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煮酒论史
「掌上历史」团队和天涯等煮酒论史论坛主创者原创出品,打造第一历史自媒体。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包容万象  ·  985和211有什么区别?学生的回答笑死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煮酒论史

31件活生生的历史文物,告诉你古人怎么卖萌!

煮酒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2-10 18:05

正文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卷唐代文书中,记载了唐代一位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这份家庭作业是一位名叫卜天寿的学生在唐景龙四年(即公元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总长5.38米,宽0.27米。有趣的是,卜天寿写完作业后,还在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想老师能早点下课: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作业将唐代“熊孩子”任性可爱的形象显现出来,令人大呼“唐代熊孩子任性起来也是蛮萌的”。


  其实,“萌萌哒”不仅只有唐代“熊孩子”,最近几年,还有商代版“愤怒的小鸟”、故宫非开放区的“护裆萌狮”、6000年前的“越狱兔”、比着“剪刀手”的千年佛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批萌文物走红网络。

  知行君为您整理了三十一个历史上那些“萌萌哒”的文物,一起来看看吧!



1  山西青铜器外形酷似“愤怒的小鸟”




  山西博物馆馆藏的商代青铜器鸮卣(xiāo yǒu),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引发了一场猜测热潮。据了解,这件“萌萌哒”的青铜器高24.4厘米,重量接近3公斤,由两只背靠背站立的猫头鹰合璧而成,顶部圆鼓鼓的盖子是猫头鹰的头部,下方浑圆带有弧度的容器则是其身体。从前后两个方向看,整件器物凛然威武又不失可爱。在商代,“鸮”是指猫头鹰,“卣”是一种酒器,两者合起来就是一件“猫头鹰造型的青铜酒器”。



2  故宫“护裆狮”滑稽可爱



  故宫断虹桥的桥望柱上有一只非常引人注目的“护裆狮”。在故宫武英殿东侧,有一片未开放区,里面有座断虹桥。桥东,从南开始数,第四只狮子的形态十分奇特——它一爪摸着后脑勺,一爪护在裆部,嘴巴微张。虽然经过日久风吹,多少有些面目模糊,但它一副抓耳挠腮、欲说还休的“憋屈”样依然萌态十足。故宫里为何会有如此生动有趣的石狮子呢?

  据《前汉书》中记载,自张骞通西域后,狮子作为贡品运至长安。这种数量极少的贡品,只有皇帝和少数王公大臣才能见到。作为社会底层的工匠们,只能通过“道听途说”加上主观想象,再结合猫、虎等动物的特征来创作石狮子。因此,工匠们塑造出来的狮子形象,难免不那么“写实”。



3  龙门石窟千年佛像的手势似“剪刀手”




  洛阳龙门石窟的一尊千年佛像,因其手势恰似“剪刀手”引发了人们地围观讨论。有人调侃道,“千余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好有远见,知道在千年后剪刀手肯定会风靡全球”并称此佛像为“史上最萌佛像”。也有人将此解读为,“(佛像)对你说:在困难时,不要太悲观,只要你有信心,一切OK”。

  据了解,这是一种佛教手印,即是佛教修行者用双手及手指结合做出各种姿势,配合念诵佛经,以此更快地达到修行成功的目的。而这尊被网友们称为“剪刀手”佛像的手势就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这种手印或与唐代密宗修行有关系。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右手姿势与现在人们拍照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实为历史的巧合。



4  6000年前的肉酱容器“撞脸”越狱兔




  南京博物院珍藏着一件新石器时期的陶豆,距今已经有6000年了,是古人用来放肉酱的。这件陶豆的腿上雕刻着“一对圆眼”和“三瓣嘴”,活脱脱就是动漫里的“越狱兔”。

  据了解,这件文物是从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腿上的“三瓣嘴”实为“工”字形的花纹,“当时是母系氏族,说明手工已经挺发达了”,专家表示,“兔脸”不是古人故意的,但穿越千年与现代比较,成了一种美好的巧合。



