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警惕胖东来和海底捞:哗众取宠式的公关带来社会风险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5-03-24 08:18

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的一些观点。针对啄木鸟公司被点名事件,文章讨论了公关在今天的角色和挑战,包括企业如何回应危机,如何处理网络群体情绪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传统公关与当今社交媒体时代公关的区别,以及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公关的一些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传统公关与新媒体时代公关的区别和挑战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关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公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企业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革,更加关注网络群体情绪,合理应对危机事件。

关键观点2: 企业如何回应危机事件

在危机事件中,企业需要迅速、透明、真诚地回应,调查事实真相,向公众通报情况。同时,也要根据危机的严重程度,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恢复公众信任,重建品牌形象。

关键观点3: 处理网络群体情绪的重要性

网络群体情绪是一种非理性、情绪化的力量,企业需要谨慎处理。在危机事件中,企业需要关注网络群体情绪,通过提供情绪价值来满足网民的需求,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迎合流量,保持理性和公正。

关键观点4: 新媒体时代做好公关的建议

在新媒体时代,企业需要做好日常服务和品牌推广工作,建立品牌形象和信任空间。在危机应对中,需要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以务实沟通和正向价值为归宿。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网络反馈和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做好后续处理,持续建设品牌形象。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在央视 315 晚会上,因为乱收费、多收费而被点名的啄木鸟公司,在两小时内就紧急发布了两条声明,其中一句话是耐人寻味的:

全体管理层决定:放弃公关。 ”声明还说,这件事没有公关可做,没有任何解释可以让一切回到过去。

这句话听起来挺慷慨激昂的,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以直面公众质疑,决心痛改前非。

但是这句话听起来总是感觉怪怪的。在声明的这个语境中,他们使用的“公关”究竟是什么样的语义色彩呢?是贬义的、褒义的还是中性的?他们对于公关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的感受是,他们使用的“公关”虽然听起来是中性的,但是在他们心目中,他们为“公关”赋予的色彩是灰色的,是浑水摸鱼的,是淆乱网民认知的一种行为。

大家可以试想:如果他们不放弃公关,那会做些什么呢?会不会收买水军?将焦点引向竞争对手?或者制造话题导致问题失焦?当然,这仅是假设。

而且,从其声明还能读出这样的意味,那就是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取信于消费者,那最好的办法就是 放弃公关 。这表明,如果不是此次被央视直接点名,而是被一般媒体或者普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是不是就进行“公关”了?只不过如今面临社死关头,那就只能抛弃公关,做具体的实事。

啄木鸟的声明,其实是个企业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今天的公关行业,是如此的斑驳复杂。而且,我很少看到有企业在公开声明中将 公关 作为行动选项之一,这也说明,公关在仓促之下,陷入了语无伦次,反倒把公关带入歧途。

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传入中国的。“公共关系”的重心应该是“公共”,着重于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关怀,但是在成为公关行为之后,大多数围绕自己的利益进行明里暗里的社会运作,公共性反倒被牺牲了。

实际上,通过对于近年来企业的公关行为能够看出来,他们已经有意无意地将公关视为灰色的东西、见不光的行为,这使得市场对于公关及其说法,往往想到灰公关、水军、删帖和收买舆论。

但是从现实看,多数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将公关行为视为灰色行为,常常视为对手攻击行为,但是实际上,自己也一直在悄悄地做。这就是一种社会信任缺失的现象,和“ 三体黑暗森林 法则”现象,你不做,老感觉有人在做,在搅混水。

公关还成了一个万能的 。在今天的空前内卷时代,一些企业将自己的产品问题、舆论问题、消费者的投诉问题,统统甩到对手的黑公关上面,实现了转嫁矛盾。这方面消费者无从查证,厂家态度也是含含糊糊 莫须有 ,这就导致公关江湖,更显乱象层出。“公关”在任何语境下,都不像是一个大大方方、光明磊落的词汇。

