷莎·梅昨晚宣布调整安全级别时同时宣布的“淬火工行动”(Operation Temperer),它在2015年法国《查理周刊》枪击案后由卡梅伦政府提出,这是第一次实践。
今天出现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军队士兵。(图片来自旗帜晚报)
今年3月伦敦议会大厦恐袭后,英国政府并没有改变恐怖威胁级别,也没有出动如此大量的人手。英国政府的严阵以待,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曼城恐袭22人死亡、119人受伤的严重程度,还有数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曼城恐袭凶手只是“炸弹运输者”?
英国自从2005年地铁爆炸案后,12年没有遭遇曼城爆炸这么大规模的恐袭,除了情报和安全部门的努力,BBC从潜在恐怖分子角度分析出了大规模恐袭并不常见的三大原因:
制造恐怖袭击需要一定的专业程度,单枪匹马很难全面获取发动恐袭的相关知识,因而需要关系网络的支持。举个例子,知识不充分的情况下,制造炸弹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失误把自己炸死。
发动一次恐袭需要周全的准备,这个过程中一旦涉及特定材料购买(举个例子,一个从刚中东地区前来英国的恐怖分子,准备用化肥做土炸弹。但是他入手大量化肥的购买记录被缉毒警察监控到,进而发现他只买化肥不种毒品......)、同谋之间通过通讯设备沟通,就会大大增加被军情五处和其他情报机关觉察的风险。
最终发动袭击不仅以上两点都能谨慎完成,还需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意志将计划彻底实施;从各国反恐情报工作中搜集到的情况来看,做到这一步的人还是很“罕见”的。
大曼彻斯特地区警长霍普金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2日爆炸是曼城有史以来“最可怕的事件”。(图片来自BBC News)
正是因为如此,内政大臣安珀·路德在今天的采访中已经明确表示:“(周一的袭击)比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其他袭击更为成熟,很有可能(凶手)并非独狼。”
而著有《危急》《血与沙》和《遥远的地平线》等书、拥有阿拉伯语学位的BBC安全问题记者Frank Gardner,今天中午11:24也发布了这样一条推特▼
“mule”原意为“骡子”,在非法毒品运输中有“毒骡”(drug mule)的说法,意思就是运输某种货物的活人工具。(英伦圈编译,原图截取自Twitter)
其实,昨天已经被公布身份的22岁凶手萨勒曼·阿拜迪(Salman Abedi)究竟是否还有同伙,英国警方还没有取得确切调查结果。但截至发稿前,警方已经陆续逮捕了6名可能同曼城恐袭有关的嫌疑人。
23日一早在曼城南部最先被逮捕的23岁男子,正是声称“不知情”的凶手亲哥哥,23岁的伊斯梅尔·阿拜迪(Ismail Abedi)。最后一名嫌疑人,则是今天晚上21:00左右在大曼彻斯特北部的Blackley地区被捕的女性。
伊斯梅尔23日在曼城被逮捕。(图片来自BBC News)
除了这5个人外,凶手的父亲阿姆丹(Ramadan Abedi)和20岁的弟弟哈希姆(Hashem Abedi)也被确认已经回到利比亚,并且被当地警方拘留。
凶手萨勒曼(左)和他的父亲阿姆丹(右)。(图片来自英国电讯报)
根据天空新闻发布的最新消息,利比亚安全机构确认哈希姆和凶手早就一起加入了所谓“伊斯兰国”,并且哈希姆也表示知道自己哥哥有钉子炸弹袭击演唱会的计划,只是不清楚相关细节。他在被捕前甚至已经开始“策划自己的恐怖袭击”。
凶手弟弟哈希姆在Facebook上传过自己的持枪照片。(图片来自BBC News)
此前一些英媒报道、以及据其编译的中文报道中,曾称凶手萨勒曼最近一年内才新近加入恐怖组织。
但在今天下午5点左右,BBC率先独家报道称,一位匿名穆斯林社区工作人员称自己和萨勒曼是大学同学,当时萨勒曼就已经发表过不少支持恐怖主义的言论,甚至说过“成为自杀炸弹是OK的”这样的言论。正因如此,当时他就向警方报告了萨勒曼的恐怖主义倾向。
而萨勒曼在曼城住处的邻居也向采访记者表示,他曾经在街区用阿拉伯语高声背诵经文选段,最近一两年内也常常看到陌生人进出他家。伦敦《地铁报》分析称,这些陌生人很有可能协助萨勒曼制造了自杀袭击的钉子炸弹,甚至有可能是主导者,只不过借用了萨勒曼的住处和狂热。
根据昨天《英国电讯报》报道,警方在搜查萨勒曼和哥哥的共同住处时,确实在屋内实施过控制引爆。
萨勒曼·阿拜迪。(图片来自英国电讯报)