5  唐玄宗李隆基御碑堪称“又囧又萌”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的唐玄宗李隆基御碑《石台孝经》序顶端发现了三个大字“朕略萌”,其中“萌”字里还套着一个“囧”字,堪称“又囧又萌”。 其实,“朕略萌”只是一个有趣的误会。实则,《石台孝经》是唐玄宗为母亲而制序并手书的碑,原文中开头是这样三句话:“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这三句话从右至左组合排列,恰巧“朕略萌”三个字横向并列为一排。在古代,“萌”字代表萌生、萌发的意思。

  此碑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碑高6.2米,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在碑林素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6  彩陶双连壶——五千年不变的情谊




  此双连壶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文物,距今6800-4800年,1972年郑州市大河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7  白陶鬹(guī)——仿生的器皿




  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文物,距今4800-4000年,巩义市小芝田村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中国古代的许多器具都是古人在自然的启发下创造的。鬹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这件白陶鬹系用高岭土烧制,其形制似展翅欲飞的鸟,这种器形来自崇尚鸟图腾的东夷。



8  “妇好”鸮尊




  为商代后期器物,约公元前1300-前1046年使用,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专家考证认为,妇好是商代第23代王武丁的妻子,曾代替其丈夫主持过祭祀;率兵征战四方,最多率兵13000人征伐过西部的羌族,在她的墓中还出土了象征治军权的大铜钺,证明妇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件件精美绝伦,鸮尊就是其中之一。



9  憨态可掬的商代玉熊




  为商代后期文物,约公元前1300-1046年,安阳市小屯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佩玉是一个古老的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玉质地坚韧细腻,有着温润的内质和悦目的外表,深受人们喜爱,所以人们将玉之灵性比附于人,以象征品德的高尚。这只小熊不过指头大小,但“五脏俱全”,憨态可掬。



10  跽(jì)坐人形玉佩




  为商代后期文物,约公元前1300-1046年使用,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左图为原物,右图为同类玉佩细节图。这件玉佩不到5厘米高,细节丰富,十分精巧。



11  兽面纹铜方鼎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青铜器,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鼎高36厘米,长方体形,直腹、立耳、柱足,四面腹部和腿上部均饰兽面纹,云雷纹衬底。兽面纹方鼎铸造精工,纹样精细流畅,器身的兽面装饰纹样常常带有突出醒目的浮雕特征,衬托出王权的威严。这件如此高大精美的西周方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珍品。



12  百戏陶俑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陶俑,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这件很有“黄飞鸿”即视感的陶俑是“百戏陶俑群”中的一件。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大都源于民间,其特点是体现人的健美、技巧、活泼、勇敢,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



13  彩绘陶女侍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陶俑,1992年洛阳龙门镇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唐睿宗李旦(公元662-716年)是高宗和武则天的小儿子,一生两度登基做皇帝,又两让天下,先让位于其母武则天,再让位于其子唐玄宗李隆基。豆卢氏是睿宗的贵妃,生于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卒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享年79岁。玄宗感念其抚育之恩,将其厚葬于洛阳。这个侍俑是贵妃的侍从,通过它可一窥贵妃的生活。



14  鹤首银支架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文物,1991年洛阳伊川鸦岭乡唐齐国太夫人吴氏墓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考古学家尚不清楚这个支架主要用于支撑何物,但其精美的做工足见唐代银制品工艺的精良。



15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清代文物,现藏河南博物院。清代是象牙雕刻技艺的鼎盛时期,在艺术上追求纤巧精致、玲珑剔透。牙雕萝卜、白菜,体积、大小相近,雕刻手法相同,系出自同一雕刻家之手,属于乾隆之后流行的刻镂染色雕件。萝卜、白菜的根部雕刻自然,连细如毛发的根须也表现得一丝不苟。白菜的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似乎在贪婪地吸取汁水。白菜上的瓢虫和野花好像把人带到了田间菜园。



