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韩焱精选。
这期音频,我要请你收听的是迟毓凯老师主讲的《迟毓凯·心理学私房书单课》的音频片段。
这段内容讲的是,
如何通过“微语言”,快速了解对方的性格?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无论是公司面试的时候考察对方有没有合作精神,还是朋友聚会的时候看一个人值不值得结交,要想作出准确的判断,就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
其实这并不容易,但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分析对方的“微语言”。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带着自己的用词习惯,大到总统的就职演说,小到朋友圈的一条信息,从中都可以看出说话者的性格。
我为你挑选的这段内容,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微语言”表达风格,和它们对应的性格特点。具体是哪三种呢?一起来听听看吧。
∆
点击即可免费收听音频
今天迟老师就根据彭尼贝克这本《语言风格的秘密》,以及以往的研究和自己的心得,谈谈如何通过语言来了解一个人。
1.
内容词分析:谈什么,想什么
其实最简单的,就是直接从他说的内容入手做。在心理学界,比较有名的一位老先生是大卫·温特,他擅长的就是通过演讲稿文本内容分析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当然分析比较多的是世界各地的领导人,然后预测他们的领导风格、宣战的可能性等。近些年的美国总统都没有逃脱他的分析,基本是上台一个分析一个。
2001年年初,布什总统刚刚就职演说结束,大卫·温特就对总统的演说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乔治·布什的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都非常高,这样一个高权力的,又对决策小团体归属感非常强的领导者,在外交事务中,他会赞同更具侵略性的政策,例如对伊拉克的政策。然后你知道的,9.11事件之后,果然布什以反恐为名攻打了伊拉克。
美伊战争的预测,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内容分析的魅力所在。其实,按照这样的思路,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圈,做点基础的判断也是可以的。
我有次和朋友聚餐,有两个新朋友,上来就说心理学专家你来猜猜我是什么样的人?心理学当然不算命,但那个时候也不适合普及科学心理学,由于刚加的微信,我就私下翻了翻她们的朋友圈,然后顺嘴说了说:一个欲望低,容易满足;一个欲望高,不容易满足;一个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中能收获快乐,一个则在心灵层面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大家都说准啊准,包括她们自己。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内容分析。
说欲望低的,朋友圈中的内容基本都是与孩子有关的,并表现出乐在其中的样子,很明显孩子和家庭才是她生活的重点,这些内容相对容易满足一些;而欲望高的,本来已经是一个女老板了,看她的朋友圈,都是工作,而且还在准备参加网上不同的课程,明显精神层面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可以推测世俗的物质生活难以满足她的需要。
欢迎转发金句卡到朋友圈
2
.
功能词分析:彭尼贝克的贡献
相对于内容词的分析,彭尼贝克更关注功能词的使用。这也是他相对于其他心理学家来说的独到贡献。通过对大学生意识流写作的研究,他总结出了三种不同表达风格,以及背后的人格特点。
第一种是正式性的。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为规规矩矩,写作呆板,没有幽默感,甚至还能感觉有一丝傲慢。表达中包含的大词、名词、数字和介词通常比较多。
这里说一下大词,big word,在英语中泛指多音节长词、难词、生僻词,多为正式用语、文雅词汇或带有专业性的术语。也就是那些引经据典,显得有文化、文绉绉的、高贵的、老百姓一般不用的词。你看,迟老师讲课就不爱用大词,但是偶尔会用一两个,目的就是显示一下自己有文化,不能让大家把我误会成段子手,其实,我是一名大学老师。
所以,大词是一个人严肃、正经、有文化的象征,有的时候也给人能装的感觉。在宋丹丹的春晚小品中,陪聊不叫陪聊,叫“赛考雷斯特”(psychologist),说自己是心理学家,就是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现象很普遍了,毕竟,现在剪头的都叫发型设计师了。
同时,在正式性的语言风格中,很少用“我”这个人称代词,不用进行时态,也不用“会”“应该”“可以”之类的差异词,“确实”“非常”之类的副词也用得少。
通俗点讲就是不会对今天自己发生的事进行描述。这种表现,一般在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教科文卫的大小领导的朋友圈中能看到。
这些人的朋友圈,基本不描述自己的私生活,也不会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写的东西,像工作报告,即使转发,内容也很官方,很严肃。这类人,一般更关心地位和权力,通俗点讲,就是“官迷”,权力欲望比较强,比较现实,他们抽烟喝酒不多,心理比较健康,但很少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对别人诚实度比较低。
换句话说,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权势需要,有时候不仅骗别人,连自己都骗。
第二种是分析性的,这种语言风格的表达者,表现出正在努力理解他们的世界。
分析的标志就是做区分,做分类。在他们的描述中,会给世界分类,谁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什么东西属于哪类不属于哪类。这类表达中,会有排除词,比如“除了……没有”“除……之外”;否定词,比如“不”“从未”;因果词,比如“因为、所以、结果”,等等。
关心分类与因果意味着什么呢?很简单,他在思考,试图理解和剖析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分类是一个人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开端。
对一个人而言,世界开始只是一片混沌,后来他会叫妈妈了,把自己的母亲和其他人区别开来,他知道了很多很多事,也意味着他会将这些事与其它事区分,一个人的分类越清晰,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越精确。
同时,因果关系的了解,意味着逻辑的逐渐生成,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也在增长。
正是由于分析、表达、思考着这个复杂的世界,那么,也必然会带来另外一些词汇的使用,洞察词,如“认识到”“了解到”“知道”;假设词,比如“也许”“可能”;当然还有“绝对、总是”之类的确定词,以及“一些、很多、更好”之类的限定词。
这类词汇谁用得多呢,许多学者会用,因为他们的任务和爱好常常就是精确划分这个世界,并做出因果性的逻辑推演。这类人的朋友圈,常常会对这个世界做规律性的分析,做出区分和因果性的推断。“因为孩子长大了,所以很调皮”“谁说理工男不懂爱情,也许他们只是不会表达而已”之类的。
分析性表达体现认知的复杂性,这类人往往大学成绩好,阅读多,对事物的态度更为开放。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复杂,活得不干脆,思前想后,常常优柔寡断。网上的公知常常是这种表达类型,不好意思,迟老师也是这样。
第三个语言风格是叙事性。这种人是天生讲故事的人,在表达中常常会用到“你我他”之类的人称代词,以及连接“你我他”的连词,如“和、一起,随着”等等。
他们叙述中,讲今天的事,也讲过去的事。你可能更愿意看这类人的朋友圈,因为他们在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更具观赏与八卦性:“今天和谁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哎呀,太有意思了,忍不住和大家分享”。他们这些人,朋友圈中发表或转发的内容,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连接。有故事的人,也暗含这种特性。
叙述性表达的人,更懂得社交,朋友也更多,而且至少在自我评价上,他们觉得自己是浪漫的。
当年有首老歌,叫《路灯下的小姑娘》,当然一说这个又暴露年龄了:“在那盏路灯的下面,有一个小姑娘在哭泣,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嘿小姑娘哭得多悲伤,不知道是谁把她抛弃,她现在该往哪里去,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你的家在哪里,我会带你带你回去……”
这就是典型的叙述性的表达。好像文艺界最擅长也最习惯这种表达,很多歌曲中就是描述的“你我他”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不过也有的歌曲体现了一些分析性的表达。
比如,“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所以”一带逻辑,爱情还带因果判断的,思考世界本质的特性就流露出来了。
你只要呈现自己,不论是简单的自我介绍,还是朋友圈斟酌后改了又改的文字,还是会暴露你心里的秘密。
∆
扫描海报二维码
立即加入《迟毓凯·心理学私房书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