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追觅科技,一家扫地机器人企业,正在组建团队造车,首款新车是一款增程产品。追觅跨界造车的原因主要是突破行业瓶颈,扩大业务增量。其技术储备与新能源汽车有关联,且造车门槛降低。然而,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追觅采取轻资产模式运营,目标成为“第二个华为”。但成为华为并非易事,车企已在内卷中求生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追觅科技跨界造车
追觅科技作为扫地机器人企业,正在组建团队造车,首款新车为增程产品。
关键观点2: 行业增长放缓与竞争激烈
清洁电器市场增速正在放缓,追觅科技面临行业瓶颈,且扫地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获取市场份额难度加大。
关键观点3: 技术储备与转型
追觅科技的技术储备与新能源汽车有关联,技术积累可应用于汽车行业。面对行业增长放缓,追觅选择跨界造车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量。
关键观点4: 汽车行业的竞争与挑战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新玩家涌入,知名公司如戴森、苹果等尝试造车但未获成功。追觅科技需面对汽车行业的高竞争和困难挑战。
关键观点5: 追觅科技的策略与风险
追觅科技采取轻资产模式运营,目标成为“第二个华为”。但成为华为并非易事,需面对供应链、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车企已在内卷中求生存,追觅科技需重新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生存法则。
正文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扫地机器人企业追觅科技正在组建团队造车,首款新车是一款增程产品。
其实,更早一些,同为扫地机器人企业的石头科技,已经造出了汽车。
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同年,正式入选小米生态链企业。
创业初期,追觅科技为小米代工生产吸尘器、米家扫地机器人。
成长壮大后,追觅科技使用自有品牌,已推出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产品覆盖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EqualOcean的报道,追觅科技2023年的营收预计为80亿元。
2024年1-8月,追觅以15.5%的零售额占比,成功登顶中国大清洁市场占有率第一。
今年7月,网上传出追觅正在招聘智能座舱硬件工程师、底盘电控高级经理、悬架系统高级经理等汽车行业相关人才,最高开出了超5万元的月薪。
最新的消息是,追觅整个造车团队200人左右,首款新车是一款增程产品,目前处于Demo阶段,未来新车还会有出口欧洲的计划。
我国清洁电器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2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09亿元,市场规模扩大了10倍。
2023年,我国清洁电器国内市场全渠道零售规模达329亿元,勉强正增长,零售台数却同比下滑了4%。
目前,整个清洁电器行业已进入红海,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
对追觅来说,行业瓶颈肉眼可见,很难再保持高速增长。
具体到扫地机器人细分领域,追觅与头部企业差距颇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使用的扫地机器人品牌中,排名前五的品牌依次为小米(21.33%)、科沃斯(21.00%)、美的(19.33%)、飞利浦(15.67%)和华为(13.33%),松下、海尔、石头与戴森紧随其后。
2024年中国消费者使用的扫地机器人品牌 图片来源:艾媒智库
扫地机器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追觅想夺取市场份额,并非易事。
2023年,追觅的营收已经来到了80亿元,未来的想象空间不大。
追觅要想继续“长大”,只能“游到”更大的“水域”,寻求业务增量。
当前,除了动力更新外,汽车行业正在向电子化、智能化发展。
前者,指的是汽车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技术和元件。
后者,意味着汽车集成更多的计算、传感、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
以扫地机器人为例,小小的一台机器,也要具备导航、避障到清洁功能。
背后,则需要传感器、芯片、数据收集与处理等软硬件支持。
追觅在智能家电上积累的技术与创新,可以移植到汽车行业。
天风证券一份报告显示,电动车打破了传统汽车多层级供应商配套的模式,零部件数量比燃油车减少了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制造电动车的难度远低于燃油车。
中国拥有全球最全面、最庞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可以提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
在长三角地区,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早在2015年,戴森就启动了代号为Project E的电动汽车项目。
两年后,戴森宣布先期投资20亿英镑造车,并计划在新加坡建立一家新工厂,预计首批车辆将在2021年下线。
与追觅类似,戴森的底气来自于在数字马达、电池、空气动力及温控系统等方面积累的技术经验。
2019年,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后,戴森宣布放弃造车。
国内两轮电动自行车小牛电动的创始人李一男,于2021年宣布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并发布了英文品牌“NIUTRON”和中文汽车品牌“自游家”。
2022年10月,自游家发布首款车,获得了24376名用户支持,并支付了意向金。
仅仅2个月后,自游家宣布短期内无法交付车辆,造车失败。
这些企业,忙活半天,连实车都没造出来,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
同为扫地机器人企业的石头科技,其创始人昌敬,于2021年创立极石汽车,进军汽车行业。
2023年11月,极石汽车开始交付,月均销量不到600辆,极其低迷。
这些企业,实力、声誉都强于追觅,进军造车后,或半道崩殂,或处境艰难。
也许是看到了汽车行业的凶险,追觅采取了“轻资产模式”。
据知情人透露,追觅造车将采用轻投入、轻资本的方式运营,“为有生产制造能力的车企提供产品定义和技术,甚至渠道布局。”
这一模式,追觅免于重资产投入,万一失败,损失也不会很大。
不是所有的华为,都有华为那样的技术底蕴与品牌影响力。
换个角度看,正因为华为成功了,追觅想成为“第二个华为”,更难了。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3年,我国关停并转的汽车品牌达75个,包括合资、自主、新势力在内24家车企倒闭或破产。
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降维打击”的意思是,拥有高端技术的群体对低端技术的群体生物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
在书中,“降维打击”指外星人使用“二向箔”将太阳系由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的一种攻击方式。
其内在含义是,对抗双方中有一方故意拉低生存环境,同时改造自身适应环境,导致另一方不能适应恶劣环境而灭亡。
以此观察追觅造车,追觅从家电行业跨界到汽车行业,不是降维打击,而是升维竞争。
追觅要重新改造自己,以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生存法则。
刘慈欣在《三体》中关于“降维打击”有一段精妙的比喻:
海干了,鱼儿就要向水洼聚集,水洼也将要干涸,所有的鱼终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