16  错金银鸠杖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作为一种地位和名望的象征,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用。

  此件纹饰华美、做工考究的鸠仗源于西汉,想必曾为一位高权重的老者所使用。“错金银”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金银错”。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装饰图案。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



17  瓷塑青花粉彩描金鸳鸯摆件




  从古至今,鸳鸯都是爱情的象征。古人用鸳鸯代写爱情的诗词比比皆是。此件青花粉彩描金鸳鸯摆件是清乾隆期间的物品,采用青花、粉彩两种工艺,华丽优美,两眼脉脉含情。眼部满描金,颊施酒晕妆,头顶青花羽冠,颈部矛形领羽,通身色彩斑斓,充满光泽。

  你看这鸳鸯含情脉脉,目光传神,为什么只有一只呢?俗话说,秀恩爱,死的快,不虐单身狗呗。



18  五彩龙王像




  龙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属于四灵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这件龙王像为清道光年间制作,其通身施彩,造型拟人,身着龙袍,正襟危坐,很有气势。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技术发展而来。五彩又称硬彩,色彩鲜艳,造型多变,颇受世人喜爱。



19  铜降妖瑞兽




  此件降妖瑞兽制作与唐代,其左手按住小妖,四爪右手高高举起,正义凛然,不怒自威,脚底小妖显然已难逃一劫,生动地反映出唐人对妖魔文化的理解。这件文物由铜铸而成,在古代,铜是非常贵重的材质,因为它可以打造铜钱,铜的重量就是钱。古人用这样贵重的材料充满敬意地制作这尊降妖瑞兽,表达了社会一个总体愿望,希望自己被神灵庇佑,远离厄难。



20  金啄木鸟一对




  此啄木鸟为金质,金鸟錾刻工艺非常细腻,冠、身、翅、尾部都刻有精美的装饰,显得高贵典雅,展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准,形态非常传神。此器物两件成对,腿足做成孔状,以便穿缀。

  啄木鸟,古称“戴胜”。在民间传说中,戴胜鸟具有机警耿直的禀性,忠贞不渝的习性,自古以来就是宗教和传说中的象征物之一。



21  青釉龙柄虎子




  此物件为西晋时期物品,其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龙形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虎子”。虎子于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见,均为青釉。



22  青白玉瑞兽




  瑞兽为青玉质,局部微带皮色,立体圆雕。整体呈坐姿,脑后有下弯双角。肌肉强健,孔武有力,轩眉瞪眼,张口露齿,威仪毕现。为金代喜用题材。

  金代继辽代之后雄踞中国北部,玉器工艺上承辽代传统。金代玉器雕镂工艺极为发达,喜用动物题材,常见花鸟、禽兽、游鱼等等。层次分明,图案兼具绘画和雕塑两重特性,物象比例恰当,形态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3  玉虎




  此件玉器为明代作品,其材质为白玉料,玉质细腻莹润,局部带皮色。玉虎呈蹲卧状,体态圆润,双眼圆睁,眉毛上卷,张口呲牙,表情憨态可掬,不见威武,反显俏皮。

  明代琢玉工艺日趋完善,种类造型丰富多姿,表现手法复杂多样。镂雕基数相当发达,圆雕立件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各部分的和谐统一,表现出追求世俗生活的心态。



24  铜鎏金錾花云气纹虎




  此件为汉代铜鎏金材质虎形摆件,通体装饰云气纹。整体造型立体,虎呈回首吼叫状,雄健威猛,生气勃勃,造型和细部刻画都很到位,具有一种咆哮中的动态美,达到了以动传神的境地。

  汉代是云纹发展史上最巅峰的时期,这种云气纹广泛地运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装饰之中。汉代云气纹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对自然和对神仙的崇拜,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云纹样式,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美,突出的是气韵生动。其多变的样式蕴含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也为云气纹适应当时不同的装饰载体提供了灵活的骨骼架构。