很显然,公关遭遇了严重的污名。但是在当下,暂时找不到一个汉语名称标签来代替这个词语。因为“公关”二字,作为 公共关系 的降维式使用,包含了正面的推广和负面的应对,还包含日常关系的维护,以及对于公共价值的促进。当下没有任何一个名称能够取代如此复杂内涵的词汇。所以,只能使用,并且完善它。

那么,一个正常的公关,该如何进行呢?尤其在 315 前后一些企业的表现,以及一些头部企业进行舆情应对的时候,我感到深有必要就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行业规范性的建议。

胖东来和海底捞近期分别遭遇了一场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的冲击,由于他们是明星企业,社会关注度高,再加应对力度较大,涉及到较高的赔偿补偿金额,因此网络一片叫好声。

但我的观点是,他们的做法在进行公关的同时,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伤害了公关行业,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会带来影响深远的伤害。

下面我用浓缩的文字,将两家著名企业的负面事件和应对方法进行概述,并做简评。

1. 胖东来

2 4 日,一百万粉丝博主“两个小段”发布悲情哭诉视频,投诉胖东来售卖的红内裤带来严重过敏,一时掀起轩然大波。

公关做法: 胖东来随即下架商品,并在 10 天后发布了长达 53 页的调查报告,内部包括:经三家检测机构检测认定涉事品牌内裤为合格产品;公司实习班长、值班课长、客诉处理主管、处长、店助、店长等公司相关责任人因为对企业文化理念认知不够,分别给免职、降学习期等处分;向顾客表示致歉但不再给予精神补偿,依据公司客诉处理标准,给顾客发放 500 元投诉奖;决定通过法律途径依法追责,原则上追责金额不低于 100 万,交给法律裁定。

评价: 胖东来上述做法,除了第一时间下架涉事商品、根据客诉处理标准发放投诉奖,以及交给法律裁定等较好之外,其它部分,比如处理一大批工作人员、追责金额达 100 万,以及大张旗鼓宣扬事件等做法,都属于“加戏过多”。其中追责百万更像是法律恫吓、吓阻行为,以提高后来者投诉的心理门槛和精神成本。 这里还有一个可以探讨的逻辑细节,即便把涉事品牌全部产品一一验过合格,也不能证明顾客那只就不会导致个体过敏,是否有个医学鉴定更完整?

2. 海底捞

3 月初,网络流传两名少年饭后向海底捞火锅小便的视频,网络随即“炸锅”,海底捞紧急在全国范围内排查,最终才认定是上海黄浦区一家门店,事发时间为 2 24 日凌晨。

公关做法: 报案后,宣称涉事餐具已丢弃,并对门店进行“搬家式”清洁消毒,邀请大家参观后厨。展开内部调查,查明事件的具体细节和责任人。查明涉事者为 17 岁少年后,呼吁给未成年人“接受教训和成长的机会”,反而称要对恶意传播者追责,引发网民不满,才在 3 9 日称将起诉涉事男子追究法律责任。 3 12 日发布声明,宣布对 2 24 日至 3 8 日期间在涉事门店消费的 4109 单顾客进行全额退款,并额外提供订单金额 10 倍的现金补偿,总金额超过了千万元,堪称“天价”。

评价: 这个应对做法,是公关锚准网络情绪变化而变化的典型。从对 17 岁涉事者前后 180 度转弯的态度看,海底捞模糊了公关和法律的界限,并看起来缺乏立场。同时,为消除消费者不佳印象,海底捞对 4109 单进行免单加 10 倍补偿的做法,看起来不像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更像是炫耀财大气粗的土豪行为,以求在网络掀起惊叹热潮。这种行为不高明、也看不出高尚,更不会成为优秀的公关案例。

很显然,如果海底捞承认锅具每晚都是清洗干净的话,补偿可以用更为理性的方式进行,而无需如此浮夸;如果坚定认为消费者大脑中有挥之不去的负面想象,并且亟需实施“清仓”,那么即便更多的补偿也难以将这种负面想象“置换”出脑海,也不可能拿到钱就会消除记忆,这又意味着“天价补偿”意义并不大,仅仅是收买网络流量的广告费。

从上述两家企业的应对来看,可谓是大张旗鼓、声势浩大。通过这种浓墨重彩的大动作,显然是想达到一锤定音的公关效果,不光让投诉者无话可说,而且让消费者有超乎预料的获得感和价值感,从而增强消费信心,提高品牌忠诚度等。

这样做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也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我总结为如下五点:

1. 过度营销炒作,大大推高了网民心理阈值,为自己和行业未来挖下深坑。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险社会,作为大型企业,风险更是如影随形,风险和危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你现在应对这样一场中等程度的危机,就姿势拉满,那么下次爆发更大、更具杀伤力的危机的时候,你该如何拿出更大姿势,才能换得网民的持续满意?

