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互联网和娱乐至死的现象,指出手机成瘾正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警告人们警惕那些让人上瘾的东西,强调了回归线下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互联网已成为新型娱乐陷阱,人们容易沉迷其中。
文章提到,越来越多的人被手机绑定,成为娱乐的附庸。手机中的碎片化信息、游戏和短视频等容易让人上瘾,失去自我控制力。
关键观点2: 娱乐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适度。
文章指出,刷不完的八卦热点、看不过来的口水仗等,一旦不加节制,就会被廉价的多巴胺快感牵着鼻子走,失去理智。
关键观点3: 戒掉手机成瘾需要优化手机使用习惯、留出信息空白时间、积极回归线下生活、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文章给出了几个建议,包括设置app使用时间、优化信息流、关掉手机独处一段时间、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等,以帮助人们摆脱手机成瘾。
正文
文 | 每晚·许朝暮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结尾曲:GooGoo - 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
工作中,经常忍不住拿起手机刷碎片化信息,一连几个小时越刷越上瘾;
放了假,在家里一躺就是一整天,沉迷游戏、小说和短视频而无法自拔;
吃饭、走路,甚至上厕所时手机也不离手,仿佛一会不看手机,就会觉得空虚。
对此,作者尼尔·波兹曼早已发出警告:警惕那些让我们上瘾的东西!
他在代表作《娱乐至死》中说: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
书中,他提到美国进入电视机时代后,大多数人以无休无止的娱乐,代替了思考和学习。
他们毫不费力地感受快乐,在低级欲望中越陷越深,最终困在底层浑浑噩噩度日。
而如今,互联网已逐渐替代电视机,成为新型娱乐“陷阱”。
越来越多的人被绑在手机上,化身叼着“电子奶嘴”的巨婴,却还浑然不知。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所有让你上瘾的东西,都在悄无声息地毁掉你。
01
可怕的不是娱乐
而是让你成瘾的快感
一个是印刷机时代,纸质书盛行,人人崇尚阅读、思考与交流。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翻阅报纸和书籍的人,作者耳边也时常听到朗朗读书声。
无论是光鲜亮丽的职员,忙于家事的主妇,还是田边干活的农家小孩,都会挤出时间来阅读。
他们可以从中丰富知识、开阔见闻,在理性的思考间不断完善自我。
然而,自从进入电视机时代,人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比于枯燥的书本,电视机就像是五彩斑斓的潘多拉魔盒。
只要一打开它,肥皂剧、八卦新闻、搞笑节目便轮番涌现,几乎二十四小时不停歇。
人人都盯着屏幕傻笑,忘记了阅读,忘记了思考,沉溺于“娱乐至上”的享乐主义。
而距离这本书出版近40年后,如今的我们,又困在了更热闹的互联网中。
前段时间,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首期成果报告会上发布了一项数据:
在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中,有68%的儿童会使用电子设备,每天平均使用近2小时。
80后、90后和00后群体中,则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
也就是说,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人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手机上。
十几秒刷完一个搞笑视频,二十分钟打完一把游戏,一小时追完一部无脑短剧……
每个人都被大数据的算法套牢,沉溺于无节制的感官刺激、无限度的即时快感。
等回过神来,大把的时间已白白溜走,宝贵的专注力也找不回来了。
“数字技术逐渐掌握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感受,让我们对它们成瘾,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程度。”
但在《娱乐至死》中,作者强调:
娱乐本身并无对错,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元素。
刷不完的八卦热点,看不过来的口水仗、形形色色的小说、短片……
一旦你不保持警觉,不加以节制,就会被廉价的多巴胺快感牵着鼻子走。
终有一天,你会在大数据的牵引下,逐渐丧失理智,脱离现实,让生活滑向无底深渊。
02
凡是让你爽的东西
日后定会让你加倍痛苦
有一档叫《芝麻街》的节目,以木偶、动画和真人表演等形式,教授孩子们基础的算数、阅读。
凭借“寓教于乐”的标签,这档节目火爆全美,吸引了无数孩子的注意力。
为了跟同龄人有话题,孩子们几乎每期不落,以吸收浅显的碎片化知识代替读书学习。
可这些信息,无法帮助孩子们精通书本上的内容,仅仅延长了他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
久而久之,有些孩子难以再保持专注力,有些孩子变得情绪暴躁、缺乏耐心,还有些孩子甚至产生了厌学倾向。
这就是垃圾快乐的可怕之处,人一旦沉溺其中,就会被其消耗,受其摆布。
而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比电视机带来的杀伤力更大,上瘾力也更强。
无论大人孩子,都在随时随地享受娱乐的同时,逐渐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博主
@柒公子
在文章中分享,自己曾沉迷手机13年。
刚上班时,她换了当年最新款的触屏手机,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只要轻轻滑动手指,就有看不完的明星八卦、热点话题,让她一连刷几个小时都停不下来。
紧接着,短视频、短剧、直播购物兴起,她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得整个人都长在手机上。
结果,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一放下手机,就感到极度空虚和无聊。
工作效率也下降得厉害,原本一小时完成的任务,总要拖一天才能做完。
再后来,她看电视剧要倍速,开车时也会分神,甚至经常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眼看手机已严重影响到生活,她痛定思痛,决定卸载消耗较多的app,并严格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
熬过艰难的戒断期后,她终于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权,还培养了健身、阅读的好习惯。
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的脑神经是不断生长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脑神经就会死亡、萎缩,人也就变得越来越笨。
正如《娱乐至死》中所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的自制力,低估手机的诱惑力,以为偶尔放纵一下无关紧要。
然而,当你捧起手机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掉进了算法精心编制的陷阱。
那些眼花缭乱的视频、直播、游戏,会不断刺激你的感官,促使你分泌多巴胺,越刷越上瘾。
到头来,你的精力被透支,心智也被磨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一步步废掉。
一个人的成长
从戒断低级成瘾开始
互联网时代,我们逐渐变成了帕维尔·库钦斯基创作的漫画中那样:
放弃提升自我的知识汪洋,把自己困在一方无意义的信息漩涡里;
最后一步步丧失思考力,沦为现代社会里认知僵化、盲目愚昧的原始人。
细思极恐之余,我不由得想起《娱乐至死》中,作者发出的一句警告:
“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为低级的快感而放纵,你只会逐渐麻木并堕落;为高级的快乐而克制,你才会更理智、更强大。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低级欲望。
警惕娱乐至死,远离虚无的网络世界,你才能找回流逝的时间、专注力和思考力。
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
出门坐车、吃饭、购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可避免地要用到手机。
尽管彻底远离手机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有节奏、有目的地使用它。
首先,你可以为自己设置app使用时间,比如早上8点—10点禁用某些app。
其次,你可以“调教”自己的信息流,微信只看已订阅,某书、某音只看已关注。
平时在工作中,你可以尽量使用网页版搜寻信息,养成少看手机的习惯。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玩游戏、刷八卦等,那就干脆卸载app,提高下次打开它们的门槛。
只有这样,你才能反过来驾驭手机,真正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获取各种信息。
渐渐地,人就成了互联网宠物,困在狭隘的信息茧房中寸步难行。
每晚下班后,他都会关掉手机,独自在宿舍楼的杂物间待两个小时。
在屏蔽繁杂信息的宁静中,他会专心阅读大部头著作或练习写作。
多年后,他的工友们还在起早贪黑送快递,他却逆袭成为畅销书作家。
有句话说:
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往往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也可以规定一个时间段,放下手机,隔绝网络,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研究一门技能。
清空“短平快”的碎片信息,给自己的大脑腾出空间,容纳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