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啊啊啊!为什么听到指甲划黑板、泡沫摩擦的声音这么难受?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7-08-23 2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题图: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为什么我听到泡沫摩擦、指甲划黑板的声音会难受?


知友: Mon1st (2500+ 赞)神经科学、脑科学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的,不过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这里提一点个人的看法,并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


在很多人的经验中,类似于指甲划黑板的「尖锐」声音会引起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尽管难以用文字准确形容,但它一定是负面的,即我们不喜欢并希望避免。一些触感能够引起同样的感觉,或至少加强声音带来的难受感觉——考虑到声音是震动的一种,这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西语中,这种「由听到指甲划黑板引起的难受感觉」被称为 grima 。至少英语、德语、和中文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Gallo 等人认为这类感觉是 接近于,但不等同于恶心的独特情绪 (Gallo et al., 2017)。他们的一些发现包括:


  1. 在西班牙学生的解释中,grima 不如恶心令人厌恶,但比恶心更为强烈。

  2. 对 grima 最常见的解释包括:不愉悦的感觉、颤抖、噪声、排斥感、和恶心的感觉。

  3. grima 常由触觉(如用手指甲划黑板的触感)和听觉(如划黑板的声音)产生。这些机制是 grima 独有的(即不会产生恶心或其它感受)。


通常,我们将这些令人不快的声音描述为高频的。尽管许多自然产生的 grima 声音都带有高频部分,这并不能说明频率越高就越令人不适。Halpern 等人在过滤掉划黑板样噪声中的高频段后发现,这些声音同样令人难受。相反, 如果过滤掉 4kHz 以下的部分(并保持响度不变),噪声就变得容易接受多了。 这揭示了令我们不适的声音主要位于 4kHz 以下 (Halpern et al., 1986)。当然,划黑板的声音相对于流水等中性声音仍属高频,如下图:


图片译自 Kumar et al. 2012


随后的一项研究同样确认了 令人难受的频段在 2kHz-4kHz。 巧合的是,人类耳道的架构决定了其在 2-4kHz 频段产生共振,最高可将该频段的声音放大 30dB。此外,他们还发现对声音来源的知识(即,知道声音是来自于指甲划黑板)加强了主观的厌恶感,但不是生理反应(皮肤电导率改变)所必须的 (Reuter and Oehler, 2011)。与此相一致,Cox 发现在听声音时看相关动作会加强噪声令人厌恶的程度 (Cox, 2008)。


除了频段之外,这些声音令人厌恶的特征还包括「粗糙度」:声强随时间的变化程度。特别地,20-200Hz 的变化决定了声音的粗糙度。一般来说,粗糙的声音更令人不悦,尽管这可能与文化有关 (McDermott, 2012)。


比起对难听音乐的审美上的厌恶, grima 似乎是更为「本能」的厌恶 。Juslin 强调在对音乐的不同情绪反应中,神经机制可能非常不同,而一类反应有可能是由脑干处理的条件反射——按其定义是由进化塑造的 (Juslin, 2009)。应该说明,虽然简单反射是我较为认同的可能,有一定证据支持令人不悦的各种声音信息都是经由听觉皮层处理后到达杏仁体的 (Kumar et al., 2012)——尽管他们的数据并未区分不同的负面声音,也就有可能包括了不同的机制。


尽管尚未有非常强力的实验证明(也难以证明),一个有趣的猜想是我们之所以对这类声音产生尤其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是因为它们与 灵长类的警告叫声相似。 正如有时会被形似蛇的物体吓到,我们或许也会被音似警告声的声音吓到——当然,这无法解释为什么 grima 的感受更接近恶心而不是恐惧。


// 题外话,我有一个钱包的触感会引起强烈的 grima(不要问我为什么买它!),但给其他人摸却说没什么特别的感受。看来个体差异还挺大的……


参考文献:

Cox, Trevor J. "The effect of visual stimuli on the horribleness of awful sounds." Applied acoustics 69.8 (2008): 691-703.

Gallo, I. S., Fernández-Dols, J. M., Gollwitzer, P. M., & Keil, A. (2017). Grima: A distinct emotion concep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FEB), 1–14. 考察了西班牙语中独有的对题设难受感觉的描述。

Halpern, D. L., Blake, R., & Hillenbrand, J. (1986).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39(2), 77–80. 考察了不同频率段对难受感觉的贡献。此研究获得了 2006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Juslin, P. N. (2009). Emotional responses to music : The need to consider underlying mechanisms, (2008), 559–621. Juslin 强调在对音乐引起的情绪的研究中应考虑不同情绪各自的神经机制。

Kumar, S., Kriegstein, K. von, Friston, K., & Griffiths, T. D. (2012). Features versus feelings: Dissociab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of aversive sound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41), 14184–14192.

McDermott, Josh H. "Auditory preferences and aesthetics: Music, voices, and everyday sounds." Neuroscience of preference and choice (2012): 227-256. 关于各种令人愉悦或不悦声音的章节,值得一看。

Reuter, Christoph, and Michael Oehler. "Psychoacoustics of chalkboard squeaking."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30.4 (2011): 2545-2545. 考察了对划黑板声音的生理与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知友热评


这个回答已经看得我要崩溃了……


——梦与现实平行


知友: 熊彼得 (16000+ 赞)


因为狮子,狼,啃人类头盖骨的声音,就是泡沫摩擦,指甲划黑板的声音。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不知道多少次被动物捕食,一口咬爆头盖骨,牙齿摩擦着人类的头盖骨,肩胛骨,大腿骨,把人类吮骨吸髓的时候,牙齿摩擦人体骨骼的声音,就是和泡沫摩擦,指甲划黑板的声音响起。


那时候,听到这种频率声音的祖先,就知道:卧槽,兄弟被老虎吃了,听到这种声音,真的浑身难受,快跑啊!!!!


于是我们的祖先凭借这一本能,成功逃脱靠近禽兽的危险地域,大大保证了存活率。


就像现在的人,看到蛇,蜘蛛,虫子,就会害怕一样,害怕成为条件反射,烙印在基因里成为本能一部分了,因此现代人虽然见不到老虎狮子猎豹狼熊这些凶狠动物了,但是听到当年它们啃食人类骸骨的声音频率,还是会非常难以忍受,想要逃离。


可是现在人类社会很少看见老虎狮子猎豹狼熊吃人了,人们只见过黑板,玻璃发出这种声音,所以就忘记了这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因何而起了。


知友热评


托福 tpo17 口语第五题描述的就是这个现象


——李玥儿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本周热门文章 Top 3

男作家称遭郭敬明性侵,就算是真的也没办法

格斗孤儿被「逼回凉山」,这一幕还是来了

凭什么不加班?加班就等于努力工作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