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如松
探讨经济趋势和财经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昨天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昨天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  昨天  
四川商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2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赵初一007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如松

如松:特朗普与崇祯谁更NB?

如松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10-16 12:08

正文


过去四年,特朗普做了很多出色的工作,他说自己四十七个月所作的事情超过拜登四十七年做的事情,这非常正确。


2019年,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达到50年新低的水平,这意味着过去五十年的美国总统,对百姓生活的贡献都不如特朗普,终归安居乐业是百姓的根本需求,有了就业才有“乐业”。同时,包括联合国相关机构、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的领导人都曾竭力推动巴以和平,但数十年来收效甚微,可特朗普却主导了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塞尔维亚的和平进程。仅仅上述两项内政、外交上的政绩,特朗普就已经超越了过去二三十年的所有美国总统!在他前面只剩下里根,因为里根带领美国走出了最灰暗的滞胀时代,又推倒了柏林墙,这些对内、对外的历史性功绩后人几乎无法超越。


但上述内容依旧无法完全描述特朗普的功绩。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之后,美国社会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随着产业的不断外迁,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恶化,这是形成铁锈区的根源。一旦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就在前面。特朗普代表普通中下阶层的利益在2016年大选中崛起,这对于美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也是本人在2016年认为特朗普会在大选中得胜的根本原因,这是时势使然。


美国之所以成为今天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国家,源于其传统文化,一旦这一点被改变,美国就不再是美国,特朗普带领美国回归传统,其功绩将是历史性的。


无论特朗普是否能够连任,他都是美国划时代的人物,中下阶层崛起和美国传统回归之势也不可阻挡,因为这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既然特朗普做了这么多出色的工作,在2020年的大选中就应该具有碾压的优势,已经显示老年痴呆的拜登应毫无机会,但现在的选情为何会如此焦灼?

过去我也很疑惑这个问题,但阴差阳错却想到了崇祯。


1644年4月25日,崇祯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并不差,根源就在于崇祯几乎完美地符合了儒家的道德规范。


第一,以死殉国,是有骨气的君王。他用生命兑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而坚守祖训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第二,崇祯非常节俭。虽然儒家主张“家天下”,但又谆谆教导皇帝老爷要爱护子民。既然天下都是皇上自己家的,子民就更应该理解为“长工”“贫雇农”。但不管怎么说,儒家要求皇上爱惜民力,崇祯就成了儒家的典范。


第三,崇祯皇帝非常勤政。在整个大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和孝宗之外,没有比崇祯更勤政的了,勤劳也是传统的道德标准之一。


第四,就是爱民,至少名义上是如此。他在临死之时,还在自己的袍服上写上“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爱民的典范。


第五,一个十七岁的藩王孤身一人进入皇宫,除掉根深叶茂的魏忠贤阉党集团,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权力,他有足够的政治能力。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得到了顺治的盛赞、康熙的褒扬,文人的歌颂、百姓的热爱,就因为他的做法符合儒家或传统的道德规范,让后市的人们从内心产生了认同感。


但这样一个“好皇帝”,最终却成为亡国之君?为什么?


历史课本一般告诉我们,一个朝代到了最后的阶段,阶级矛盾已经无可调和,任何人都难阻其走向覆亡,这样的解释您满意吗?估计您的感觉一定是:很空洞、很苍白、很无力。


即便亡国之时,崇祯也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比如,明朝一直有两套行政班底,一套在南京,一套在北平,只要崇祯到了南京就可以立即办公。既然北方已经被干旱、鼠疫折腾的赤地千里,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已经不适合继续作为大明的都城,为何就不能回到老祖宗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南京,做更长久的打算?


还比如,即便李自成这样的魔头攻到北平城下的时候,他也不是非当皇帝不可,他的“志向”只是要求崇祯皇帝下旨让自己在陕西、山西一带称王,自己不仅会主动退兵,还答应崇祯皇帝帮助朝廷抵御后金。如果崇祯答应了李自成,大明朝大概率还会延续很多年的寿命,因为后金与农民军对打,明朝的威胁几乎可以在瞬间解除。


再比如,可以与后金议和,专门解决内部事务,当内部事务解决之后,后金就无法动摇大明朝。


这说明崇祯皇帝除了上煤山之外,他有更好的选择。


可最终,崇祯帝既未能到南京以东山再起,也没有对李自成进行“统战”实现共同打击后金,却走上了最差的那一条路。


他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直接成了亡国之君。


崇祯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处理国家事务时功劳一律归自己,错误一律归大臣,而对于“犯错误”的大臣,崇祯帝很喜欢以杀头的方式作为惩罚,让他们永远不会再犯错误(人都死了呀)。


在对待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事情上,鲜明地反应了崇祯的性格特点。


洪承畴在1642年松山之战中战败之后,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已经损耗殆尽,再也没能力进行两面作战。考虑到张献忠等农民军不断降而复反,与后金议和、全力应对内部的农民军已经是唯一的出路,当剿灭了内部的农民军之后,后金对明朝就不具备太大的威胁,源于国力差距,也源于山海关的存在。


