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参观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十年前,我可能会被馆内琳琅满目的经典作品震撼,觉得信息量极其丰富,或者注意到馆内收藏了来自朝鲜、泰国以及台湾等地区的殖民时期文物。
(台湾同胞的佩刀)
然而此刻,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角: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这种以静态陈列为主的展示方式相比,美国的博物馆更注重互动性和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举个具体的例子,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我看到一个展品展示的是19世纪的洗衣技术。展台旁不仅展示了古老的洗衣板和肥皂,还设置了一个互动区域,游客可以动手使用仿制的洗衣工具,体验传统的洗衣方式。这种亲身参与的设计,既帮助参观者理解历史背景,也增加了趣味性和记忆点。
另一个例子是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国家纪念馆,那里展出了大量关于二战时期的解密技术资料。不仅有真实的密码机陈列,还有互动装置,让游客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感受破解密码的过程。
此外,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在陈列上也善于利用三维空间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例如,在纽约的移民博物馆(Ellis Island Museum),他们将一个移民家庭的小房间完全复原。房间里摆放着桌椅、餐具、衣物等生活用品,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早期移民的居住环境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这种展示方式比单独陈列某一件物品更具感染力。(我估计这若是放在东京,他们可能就把这些用品分类、静态展示在不同房间了)
相比之下,东京国立博物馆更注重文物的学术性和艺术性,采用传统的陈列方式,逐一展示精美的文物和历史背景。这种展示方式固然具有深度和权威性,但少了些互动性和沉浸感。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但也让我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展示形式,让文化传播更加生动有趣。
类似的另一个话题是美式教育,美国人未必有着最优秀的知识水平,但是他们能够把知识的呈现和
运用
,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我未来的教学改进方向。
封面图介绍:南宋画家马远,描绘水的形状宛如伸出爪子,后来被日本借鉴吸收,生产出大量的画作:神奈川冲浪里(可自行搜索)。
(我凭借学生证获得五折门票,这是来自波士顿遥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