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文博中国
”!
6月5日和6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和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和“共同见证:1937南京记忆”史实展。这两个展览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继2016年在法国成功举办之后再次走进欧洲,受到白俄罗斯、捷克当地主流社会和各界人士积极评价,引起中外媒体广泛关注。
▲ “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开幕式上共同开启展名卷轴
两个展览均包括“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人道主义救援”“西方媒体早期报道”“正义审判维护和平”四个部分,分别用俄英、捷英两种语言说明词,以历史照片、故事、视频资料首次向白俄罗斯、捷克观众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向世人表达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声。
▲
“共同见证:1937南京记忆”史实展开幕式上共同开启展名卷轴
为了讲好南京大屠杀历史,展览均注重把握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的对接,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关注点,运用第三方视角、国际话语表达、富有设计感的展陈方式,努力增强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认同。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三方视角,讲述历史真相。
展览以欧美人士视角为切入点,以当年身处南京的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记者、商人的日记、书信、文件、照片以及电影胶片为展陈内容,再现欧美人士共同见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史实。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美籍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的日军屠杀现场,以及受害人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救治这一十分珍贵的历史影像。展览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挖掘细节讲述历史、还原真相。“幸存者李秀英”板块,介绍了李秀英为反抗日军强暴而身中数十刀的事迹。在介绍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明妮·魏特琳女士时,展览讲述了她保护妇女和儿童被难民们称为“活菩萨”的事迹。斯摩霍夫国家大厦负责人尼诺·阿尔托特曾多次研读此次展览展出的史料,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他说:“南京遭遇的那段黑暗历史让人心碎,但让我感动的是,在这样的黑暗时刻,中国人民和外国友人在苦难中展现出了人性之光。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能够创造未来,这次史实展就是我们行动的一部分。”此次展览,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五洲传播中心、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直接负责办展的各项具体工作,突出了民间承办和专业交流属性,取得了良好的传播和认知效果,得到中国驻白俄罗斯、捷克使馆的充分肯定。
▲
捷克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开幕现场,与会者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一分钟
创意感设计,提升展陈效果。
展览以“1937南京记忆”为主题,以图文为主并辅之以不同风格的布幔装饰,在展览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基调,向观众讲述81年前发生在南京的历史浩劫。展线的上方搭建了构架垂挂布饰,营造从压抑到舒缓的观展节奏,实现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展线内容上方,用连续折线型低空垂挂的深色布饰营造压抑肃杀的氛围,将观展情绪带到1937年冬天南京人民的苦难记忆中。随着内容推进到“人道主义救援”“西方媒体早期报道”“正义审判 维护和平”等部分时,在展厅上空构架了有序平行的围挂浅色布饰,将展览氛围调节至平和明静,所有顶部布饰上以印刷方式呈现出世界各国和平文字及符号,使“不忘历史,祈愿和平”内涵在展览空间中得到延展。此外,展览还布设了两个特殊装置。一是“12秒”视频装置,每隔12秒就有一张遇难者照片伴随着水滴声变大跳出,然后淡化消失,较好地增强了观展的现场体验感。二是仿约翰·马吉摄像机的乳白色亚力克装置,放在展厅的出入口处,观众在进出展馆时都会邂逅仿马吉摄像机,这个摄像机犹如冷静的旁观者提醒观众:这是记录历史的镜头,勿忘历史。
国际化传播,放大展览影响。
展览本身是一次成功的国际传播,白俄罗斯、捷克以及国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扩大了展览的传播效果,实现了二次传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3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在白俄罗斯,《文化报》《苏维埃白俄罗斯·今日白俄罗斯报》《星报》以及电视新闻社、白俄罗斯明斯克网站等40多家当地媒体报道展览。在捷克,捷克通讯社、布拉格时报等9家媒体报道展览。布拉格一家报社的记者不仅报道此次展览,也作为普通观众反复观看了展览,“展览非常有意义,我也希望我的报道吸引更多捷克民众来看展览,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二战历史。”她表示。
编辑:陈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