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433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知识星球里。
宣布了一个线下见面会的活动,在上海,本周六,半天就报满了。
场地有限,就不再额外接受报名了。
还分享了一本书,淘宝里买不到纸质版,只能其他渠道买。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医疗问,你最近又迭代了一些小版本,在星球里预告过,现在开始陆续实施了。
我看到了一个新文章:
如何提前判断房地产拐点的出现。。
创作的逻辑,是什么?
达叔说,我创作的那个《达叔线上销售课》,你有认真研究么?
如果有认真学,认真研究,就能看到我的很多打法,很多迭代版本,都是从这18个章节、众多思考框架里衍生出来的。
这个新账号、新文章系列,和哪个思考框架有关系?
客户颜色分型。
达叔天演论这个账号,是观点型的文章,达叔读书会这个账号,是前者的备份,本质也是观点型的。
在哪个客户颜色分型里,把客户分成了红、黄、蓝、绿,四种类型。
那观点类的文章,大概率无法覆盖哪种类型?
蓝色。
蓝色的客户,更喜欢看数据,看模型,看论据,看严谨的图表。
达叔目前的内容里,有这方面的内容么?
没有。
那这方面的内容,有必要么?
有。
而且,这些数据、模型、内容,配上观点类的文章、生活场景展示,会变得有理有据。
会更有利于增加信任。
以前为什么不做?
没找到合适的工具,没找到合适的人,创作时间消耗比较大,说到底,就是没想通整个创作的方法论。
最近几个月,想通了。
不仅想通了,还把商业模式给搭建起来了,这样干起来,内心深处要更坚定、更有方向感。
达叔的特点是什么?
一旦目标清晰,就会又猛又持久,可以保持几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坚定执行。
一定可以穿越目前的周期,越过这个低谷期,医疗,房产,都是至暗时刻,也是捡漏的时刻。
医疗问,你确定一定好有好的转折么?
达叔说,确定。
这种确定性,并不是出于对某些人的良好愿望,也不是出于对对方能力的信任。
就是基本的常识。
很多只读了几本书,就信了某一种观点的人,是极其危险的。
就比如,很多人误认为,目前掌握终极暴力的人,是管制比较严格的,这个不让说,那个不让说。
觉得商业社会里的精英,都是好的。
事实上,是这样么?
扯淡了。
达叔在程前的事件中,提供了一个角度,提了某个红衣老男人的事,就被投诉侵权了。
达叔实事求是的陈述,他认为是人身攻击。
达叔点了不存在侵权,然后视频现在还留着。
前天,达叔又针对生态位的观念,写了一篇文章:
俞敏洪、马东、王思聪、沈南鹏 PK 潘石屹 李嘉诚、张磊。。
其中提到沈先生的寥寥几句,明明是夸奖。
他们认为是侵犯名誉权了。
这批人,无论是红衣的周老板,还是斯斯文文的沈老板,都是受教育的人,都是喊着要开放、宽松、自由的人。
但是,他们丝毫不给他人这种待遇。
连名讳,都不能提。
你能想象,要是他们掌握终极暴力,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么?
可能其他人,都得死。
他们可以站在弱者的位置,去批评更强者,却不允许任何人点评他,这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怪兽。
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要遵守经济规律,还是要赚钱。
他们想干掉的人,也未必都能如愿干掉。
当他们发现干不掉,就只能接受,只能想办法共处。
或者他们发现,等真的把某个群体、某个产品干掉后,衍生出来了会更大的灾难,他们也会选择转折、选择调头。
这就是常识。
就比如,当年有个公司,把里面有钱、有地、有技术、有文化的员工都裁掉。
发现裁到大动脉了,公司业绩长期崩了。
又重新回头。
现在整个公司里,有人赚钱么?
有。
否则,整个公司的业绩,上半年就不可能有5%的增长率。
既然有增长,就肯定有人赚钱了。
能够形成倒逼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如果我们是纯的古代农耕社会,整体的社会是停滞的,不需要投资,不需要金融,那把赚的钱,存起来就好了。
但我们现在,是工业时代,是金融型、投资、消费型的商业社会,那些赚了钱的人,都存起来,可以么?
不行。
再继续存,都憋死了。
整个公司的商业效率,都会变的很差。
问题是,整个公司,还有可以投资的市场么?
没了。
和大众投资相关的,原来无非就是几种:
房产、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
你现在,敢买哪个?
那些天天喊着要搞实业,要防止脱实向虚的人,脑子都是有偏见的,恰恰忘了,没有虚的,就没有实的。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
一个没有血液,或者血液发生凝块的经济体,在我们医学里,就是发生血栓了。
在心脏、脑部这样的中枢器官发生栓塞,是会造成生命体挂掉的。
你看到血液循环变慢,会觉得是好事么?
肯定不会。
而且,已经持续一两年了,现在身体虚的不得了。
这次开半年会,大概率就要定一下调子,接下来要怎么搞,要活血化瘀,要把循环再搞起来。
没有员工参与,只靠老板和高管,是不可能把一个公司搞好的。
在历史上,激励不相容的年代,上面喊口号,下面懒洋洋出工不出力,这种瞎胡闹,上演过好几次了。
历次对决,都是老板们让步的。
这一点,有人能想到么?
很少。
在专业的学术论述里,都会提到,央地对决里,大部分妥协的都是央,你是最终的主人,是要兜底的。
这就是无限责任公司。
既然要回血,既然要激活一个投资渠道,全世界可以选的无非就是前面罗列的那几个。
你会激活哪个?
论经济规模和体量,论吸取能量的效率,论覆盖员工的数量,以及对员工财产性收入的获得感,答案就只有一个:
房子。
只要这玩意起不来,消费就不可能好。
以前,很多人都在那边鬼喊,说房价太高,挤压了消费,只要房价下来,消费就能上去。
现在房价都下来两年了,消费有上去么?
上个毛。
裤腰带勒的更紧了。
为啥房价已经下跌了,反而裤腰带勒的更紧了?
说好的消费大涨,为啥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