天空新闻则是在今晚19:00左右独家宣布,通过一年前他们获得的文件比对发现,萨勒曼与曼城的“伊斯兰国”下属小组存在联系。
小组中一名为“伊斯兰国”招募新人的头目名叫拉斐尔·侯斯迪(Raphael Hostey),已经累计“贡献”了至少400年轻人加入“圣战”,其中数十人来自英国。虽然英国官方没有证实,但天空新闻根据相关情报表示,侯斯迪已经在24岁时死于叙利亚空袭。但他所招募的恐怖分子很有可能依然留在英国。
图右为拉斐尔·侯斯迪。(图片来自天空新闻)
所有这些信息放在一起不难发现,英国政府将恐怖威胁级别提升到“危急”并非空穴来风,也绝非危言耸听。
根据BBC报道,把自己作为“人肉炸弹”袭击曼城的萨勒曼其实刚回到英国没几天,此前在利比亚逗留了3周之久。而昨天《卫报》就已经发布文章称,“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最近都在呼吁他们的“海外斗士”,在跨国旅行安全管理越发严格的情况下,留在本国发动类似曼城爆炸的袭击。
大批从恐怖组织控制地区回来的“圣战斗士”们,带来的安全隐患已经迫在眉睫。也难怪军队战士加入安保工作,同警方一起守护英国。
(图片来自旗帜晚报)
BBC主播分析:下一次恐袭有多“迫在眉睫”?
英国的国际恐怖威胁级别共有5个等级,前面已经说过“危急”(CRITICAL)是最高级别。它们是以恐怖袭击的可能性高低来进行划分,从最低级别的“几乎不可能”开始逐步提升,“危急”意味着下一次恐袭“迫在眉睫”。
对于“迫在眉睫”的可能性程度,有的人可能理解为70%,有的人可能理解为99%。
而在今天BBC的“早餐”新闻栏目中,作为客座嘉宾出现的BBC主播马克·伊斯顿(Mark Easton)是这样说的:
“人们总是在说,首相说的是它(指下一次恐袭)可能迫在眉睫,但实际上危急级别意味着对它的预期就是迫在眉睫。”(People have been saying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that it MAY be imminent. Actually the critical level means it's expected imminently.)
没有“可能”这个修辞。
“早餐”节目组分析局势的BBC主播马克·伊斯顿。(图片截取自BBC iPlayer)
但伊斯顿也澄清说,虽然萨勒曼的人肉炸弹肯定有人帮助制造,但背后团伙的存在,并不代表近期一定会发生新的一轮恐怖袭击。
他强调:英国此前几次国际恐怖威胁级别调整至“危急”CRITICAL,最终反恐工作都获得了成功,才让政府在确定紧急威胁已经结束后将其下调回到“严重”SEVERE。
英国反恐能力究竟如何?
在反恐行动方面,英国SAS不论是经验还是实力都毋庸置疑。但面对恐怖袭击威胁,仅仅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开创世界先进反恐技术的队伍SAS是远远不够的(戳此复习别慌!这是英国真正的反恐力量)。
早在“9·11”事件发生后,英国国内穆斯林移民问题与矛盾就已经日益凸显,英国政府和相关情报机构对此有一定准备。国内反恐方面,由军情五处MI5、六处MI6和与伦敦警察厅共同进行情报收集工作。据相关人士透露,他们三家在伊斯兰反恐方面的线人超过5000人。
军情五处MI5
军情六处MI6
事实上,英国成功破获过不少恐袭,在世界上属于反恐成绩非常不错的国家。相关部门成功破获或阻止的潜在恐袭案例远远多于已经发生的恐怖袭击,但大多数都属于机密,不会被公布于众。
近些年最知名的案例就是“2006年跨大西洋航机恐怖袭击阴谋”▼
当年“911”事件之后,各种恐怖分子势力试图效仿,专盯英美之间的航线。
2006年8月10日,伦敦警察厅拘捕了24个拥有英国国籍的伊斯兰教徒。伦敦警察厅副总监保罗·斯蒂文森宣布,这些人计划在他们携带的手提行李中放置液体炸弹,几天后在从英国飞往美国的航班途中炸毁最多10架客机,包括由伦敦Heathrow和Gatwick机场起飞、前往芝加哥、洛杉矶、迈阿密、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的英国航空、美国联合航空、美国大陆航空和美利坚航空的飞机。
希斯罗机场
在抓捕之前,英国警方和情报人员已经进行了数个月的监控,并排入了一名情报人员潜伏在此次恐袭的策划人士之中。英国反恐专家保罗·比弗说这次阴谋可能由激进伊斯兰武装组织阿尔盖达背后策划,而该组织数周前才威胁会袭击位于英国的航空设施。
警察在其中一个位于伦敦沃尔瑟姆斯托森林路的搜查地点把守。
总体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国际情报部门合作案例,但英国情报人员和警察的优秀行动力阻止了第二次“911”事件的发生。如果这次恐袭成功,可能至少会造成上千人死亡。