洪承畴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 崇祯迅速召来了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大学士谢升等进行商议。但人到齐了之后,他又不发一言,只是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大臣。看到皇帝不说话,陈新甲鼓起勇气,提出了向皇太极议和的想法,其实在座之人已经十分清楚,这是唯一的办法。而且必须立即做出决定,否则在农民军和后金的攻击之下,明朝的局势更加难以挽回。


但崇祯听了陈新甲的提议却沉默不语。在他看来,南宋的议和之举已经被后人批评了几百年,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得个软弱无能的坏名声(面子啊)。议和是肯定要议和的,但这种事不能牵扯到自己,似乎他不是朱家天下的主人。一旁的内阁首辅周延儒是个老油条,心中明白皇帝的想法,但自己却绝不会搭话,源于一旦赞成,未来就可能掉脑袋。许久之后,谢升实在是熬不住了,他对崇祯说: “如果陛下同意议和的话,臣感觉这样做是可以的。”崇祯见谢升把难题推给了自己,只好 说道: “你们觉得可以议和的话就议和吧,朕赐予你们便宜行事的权力。”


——这是典型的集体决定,一旦出了差池,作为最高领导和“主人”的崇祯必须担责;如果有了成绩,应该嘉奖三位大臣,因为挽救的是朱家江山。而且必须对当事人给予重奖,在历史上当主战派是很容易的,也可以博取好名声,这根本不需要勇气;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甘当投降派(议和派)却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为了挽救江山,自己却要背上历史的骂名,子子孙孙都很难抬头。所以,作为皇帝的崇祯应以各种方式给予重奖!如此,大臣才会在今后继续给你卖命啊。

如果是这样的“剧本”,崇祯就不叫崇祯了。


崇祯虽然同意了陈新甲的议和提议,但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他多次告诫陈新甲,万万不可将此事泄露。议和是军国大事,终归会大白于天下的,不知道这位老兄的脑袋到底想的是什么。陈新甲知道朝中大臣一直视满清为粗鄙不堪的夷狄,于是,也就小心翼翼地开始了与皇太极的接触。


皇太极见明朝有心议和,心中也很是高兴。他虽然占了上风,但对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原国家还是很尊重的。他向陈新甲提出的条件就是: “要求明王朝承认清王朝的存在,只要崇祯帝同意,那么,自己就可以不再侵略明朝的边疆。”


平心而论,皇太极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洪承畴松山战败以后,明王朝的辽东地区只剩一个山海关了。皇太极如果继续进攻,那么,明朝方面只能倾全国之力进行防守。在后金和农民军两面夹击之下,明朝很快就会挂。所以说,如果崇祯帝答应了皇太极的请求,用名义上的尊重换取边关的安宁,对明朝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崇祯帝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对抗李自成、张献忠,等扑灭了农民军,明朝就可以稳定下来,后金也根本就不再是威胁。


陈新甲、谢升是有大功之人,挽救的是你老朱家的天下。


此时就需要崇祯表态,签下协议。由此引发的所有的问题都由“主人”一力承担,然后嘉奖陈新甲。


但消息不慎泄露,众多所谓的主战派上书反对,崇祯皇帝为了自证清白,先是革去谢升的官职,后又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陈新甲头上,直接将这位兵部尚书大人斩首示众。


估计到这个时候,一同参与此事的内阁 首辅周延儒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后脖梗子凉飕飕的,如果自己在当时多说了一句话,脑袋也够呛。


在崇祯朝,陈新甲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这位爷的唯一准则是:功劳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有功不赏,有错直接砍头;自己绝不担责,责任必须推给臣下(只能砍头) ……。结果, 崇祯一朝 14个兵部尚书没一个好下场,砍头、毒死、吓死、 戍边死亡等就是这些人的归宿,同时赶走了 54个内阁。相当于平均14个半月就干掉一位国防部长,不到4个月就干掉一位内阁成员(丞相),古今罕有。


皇权体系是高度集权的体系,高度集权就意味着皇上要担负所有的责任,这是“家天下”的鲜明特点,崇祯这位爷却坚决不担责,似乎这天下就不姓朱!


这就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我们都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丞相这种有才能的人也很难求。在崇祯年代绝不缺人才,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惯例,越是末世时代,有才能的人却越愿意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展现自己拯救社稷、造福苍生的才能。崇祯时期也一样, 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袁崇焕、洪承畴、左良玉等人,这帮人不是很能打,而是非常、非常能打,如果赶上其它的时代都能建功立业;同时,整个大明朝都不缺老成谋国的文臣。但崇祯皇帝对这些人不断杀剐、罢免之后,朝堂就会凋零,也就没有了柱石之臣,明朝的大厦就只能坍塌。


第二,既然成绩都是你老人家的,错误都是我们的,而且张嘴出主意的结局很可能要杀头,结果大家没人再敢说话,没人再敢提出任何治国、救国之策。上煤山之外的更好出路,都不会实现。


要注意的是,虽然崇祯与他的祖爷爷朱元璋都是劳模,但本质却不一样,朱元璋的经历决定他可以承担丞相的职责、处理所有的军政事务,但王宫中长大的崇祯却不具备这样的才能。而且即便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他也需要一个健全的官僚体系才能管理好国家。当崇祯不断地杀、不断地赶,剩下的再也不敢说话之后,官僚体系就无法运转,崇祯还能干什么?他就只能看着局势不断恶化,然后上煤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