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行业网
金融行业网(jrhycom)——融哥倾力打造的金融第一公号,涵盖财经、银行、保险、证券、股市、基金、信托、理财投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P2P网贷、互联网金融和投融资等各类讯息和服务。头条资讯、深度观察、解读八卦,圈子探秘,尽在金融行业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早实习  ·  亚投行(AIIB)2025年校园招聘公告 ·  4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朱雀基金2025社招/校招公告 ·  6 天前  
债券笔记  ·  【笔记20250108— 固本培元,固收为王】 ·  1 周前  
债券笔记  ·  【笔记20250108— 固本培元,固收为王】 ·  1 周前  
金融深度  ·  市场情绪待释放,春节前行情即将到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行业网

银行人必须要懂:银行净息差最详细拆解

金融行业网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5-30 21:34

正文


点击金融行业网,金融大拿、业内人士都在这里

今日微信号力荐 理财头条licaitt (长按红色字复制)


报告原标题:净息差全拆解:低点已过,改善可期

来源:王剑的角度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 邱冠华、王剑、张宇


导读:息差替代规模成为关键!当银行的规模增速被各种监管措施制约住后,争取扩大净息差、加大中间业务收入成为银行创收的重要手段。本报告详细拆分了净息差的结构,致力于掌握净息差变动趋势。


报告正文


(一)市场愈加关注营业收入


市场对银行的营收表现愈加关注。银行披露业绩报表,投资者最关心两个指标,一个是净利润增速,一个是营业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和营业收入增速的差异来自营业支出,其中业务管理费、税金等支出相对稳定(剔除营改增的影响),变动和影响最大的是拨备计提。

 

经济下行期,银行处置不良需要消耗和计提大量拨备,使得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显著低于营业收入增速,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拨备侵蚀盈利”。2013年到2015年,上市银行“拨备侵蚀盈利”的现象非常明显。但2016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企稳,不良生成趋缓,银行拨备计提的压力也边际减轻,对盈利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多数上市银行甚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向贡献,导致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拨备反哺盈利”。

 

2013-2016年,市场最关心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这是影响银行业绩的最重要因素,大家都盯着银行在满足拨备计提需求之后,还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净利润增速。但2016年下半年以来,不良生成企稳逐渐被证实,拨备对盈利的反哺作用也愈加明显,市场依然关注不良走势,但没有以前那么担忧了,转而更多留意银行个体经营的其他方面,如净息差、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开始关注甚至“苛求”银行在剔除拨备干扰后的营业收入表现。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银行在一季报披露后的股价走势,南京银行2017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长15.8%,符合市场预期,但是营业收入却下降了20.6%,市场对“拨备反哺盈利”表示不买账,对南京银行的经营情况过度担忧,导致股价一路下挫,跌幅逾10%。

 

可见,营业收入仍然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因为它体现了数字背后的竞争优势。银行营业收入由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三部分构成。其中利息净收入是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6年国有行和股份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70%,城商行和农商行这一占比分别达80%和90%。本篇旨在分析银行的利息净收入,重点探讨净息差,有关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问题留待系列第二篇继续分析。



(二)息差替代规模成为关键


某时期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期间平均生息资产余额×净息差。我们先分析银行生息资产规模的变化趋势,结论是: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趋于固化。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在一定程度上被制约,未来中小银行将很难通过规模快速扩张来驱动业绩增长,实现弯道超车。

 

目前银行可实现的广义信贷增速(表内广义信贷增速约等于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受到三重制约,分别是MPA考核(与资本充足率挂钩)、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信贷额度管控。我们在只考虑MPA约束的情况下,对上市银行2017年可实现的最高广义信贷增速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上市银行广义信贷增速上限落在13-19%这一区间内(如果再考虑核心一级资本制约和信贷额度管控的影响,增速上限还会降低),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增速差距明显缩小。这就带来两点影响,一是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固化,被限定在特定水平之下,想要突破除非能够及时补充各级资本;二是银行业的规模排名固化,各银行增速差别不大,中小银行很难通过规模扩张逆袭,除非发生并购,否则行业格局很难有大的改变。

 

这样的监管环境会引导银行从以往的关注规模,到现在的更关注内在发展质量。资本市场也是一样,逐渐接受规模增速放缓的现实,转而更加关注银行自身的竞争优势。既然银行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已经固化,那么净息差及其走势就成为影响利息净收入和营业收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不同银行间拉开差距的“主战场”。



