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手机壳成了时尚单品,你会为此买单吗? | 新闻眼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3-26 19: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日 新闻眼


手机壳成了时尚单品,你会为此买单吗?

顾客“探店”商家“讨好”,这尴尬怎么破?

阿亮上岸了,别让他还漂在流量的海里

“最厚说明书”筑起的亲情墙也是防骗墙

“不过包退”变“以物抵债”,教培机构莫玩花招



1

手机壳成了时尚单品

你会为此买单吗?


近年来,手机壳逐渐从手机保护配件演变为年轻人的时尚单品,价格跨度从十几元到上千元不等。近日,某品牌出品的手机壳因定价太高登上热搜,也引发了网友们关于花高价买手机壳是不是真需求的讨论。


微评

手机早已成为人们每日不离手的电子产品,手机壳承担起扮靓手机外形的责任。 不少消费者愿意为花式手机壳买单,单价三四百元的手机壳有着很大的消费市场。 各类手机壳及其衍生品不仅保护了手机,还彰显着年轻人的个性潮流,为他们提供了情绪价值。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 近三成的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 年轻人的消费观从注重物质满足到同时追求心理满足。 手机壳是手机的“穿搭”,也在人们触手可及的位置满足着手机主人们的情绪需求。


手机壳的溢价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 但希望更多人在个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之间找到平衡。 毕竟,真正的个性不需要高溢价的认证, 能用平价手机壳搭配出独特风格的人,或许比跟风抢购者更懂得自我表达。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2

顾客“探店” 商家“讨好

这尴尬怎么破?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分享了这样的经历:当他们拿起手机、相机走进店里记录自己的消费体验时,商家就会提供优于平常的餐品和服务。此外,在消费纠纷发生时,为了不“吃亏”,消费者也常常会架起镜头维权。


微评

镜头成为网友口中的平民版“执法记录仪”,很大程度上是在讽刺部分“看人下菜碟”的商家, 他们为了吸引客流、获得好评,讨好携带镜头的“探店”博主,对其他顾客则态度平平。 不过, “执法记录仪”出现的背后,商家也有自己的苦衷。


消费者的“执法记录仪”和商家的“经营好评”之间的矛盾呈现出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焦虑。 要化解这一矛盾、打破“经营好评”造成的困局,就要让有关各方“各归其位”,回归最初的简单与纯粹。


“讨好”镜头最终还是为了“讨好”消费者,而消费者想要的,是被用心对待。 让镜头从“表演真实”回归“记录真实”,方能重建“你以诚待我、我以真回馈”的良性商业生态。


(中工网)


3

阿亮上岸了,别让他

还漂在流量的海里


3月22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赤岭村一名10岁男孩经过一昼夜漂流,在30公里外的三亚海域被救起,引发广泛关注。阿亮的离奇经历和事后的淡定表现,让不少网友产生兴趣。有人“尊称”阿亮为漂流小孩哥,“一个人带火了一个村”……


微评

种种调侃中,夹杂着置身事外的凑热闹心态,夹杂着对阿亮传奇故事的盲目推崇,更夹杂着借机炒作、博取流量的私心。 围绕漂流小孩哥的玩梗热潮,看似是并无恶意的娱乐行为,实则是对他人权益的肆意侵害。 哪怕本意不在伤害,也越过了边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立在舆论旋涡中心的,是一个10岁的孩子。 任何人都不能因为故事“上头”而忽视未成年人的权益,忽视舆论可能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友不能逞一时之快,而置对阿亮的伤害于不顾。


漂流小孩哥需要的不是调侃而是关爱。 阿亮被救上岸了,也不能让他还漂在流量的海里。 这一次,阿亮需要网友都施以援手,让他安静“上岸”。


(北京日报客户端)


4

“最厚说明书”筑起的

亲情墙也是防骗墙


浙江绍兴姑娘梅梅,给第一次接触智能手机的外婆,做了一本方言版的有声说明书,老人家每按到说明书上的一个按钮,录音器都会发出梅梅的声音,告诉老人家对应手机去使用相应的功能。


微评

此前也有网友为老人手绘智能手机使用说明书,只不过这次梅梅的说明书进行了升级,“教学”过程更为直观,学习难度再度降低。 智能手机在老人那里发挥了智能作用,使老人走出了“数字化孤独”,享受到了“信息平权”。


“人工智能恐惧”是当下许多人面临的一种“时代焦虑”,但这种焦虑,不应被代入到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上。 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联络工具,智能手机可以帮助老人拉近与晚辈之间的距离。 年轻人只要愿意多花费一点心思,是可以筑起一道坚固的“防骗墙”。


关心此事并愿意效仿的年轻人,不妨在用心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同时,也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去关心老人的情感需求。 如此,数智时代的亲情才会继续保持顺畅沟通。


(南方都市报)


5

“不过包退”变“以物抵债”

教培机构莫玩花招


48000元花瓶摆件、9200元桌椅、2800元学费换购两套床上用品……近期,有不少网友吐槽,中公教育向学员承诺的“不过包退”变成了“以物抵债”,可供选择的抵债物标价普遍高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


微评

作为公考培训市场头号玩家,中公教育推出的“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模式, 让考生事先与机构签订协议,若考不过,机构要退还考生相应的培训费。 这一创新之举,毫无意外地为中公教育吸引来大量学员,但也为日后资金纠纷埋下了隐患。


“以物抵债”未尝不可。但前提是双方合意、货值相符,抵债物的定价必须合理,遵循自愿原则,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一致。 而中公教育却随便找来一些二手物品,或者未必实用的花瓶摆件等,标价动辄上万元,以此强行塞给要求退费的学员,未免荒唐。


当下,相关监管部门除了针对“以物抵债”等涉嫌违法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操作启动调查处置外,也不妨对于类似“不过包退”等广告宣传做一番检视。 总之,不能任由教培机构在退费的事情上如此忽悠消费者。


(新京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 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