比如说,消费者的确因为购买你的商品而受到了伤害,或者,是自家的员工出于报复而搞了名堂等。当然,这都是假设,以此来假设那些比今天更严重的危机场景。

你通过今天的危机应对的壮举,吊足了网民的胃口,他们以围观 看戏的心态给你鼓了掌、喝了彩,那么当更为严重的危机爆发后,你是不是需要在今天的处理手段上继续加码?因为网民心理阈值已经被一举推到如此之高,接下来任何做法低于这个标准,甚至仅仅维持这种水平没有升级,没有更大的排场,网民就感受不到新奇感和兴奋感了,公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2. 公关不是以恢复社会信任为目的,而是以收买和社会贿赂的方式来制造轰动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一旦出现危机事件,企业最需要做什么?显然就是尽快调查,拿出真相并告诉公众,从而平复舆论,击退质疑和谣言,恢复信任和生产生活秩序。在此之际,公众和舆论的痛点是尽快获得真相,以及恢复信任的可能性。在此之外的动作,都属于盲目加戏和过度营销。

两家企业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加大了赔偿的力度和范围,做出接近风险边界的承诺,本质上是以社会贿赂的方式来收买网民,来制造轰动效应。所谓社会贿赂,是以较大成本,刻意讨好、取悦舆论和网民,以获得额外的高分好评。

他们的公关行为,虽说调查确实是为了找到真相,但是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个声势浩大的作秀过程和行为艺术,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然后才掏出真相报告,向公众诵读一番。由于气氛热烈,网民备受感动,或者被迫应景鼓掌,成为大型人造喷泉。

总体看来,企业公关行为用力过猛,作秀色彩过于浓厚,难免涉嫌制造流量和哗众取宠。

3. 淆乱公关市场秩序,将公关引向猎奇和奇观的不当方向。

在突发危机发生后,公关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向社会公布真相,换取舆论和公众的信任,然后一切回到正轨,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提供价值感和获得感,让品牌形象更为出众、更为出彩。

只要企业提供了真相,对于责任者进行了惩处和问责,对于受害者进行补偿,社会心理就会归位,从跳荡起伏状态回到社会基本水平线,信任和公信力就会自然回归。过大的动作反倒让社会心理偏离基本水平线,从而成为一种干扰性的行为。

但是上述两个明星企业过猛的操作,不再是将真相和信任作为最终目标,而是将公关引向了猎奇新闻,制造新闻奇观,以获得更大的关注、更高的溢价。这就会淆乱公关市场秩序,埋下风险的种子。

比如说,如果任何一个危机,你都是起这么大的一个姿势,那让市场同行怎么办?是不是每次爆发一个危机,都要将公关搞成一个大型猎奇比赛,勾起大众围观和掌声,才算成功?这会将公关市场引向一个歧途,舍本逐末,偏离重点,最终将公关引向“关公战秦琼”的马戏场。

4. 以满足网民情绪价值为目标,将理性公关引向情绪化、非理性的情绪战场。

这一点其实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也是过度公关给社会造成的深远的影响之一。

作为大众消费市场的头部企业,他们深知自己的客户群体都是最普通的百姓,而百姓上了网,就是最为面广量大的网民。在危机发生之后,如果获得他们理解和谅解,并重建信任,这就需要为群体提供情绪价值。以情动人比以理服人,其说服力和影响力要大得多,为此情绪值拉满,只为在情感上、情绪上打动他们,为此代价再大,也在所不惜。