英国军情五处(MI5)颁布的恐怖威胁指数也是因此而第一次上升到最高“Critical”级别。
大多数恐怖袭击的阻止都是由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和苏格兰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线人”提供消息。虽然这种负责国家安全的情报机构各国都有,但英国的更强之处在于它针对判别恐怖分子身份的相对完善的大数据系统。
这套数据机制基于入境人口信息和对应的消费、金融信息为起点,辅助交通、医疗、住房状况的综合分析。一个是控制人的信息,还有一个是控制危险品的流通。综合这两点就可以很大程度预防恐怖分子的潜伏。
简单来说,美国的《爱国者法案》主要是构建在通讯记录上,所以出现很多监听手机、监控社交媒体聊天记录等等的案例;英国反恐的判断基础,则是围绕消费记录。
(图片来自英国电讯报)
而自从最近一两年内各类恐袭成为欧洲大陆的“常客”以来,英国情报部门也在积极通过其他方式抹除原有情报系统的“盲点”——比如在前面讲过的“线人”系统基础上,鼓励更多民众提供情报。
不久前英媒就曾报道过,从2013年6月起到今年3月初,英国安全机构总共挫败了13起计划在本土实施的恐怖袭击。根据伦敦警察局高级警官、特殊行动组助理专员马克·罗利(Mark Rowley)介绍,所有高级别调查行动中,英国普通民众至少协助了其中三分之一案件的推进,并且在这13起被成功阻止恐袭中也有所贡献。
伦敦警察局高级警官、特殊行动组助理专员Mark Rowley。(图片来自天空新闻)
罗利介绍说,普通民众在恐怖主义相关案件调查中主要起到情报提供的作用。他们的举报包括身边人突然出现的古怪转变,以及令人生疑的行为……
警方少见公布的部分案件细节就显示,一名未透露姓名的客座教授曾经在他的学生刨根问底地与他讨论“什么样的病毒可以杀人”问题时心生怀疑。他向校方报告后,警察根据相关线索顺藤摸瓜,成功阻止了当时年仅19岁的Andrew Ibrahim袭击布里斯托购物中心的计划。
Andrew Ibrahim在2009年被判处了10年有期徒刑。(图片来自BBC News)
“狼来了”之外,如何应对
曼城爆炸袭击发生后,其实英国还是或多或少陷入了风声鹤唳的状态。
昨天中午11:00左右,曼彻斯特阿黛尔购物中心(Arndale Centre)传出“一声巨响”,购物中心约300名顾客逃出。大曼彻斯特警察最后在购物中心逮捕了一名23岁的男子,但随后表示“目前此事件被认为与前一夜袭击没有关联”,可疑物品也已经排除危险。
民众从购物中心逃跑撤出。(图片来自每日镜报)
今天下午,伦敦国王十字再次出现短暂混乱,警方包围了车站,检查站台上一个无人看管的包包,随后证实“没有威胁”,车站重新开放。
国王十字车站今天被短暂疏散。(图片来自Dailystar)
但正如一些英国本地小伙伴所说:
“停止去做平时会做的事情,这正是恐怖分子所想要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叫做恐怖主义,因为它的目的就是散步恐惧……”
当然无论如何,就像2015年《查理周刊》恐袭后,英国警方在公共场合向民众发放的传单所写的一样,该了解的突发事件处理步骤还是要记得:
一跑,二躲,三报告
除此之外,面对恐袭威胁,生活还在继续、秩序不容打乱,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恐。记住:
英国紧急报警电话:999
反恐热线:0800789321
外交部全球领保与服务
应急呼叫中心电话:
+86-10-12308 或 +86-10-59913991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44-20-74368294 (24小时紧急协助)
+44-20-76369756(传真)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
+44-161-2247443(电话)
+44-7828529201(手机)
+44-161-2572672(传真)
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
+44-131-3371790(电话)
+44-7766667116(手机)
+44-131-3378871(传真)
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馆:
+44-7895306461(手机)
(英伦圈综编,编辑:Moo & 饭饭,内容参考BBC News、英国电讯报、卫报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