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湛江日报
同城百万粉丝,讲好湛江故事,传播湛江声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千万不要滥用Stream.toList(),有坑! ·  12 小时前  
PChouse家居APP  ·  Deepseek怒怼ChatGPT,究竟谁更 ...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java 插入式注解的打开方式! ·  昨天  
海宁19楼  ·  这周日,海宁这里有大事发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湛江日报

70年来湛江人的服饰变迁!当年那些“爆款”你还记得吗?

湛江日报  · 公众号  ·  · 2019-09-14 20:35

正文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从呆板到个性,从闭塞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自家裁剪到网上淘宝。70年来,湛江百姓在衣着的变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倍加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近日,记者走访了湛江一些市民,跟他们聊了聊“衣服”的变化。


“小时候, 在过年时才有新衣服穿”


家住吴川梅菉街道广沿路的陈丽琼阿姨,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在陈姨的记忆中,只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母亲在春节前做好新衣服后,一定要藏在衣柜里,等除夕守岁的时候再拿出来穿上。



“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得太真实了。”陈姨说,一件衣服穿几个孩子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家家都是如此,大点的孩子穿小了,小点的就接着穿,直到衣服再也没人能穿,还要裁裁剪剪做点儿别的小东西。



陈姨回忆起小时候,感觉晚上母亲不是给小女儿补衣服,就是给大女儿织毛衣。“ 那时虽然家里生活穷,但每到春节前,母亲都早早给我们兄妹准备好过年穿的新衣服。为了买布料,母亲经常跑百货商店。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经济情况渐渐好起来了,慢慢不再为穿衣发愁,大家开始追求个性化服饰,以个人喜好扮美自己。”陈姨说。


着装风格的变化:

从呆板到个性,

从单一到多元


“在上世纪50、60年代,人们的衣服主要以黑、白、蓝为主,衣着消费观念是耐穿耐脏,面料则主要以牢、大、粗为准。 ”73岁的吴川一中退休教师梁杰向记者介绍说,从50年代开始的一段漫长时间里,经历过一个“票证时代”,买东西时,人民币、票证缺一不可,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自行车、缝纫机等等,都需要凭票购买。



梁杰老师介绍,那个年代布票不够,钱也不宽裕,穿衣必须精打细算,最让人头疼的是纯棉服装容易破损,于是,打补丁的衣裤、保护衣袖的袖套,便成了那个年代普通家庭的衣着特征。



70年代涤纶织的“的确良”布开始流行,这可以说是当时的时尚品,谁要是能有一件“的确良”布料的衣服,就是当时最时髦的仔。



80年代初期,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人们的穿衣开始发生变化,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当时的喇叭裤是群众印象中最深刻的流行款式,“的确良”布的颜色也开始变得多样起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21世纪,人们在穿衣打扮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梁杰说,随着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着装风格也由呆板到个性,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人们穿衣不再是为了避寒保暖,而是自身气质、品位和生活态度的表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衣”的变化印证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人们随时随地打开手机,使用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国内国外的服装应有尽有,任你选购,快递送货上门。 各种购物平台日臻完善,各国潮牌涌入人们的视野,潮流买手直播时装周最新动态,身处各地的人们和最新流行之间只隔着一块显示屏,湛江人的衣柜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自然更加丰富,手指轻轻一点,最潮流的衣服便“飞”到身边。


2014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演60年代怀旧风


赤坎居民杨先生说,他80多岁的母亲要买衣服,给他发来个微信,他在网上搜索后给老妈发个截图,老妈相中了,他就下单买好后直接发货到家。母亲感慨地对他说:“从做衣难、买衣难,过年的新衣服准备大半年,到如今手指一点衣服送到家,这几十年的变化太大了,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小时候是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穿上新衣服,如今穿新衣服已不是过年的专利了,我们的衣柜里经常增添新衣服,五彩缤纷的衣服,让我们的生活有品位有滋味。”梁杰老师认为,衣服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生活变迁、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重要见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