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艺术品投资二十多年,若有人问我:
“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
“遗憾”。
凡是正儿八经做艺术品投资经营的人,回头看看想想,留下的都是一个一个的遗憾。
特别是早期做这行的朋友们感觉更加深刻。
十五六年前,因为艺术品市场尚未形成,对艺术品缺乏正确的认知,那些画商多数是“画贩子”的思想和行为,很好的东西只赚了个萝卜价。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仅我轻易就送人的就有赵朴初丶黄胄丶启功丶关山月丶董寿平丶白雪石丶欧阳中石丶刘大为丶冯远等名家作品,以及原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的书法作品。
我当初为什么这么大方呢?
一方面是自己对艺术品认识不到位,更重要的是与我在1989年与中国经济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并发行一部书赚了八九万元有很大关系。
那时候万元户很少,八九万在当时是笔巨款。
钱来的容易,我也没太当回事儿,经常跑北京买名家作品。
现在看来送人这么多东西简直不可思议,其实那时名家作品便宜,有些人根本没拿这些作品当回事儿,包括那时我也是,只是有很深的文化情结。
一个在青州有点地位的人请我吃饭,第一次请时我送了他一幅黄胄和一幅董寿平的作品。
第二次请我又送了一幅赵朴初和一幅沈鹏的作品。
还有一个城中村的党委书记,请我到他家吃了顿水饺,我就给他带去了一幅8平尺沈鹏的作品。
用现在的价值来衡量,我吃的那些饭,堪称昂贵!
还有一位朋友,当初从我这里买了一幅吴冠中“城市夜景”作品,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钱也没给我,人也不见了。
当初送人最多的是沈鹏先生的书法作品,其次是欧阳中石丶黄胄丶启功的作品。
那几年,我大概买了沈鹏三百多幅作品,送人的大约有三十余幅,
当初我那些领导丶警察丶法官丶银行丶同事丶老师丶记者丶企业厂长经理等等朋友,只要他们张口跟我要或家有喜事,我一定送上一幅名家作品。
至今有些朋友见了我还高兴的向我提起曾经送给他的作品,我听了也是引以为荣。
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经过我手中进进出出的那么多名家作品,几十万也没赚上,反到现在仅仅我送人的作品价值也有二三千万了。
想起这些来感觉自己真得很“二”,对自己很是懊悔,我心疼的不是给了朋友那些作品,是那一代艺术大家的作品再没有机会轻而易举拿到了,真是万分遗憾!
怪只能怪自己当初对艺术品认识浅薄,眼界太低。
圈内常说的“贩画的不如藏画的赚”还是很有道理的。
遗憾的原因是当初自己思想素质和意识能力欠缺,对艺术家和艺术品投资认识浅薄,资金能力和投资水平跟不上,艺术素养差,社交经验不足。
所以,把很多机会都丧失了,而且无法挽回。
像之前提到与黄胄先生也有很好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心不在焉没有抓住。
还记得在1999年秋,一位领导朋友去看望吴冠中先生,约我一起去,顺便给我介绍认识一下。
因为我正准备回青州,车票已买了,就婉言谢绝了。
那时完全没有意识到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却因为自己的简言浅行,把机会的大门关上了。
若发生在现在,就是出国我也不去了。
1987年,在认识沈鹏先生后不久,认识了现在著名画家马海方。
那时他还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助沈鹏编辑大型期刋《中国书画》。
那几个月,他忙着编辑李可染先生的专辑,经常去可染先生家。
有一天下午,马海方带上一大摞稿样又要去李可染先生家,我提出请他带我一起去,顺便试试能不能买几幅先生的作品,并向马海方了解其作品价格,马海方回答说可能几千元一幅,我一听价格就不敢去了。
其实我当时身上还带着二千元,如果自己不是“画贩子”思想,如果自己对艺术品投资认识深刻一些,跟着马海方先生拜见了李可染大师之后,也许我在书画投资方面会做得更精彩。
现在想来,即使不买先生的作品,当初也应该跟着马先生去看望一下李可染先生,与先生握一握手,享受大师传递给我文脉正气,沾一沾大师的艺术气息,也是一种荣光。
每一位优秀的画商,一路走来,留下的正是一个又一个的遗憾。
其实,有时候明明知道是遗憾,也不得不那么去做,因资金不充裕,作品不卖存压不起,卖掉了又后悔遗憾,虽是行业所致。
但别留下的遗憾太多,更不能留下太大的悔恨。
现在,又一代成就非凡的艺术大家犹如朝辉旭日,巨峰迎面,令人倍感欣慰。
更令我庆幸的是在这些大家中,有些已成为我多年的好友。
当初因自己在艺术品投资方面的稚嫩,错过了李可染丶黄胄丶吴冠中等大家还情有可原,不能再与自己同一时代这些优秀艺术大家们擦肩而过。
所有圈内玩家都在关注的收藏平台
服务与合作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鉴定、广告合作等服务
添加拨打
13670141625
或直接添加微信
长按二维码直接添加微信:
免责声明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您喜欢
1、想了解如何简单的鉴定古玩?
2、什么样的古玩艺术品值得你去投资交易?
3、
添加我私人微信号/电话:
h13670141625
(何总)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