25  错金银虎头




  虎头,短双耳,鼻孔朝天,两腮鼓起,双眼由水晶镶嵌而成,写意和写实并存,这也是战国时期动物形象的特点,此战国时期的虎头可能是某种器物上的镶嵌物。

  据说此虎是个颜值控,看到帅哥美女瞳孔会放大!能做出这样憨态可掬的胖老虎,可见任何时代的人都有一颗萌宠心,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26  铜鎏金天鸡水呈




  水呈又叫水盂,是文房中的贮水用具,一般配套一小铜勺。天鸡是传说中的神鸟,古有天鸡一叫天下鸣,意指黎明前天鸡先叫第一声,天下的鸡才会跟着开始叫。天鸡造型在清代很普遍,各种材质都有。

  此器制作于清乾隆年间,通体鎏金,天鸡回首舔羽,采用锤錾工艺,纹理清晰,尾部镂空,意态闲适的栖息于海浪上,整器做工精致,尽显乾隆时期的奢华。



27  铜错银瑞兽鹰首带钩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多为男子使用。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期都较为流行。小小的一个“皮带卡子”在当时不仅仅是实用器物,更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好多传世或出土的带钩制作相当精美,材质也包含金、银、玉、铜等名贵材料。

  这件带钩分两部分,主体是一支独角瑞兽,瑞兽嘴部伸出一鹰首,鹰喙呈倒钩状。瑞兽四肢肌肉发达,兽爪锋利。兽身布满圈形纹饰,尾部卷起作钩状。



28  粉彩三狮碗




  这件粉彩三狮碗是清代乾隆年间之物,主题纹饰狮子,用粉、绿两色大胆撞击。狮子形态憨态可掬,很像如今舞狮的狮子,而非草原上写实的狮子。

  狮子并非原产我国,而是在汉朝由西域进贡而来。由于狮子造型奇特,很快就被接受,并奉之为瑞兽。以至于今天,全世界一看到舞狮,便认为是华人文化。各个时期的狮子形象并非一成不变,如清初康熙时期的狮子更为写实,形象更为凶猛。而政局稳定,经济发达的乾隆时期,狮子慢慢演化成了“狮子狗”,狮子不再勇猛乖张,而更倾向于世俗、谄媚,卖萌争宠成了狮子的主要任务。



29  铜鹤形香薰




  香道是文人钟爱的雅事之一,各种案头香炉、熏衣香炉以及像这件动物形香薰在宋代文人中推崇备至。这件铜香薰整个造型呈昂首鹤形,鹤嘴微张似在鸣叫,脖颈细长线条流畅,背部羽毛交代细致,分毫毕现,腿足一前一后,支撑有力,又似闲庭信步一般。

  香薰的背部能打开把香放进去,点燃香之后通过中空的脖颈,能从鹤嘴飘出袅袅青烟,从整个香薰的造型,到工匠用心的设计,都着实可爱、可贵。烟雾缭绕间,似在生活中,像在舞台上,人随鹤共舞,鹤与人共鸣,宋人的生活情趣可见一斑。



30  铜鎏金鹰




  清代鹰的形象被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足见清人对鹰的喜爱。吉林敦化一带有歌谣是这样描述鹰的:拉特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角鹰。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懵。此件小鹰睫毛弯弯,俏皮可爱,“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31  鎏金吐宝神鼬一对




  吐宝鼬不是一般的老鼠,是藏密财神手持看管财宝的神兽,口吐摩尼宝珠,代表无限的财富。此对神鼬由铜铸而成,经錾刻修饰,展现出了精致的五官,体态丰满浑厚,通体鎏金,工艺复杂。

  鼠聪明神秘,具有无比的灵性,且生命力旺盛,善生善育,又因其天性喜好囤粮,善于积攒,在民间也有旺财旺福的象征。这对宝贝彻底颠覆了鼠“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千古骂名,变成了人人都想拥有的“招财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