公关的诉求中,肯定包含群体情绪价值的满足。人是情绪的动物,理性常常屈居于感性之下,诉诸情绪,肯定会有很大效果。

但是问题在于,公关的背后是公共关系的考量,其重心在于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企业的利益是基于上述公共性的,一旦企业公关将满足群体的情绪价值作为更为重要的目标,那必然会更多使用情绪化、非理性的流量工具,从而背离公关本心,走到公关的对立面去。

在今天的网络流量时代,理性科学的做法,已经很难唤起网民的关注,因为流量本质是人性的流动,更多偏向于猎奇、突发危机、暴力、情色、流言等灰色的东西。只有诉诸情绪化、非理性的手段,才会获得更大的流量,但是这样一来,基于理性、客观、科学的社会秩序,反倒出现了风险。

网络群体情绪,从来都是一片危险的深海。任何希望搅动深海、获得流量的做法,都有双刃剑效应,最终都会被反噬。尤其在今天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极端高涨的时代,很容易就唤起潜伏的群体情绪激情,从而掀起巨浪,冲击网络和现实之间的堤坝。

所以,企业公关不是将真相、信任和公信力作为目标,而将群体情绪作为目标,那必然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最终将为社会带来伤害。

5. 头部企业的公关以流量为导向,法治建设遭遇挑战。

头部企业作为企业公民,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行业树立标杆,从而引领法治社会建设,为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贡献力量。

但是如果公关以流量为导向,必然会导致围绕流量而设计公关动作,怎么有流量怎么来,那必然会走向一个迎合的路子上,沉溺于“再来一个”的茶馆捧场式的掌声中,迷失于欢呼四起的热烈氛围里。

一个健康正常的社会,是建立在理性、法治和秩序的基础上,但是流量更多来自于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恰恰会冲击和腐蚀这些社会基础,从而威胁法治社会的建设。

公关诞生于传统媒体时代。那个时代的公关,主要是跨国企业带来的先进理念,但是仅限于在传统媒体上面进行访谈、发布正面信息或者相关声明等。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所谓公关,更多时候是对媒体进行“公关”,获得发声机会和渠道。

进入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衰落了,读者也从线下到了线上成为网民。消费者在微博等平台直接投诉,企业和品牌也在空中回应,这种“网来网去”,客观上淘汰了线下的权力机构,比如,消费者协会的投诉热线电话已经很少响起。

但是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化是,网民汇聚于网络,出现了此前从未出现的新事物:网络群体情绪。这是一种以非理性、情绪化为主导的深海潜流,也可以是网络泥石流。一般的宣传、说服方法,几乎无效,它需要情感和情绪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网络流量和网络影响力,往往是很难扭转某种群体情绪的方向的。所以大家也可以理解胖东来和海底捞这种用力过猛的公关,也可以看做是面对群体情绪的时候,他们担心传统公关行为效果不佳,只能依靠“大力出奇迹”来获得信心和成功。

但是,这种做法,如同上文我提到的,其实后果是非常负面的。如同小病大治,伤害了免疫力,对于社会,也增加了总成本。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爆发此起彼伏,该如何做好公关呢?

我的总体看法是,需要以求真务实态度,以真相调查和通报为中心,做好道歉、补偿工作,推动社会心理回归正常“水位线”,尽快恢复经营秩序和社会秩序。切忌以浮夸和华而不实的动作来哗众取宠,加大社会负担,增加社会运行成本。

因为公关需要考虑三个层面的得失,分别是社会价值、行业形象和企业利益。从价值层面来说,是从大到小的,从利益层面来说,则是从小到大的。小企业可能优先考虑自己,但是大企业更需要考虑公关的社会价值和行业影响。就是说,公关并非是专为自己服务的,其背后最大考量首先应该是公共关系的完善。由于流量是个巨大的双刃剑,企业在做公关时候,反倒需要警惕流量。

大型企业和头部企业,要从社会责任、公共价值、行业标杆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力争将每次公关视为行业标准和样本来打造。这种打造行业标准和标杆的做法,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公信力和竞争力。

更好的公关,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