(三) 息差水平有望企稳改善


净息差的全称是净利息收益率,衡量的是某时期内银行的生息资产赚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从计算公式来看,

 

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余额

      = 生息资产收益率–付息负债成本率×(平均付息负债/平均生息资产)

 

其中,(平均付息负债/平均生息资产)相对稳定,那么净息差水平主要取决于生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负债成本率。

 

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归根结底是受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的影响。但银行本身可以主动调整资产的三方面结构,来尽可能最优化生息资产收益率。静态来看,即假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保持不变,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1)资产种类配置结构:高收益资产占比越高,整体收益率越高,因此,有限的资产新增额度要优先配置至高收益资产,比如信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2)到期期限结构:长到期期限资产占比越高,整体收益率越高,因此,在流动性管理得当的前提下,要优先配置较长到期期限资产。动态来看,即当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处于上行或下行通道中时,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边际变化还要看:(3)重定价期限结构:重定价期限(重定价日和到期日孰短者)越短,越能更快消化利率下行的负面影响,更快享受利率(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上行的收益,因此,在看多利率时,宜缩短重定价期限,否则拉长。

 

付息负债成本率也同理,静态来看受负债来源结构和负债到期期限结构的影响,动态受负债重定价结构的影响。只是方向相反,尽可能降低成本率。



3.1.      生息资产收益率有望提升


从全行业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有加速迹象,对生息资产收益率乃至净息差的支撑作用边际增强。央行《2017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3月较之去年12月,金融机构各类贷款利率均有所上行,其中票据融资利率和货币市场联系更紧密,上行幅度最大。金融机构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也有所提高。我们近期参加上市银行的业绩发布会和调研了解到,二季度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有加速迹象,贷款利率继续提升。




3.1.1.   资产结构将优化


首先我们来看银行的资产配置结构。一般来说,银行资产按收益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贷款、投资类资产(含债券和SPV投资)、同业及存放央行。个别银行如兴业银行,因为非标投资占比和收益较高,投资类资产的整体收益率要高于贷款。

 

我们依据上市银行年报里披露的“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表,将资产分为贷款、投资、同业及其他三类,测算2015和2016年银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分布结构。2016年相较2015年,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上市银行已经开始压降收益率最低的传统同业及存放央行资产的比重,提高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债券和SPV等投资类资产占比。多数上市银行的贷款占比也有所提升。



预计国有大行的生息资产结构将保持相对稳定,中小银行将回归传统主业,提高收益较高的信贷资产占比,持续压降传统同业和投资类资产比重,边际上有利于改善生息资产收益率。国有大行业务经营稳健,受监管影响较小,资产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中小银行因为监管约束资产规模增速,且投资类资产面临去杠杆压力,未来会逐渐回归传统主业,将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到信贷配置上。生息资产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改善资产的整体收益水平。


3.1.2.   到期期限或缩短


再来看银行资产的到期期限结构,依据银行年报和中报披露的“资产及负债到期日分布”测算银行生息资产的规模加权平均到期年限。我们发现2016年以来几乎所有上市银行的生息资产到期期限都在逐渐拉长,猜测主要是因为加大了非信贷类资产的期限错配程度,对长久期的政府基建项目投放增加。而在四季度利率重回上升通道后,资产到期期限结构尚未来得及作出明显的调整。静态看,资产到期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对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支撑作用越明显,但在利率上行通道中,预计银行将逐渐缩短非信贷类生息资产的到期期限,以求把握利率上行周期的收益率改善。



3.1.3.   重定价越快越好

 

考虑到资产收益率处于上行通道,银行资产的重定价期限越短越好,重定价节奏越快越好。我们统计了上市银行2015年底的资产重定价期限结构,即于各期限内重定价的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其中约80%的资产已在2016年完成重定价,消化了2015年数次降息对收益率的负面影响;约6%的资产将在5年以上才到期或重定价,对短期内息差的变化不会造成大的边际影响;此外还有约15%的资产将在1到5年内,也就是2017年开始的4年内进行重定价,这部分资产会影响银行近期的息差走势。

 

从2015年底的时点来看,将于1-5年内重定价的资产,又包括两种,一种是降息前投放的高收益资产,一种是降息后投放的低收益资产。越多高收益的资产重定价会持续对资产收益率带来负面影响,而越多低收益资产重定价表示越慢享受到利率提升的好处。因为2015年处于逐步降息过程中,因此我们认为降息前投放的高收益资产更占多数。所以,我们可以大致通过1-5年内重定价资产占比的高低来判断银行2017年资产收益率的边际改善速度,占比越低,收益率改善得越快。根据测算结果来看,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有望更快改善。



