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a-Marie Schaefer, Gregory M. Cote, and Jason L. Hornick
本刊负责人:
傅小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审校:
顾成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翻译:王宁薇
中国医科大学
摘要
肉瘤的概念涵盖多种间叶细胞肿瘤,预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差异很大。由于发生率低且组织学类型相似,肉瘤的准确诊断非常具有挑战性。过去的几十年以来,对于肉瘤分子病理基础的理解重新定义了诊断,以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为基础,诊断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革新。例如引入全新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发现分子遗传改变,鉴定特征性的分子改变。因此,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分析,例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和靶向测序已经成为肉瘤诊断过程中的常规工具。对于缺乏特征性改变的肉瘤病例,可通过额外检测分化细胞系和排除特定的(细胞)基因突变等方法加以确认。尽管一些基因重排可以用于确诊特定的肉瘤类型,但但某些融合伴侣(最显著的是
EWSR1
)并不是肿瘤特异性的(事实上也可能在良性肿瘤中发现)。需要认识分子病例检测的局限性,对于具有上述特征的肉瘤,考虑到临床表现、影像学,形态学和免疫组化之间的相关性尤其重要,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识别肿瘤易感综合征中的伴发肉瘤非常关键,这不仅对先证患者有影响,并且对于家系成员也有意义,例如遗传咨询以及监测。综上所述,现代肉瘤诊断应联合形态学
诊断
及细胞遗传,分子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