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长男朋友
银行第一自媒体!百万金融人的聚集地,你懂的,关注就对啦~~
51好读  ›  专栏  ›  行长男朋友

Deepseek锐评银行工作真相

行长男朋友  · 公众号  ·  · 2025-02-26 11: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光线背后的“围城困境”

1.外人眼中的“金饭碗”

滤镜加持:社会普遍认为银行“高薪体面、稳定”,老一辈眼中“银行=铁饭碗”,相亲市场加分项。

现实落差:基层员工薪资远低于预期(一线城市柜员月薪 6k-8k是常态)绩效压力下“工资靠罚款,奖金靠玄学”。

2.围城效应明显

里面的人想出去:年轻人吐槽“上班像坐牢”,指标高压、机械重复、晋升通道狭窄;

外面的人想进来:家长逼考银行,“总比私企强”“好歹有五险一金”。

二、 基层岗位的“残酷物语”

1.柜员:数字化时代的“人肉 ATM”

技术性贬值:智能柜台取代90%基础操作,柜员沦为“引导员+背锅侠(客户不会用机器仍骂你)。

监控下的“透明人”:喝水、上厕所要举牌报备,监控无死角,稍有不慎扣分罚款。

2.客户经理:KPI绞肉机

指标地狱:存款、理财、信用卡、保险、贵金属、ETC..“总有一款任务逼疯你”。

尊严博弈:求人开户像“讨饭”,陪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朋友圈变成广告轰炸机。

3.后台部门:看似安全,实则危机

“去能力化”陷阱:风控、运营等岗位流程高度标准化,技能难以市场化迁移;

裁员暗箭:银行减员增效,后台首当其冲(某大行曾一年裁员1.1万人)。

三、银行业的“结构性矛盾”

1.体制僵化与市场化的撕裂

流程官僚化:一个业务盖8个章,创新提案层层审批后变成“四不像”

考核市场化:全员营销、未位淘汰国有行搞出“狼性文化”,员工精神分裂。

2.科技冲击下的身份焦虑

数字化转型:手机银行取代网点,程序员地位碾压传统银行人;

“柜员转主播”闹剧:某银行要求柜员直播卖理财,美其名日“全员转型”

3.资源型岗位 VS能力型岗位

资源为王:带资进组(存款资源)的员工躺着升职,寒门子弟累死难出头;

能力陷阱:CFA、CPA证书抵不过行长侄女一句话。

四、生存指南:谁能活下来?

1.“忍”者无敌

接受“银行是服务行业+销售行业”的现实,把“您好请问办理什么业务”练成肌肉记忆;

忍得了客户辱骂(“投诉你!”)、忍得了周末外拓(街头摆摊办信用卡)、忍得了晨会鸡汤(“今天不努力,明天睡桥洞”)。

2.“卷”出特色

白天办业务,晚上陪客户喝酒,深夜备考行内竞聘考试;

把朋友圈打造成“金融人设”:凌晨发财经鸡汤,中午晒加班餐,周末秀“公益摆摊”。

3.“逃”为上策

考公、考研、跳槽券商/基金--银行人三大逃生通道;

副业刚需:摆摊卖烤肠、代写年终总结、小红书教人“银行笔试通关秘籍”。

五、终极拷问:银行工作值得吗?

适合人群:家境优渥(无经济压力)、性格圆融(擅长搞关系)、抗压性强(被骂能微笑)的“ 稳定爱好者”;

劝退人群: 理想主义者(厌恶销售)、技术大牛(不想荒废技能)、渴望work-life balance的“反卷战士”。

结语:

银行早已不是“躺着数钱”的行业,而是一座用KPI砌成的高墙,墙内的人戴着领带微笑,心里默念“逃离倒计时”。若选择留下,要么练就“资源收割术”,要么修成“佛系金刚心”——毕竟,在银行,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波动,而是你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