总结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仍在继续,资产收益率处于上行通道。银行将提升信贷占比优化生息资产结构,有利于生息资产收益率的边际提升。此外,资产到期期限越长,对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支撑作用越明显,但预计银行将缩短非信贷类资产久期,以求把握利率上行周期的收益率提升。重定价进行得越快越有优势,2015年末将于1-5年内重定价资产占比越低,像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资产收益率有望更快改善。


3.2.      付息负债成本率有望企稳

 

预计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上行的空间已不大,上行的速度已经放缓。2016年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中性,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移。央行在侧重于操作量时,公开市场利率(价格)随行就市上行。新的利率水平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变化相适应,也有助于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预计货币市场紧平衡仍将延续,但已无进一步收紧的必要,一方面当前市场已为去杠杆营造合意环境,再度收紧恐有损经济基本面,引发增量风险;另一方面央行将扩表应对美联储缩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弥补外占流失的基础货币缺口,货币政策操作“量”上也不具备持续紧缩的前提。



相应的,我们认为银行负债成本较快上行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大概率将缓慢上行、高位盘整,下半年甚至会略有下行。


3.2.1.   负债结构将优化

 

首先我们来看银行的负债来源结构。一般来说,银行负债按成本率由低到高排序依次是存款、同业、已发行债务(含同业存单)。

 

我们依据上市银行年报里披露的“付息负债平均余额”表,测算2015和2016年银行付息负债平均余额的分布结构。2016年相较2015年,上市银行普遍提高已发行债务(含同业存单)占比,多数银行的存款和传统同业负债占比有所下降。预计银行未来将逐步提高存款占比,降低同业及发债占比(事实上2017年以来银行已经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同业负债占比),但原先存款占比更高的银行显然更具优势,包括四大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负债端受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的负面影响更小,负债成本率有望率先企稳。



3.2.2.   到期期限或拉长

 

再来看银行负债的到期期限结构,依据银行年报和中报披露的“资产及负债到期日分布”测算银行付息负债的规模加权平均到期年限。我们发现2016年以来,大部分银行的付息负债到期期限稳定在半年左右,没有发生明显的调整。比较特别的是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2016年以来持续拉长负债到期期限,提前锁定成本。如果货币市场利率仍处上行通道,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虽然短期内负债端成本上行压力较大,但越到后面付息率改善的弹性越大;如果下半年利率出现向下的拐点,那么提前拉长久期就会适得其反。负债到期期限越短,对付息负债成本率的控制相对更好,但在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上行的背景下,预计其他银行也会适度拉长主动负债的到期期限。



3.2.3.   重定价越慢越好

 

最后看银行的负债重定价节奏。我们统计了上市银行2016年底的负债重定价期限结构,即于各期限内重定价的付息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其中对付息负债成本率边际影响最大的是将于3个月到1年内重定价的负债,这部分负债占比越低,重定价越慢,受成本率上行的影响越小。从测算结果来看,农业银行、宁波银行和中国银行占比最低,因负债重定价而成本上升的压力相对较小。



总结来看,未来银行将降低同业负债占比,提高存款占比,通过优化负债结构改善付息负债成本率,原本存款占比较高的四大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负债成本率有望率先企稳。负债到期期限越短,对付息负债成本率的控制越好,但在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上行的背景下,预计银行将适度拉长主动负债的到期期限,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已提前拉长负债到期期限。2016年底3个月到1年内重定价负债占比较低的农业银行、宁波银行和中国银行,因负债重定价而成本上升的压力相对较小。


3.3.      利率传导使息差企稳改善


一季度或是银行净息差最窄区间,后续有望企稳甚至改善。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存在半年左右的时滞,目前货币市场利率已过了快速上升的阶段,斜率边际降低,未来甚至有可能出现向下的拐点;而二季度以来,贷款利率有加速上升的迹象,虽然幅度不会很大,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利差”有望边际扩大,带动银行净息差企稳甚至改善。



在全行业息差有望企稳改善的大背景下,综合分析资产端和负债端的配置种类结构、到期期限结构和重定价期限结构,我们认为国有大行、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息差有望率先企稳。如果未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上行,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后续息差改善的弹性较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关于版权: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电话:021-61551834;微信:hjwh123】


我们其它小伙伴

财姐社区

ID:caijieshequ

长按并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