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田俊国讲坛
教育学的本质是促进人有效改变的学问。一切不以学员改变为目的的培训都是耍流氓,都是花拳绣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2 天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田俊国讲坛

田俊国:昨日种种,皆成今我,从今往后,怎么收获,自己来

田俊国讲坛  · 公众号  · 培训  · 2024-12-30 07:59

正文

昨日种种 皆成今我

切莫思量,更莫哀。

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 胡适 -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终极目的就是活出内在自洽、外在融洽的自己,活出更好地与自己相处、更好地与别人、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自己。

孔子“年逾七旬,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最终修成“温、良、恭、俭、让”的自然流露,那是一辈子的修行结果。

知识只是过渡,行动才是学习,修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持续的迭代,而迭代的成果就体现在我们跟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上,只有真实的互动出来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只有能体验在一言一行的修行才是真修行。

早年我提出“促人改变的三驾马车”,就是说任何人的改变都必须分为三个方面:认知、行为和情感。

认知和行为大家都特别容易理解,我们一直都在讲“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也在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我在实践中就发现,其实在知、行中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变量就叫做情感。


情感驱动行为。

没有感觉、没有温度的认知不会付诸实践。当你了解一个知识、知道一个理论,如果你会有特别浓厚的情感附着给它,你才会真正愿意付诸实践。没有感觉的知识你不会应用。

什么叫有感觉?就是当这个知识来了以后,你跟你过往高浓度的情感经历关联了,有一种 “啊,原来如此”的感觉,你就会付诸实践。而当这个实践出来正向的反馈,你就会获得增量的情感。

所以,知和行中间还有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情。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瑞克斯把情感比喻成汽车的燃料,如果人只依靠理性的判断,往往无法付诸行动,此时需要“情感”的触发器,用来使人付诸行动或停止行动。

行为有了效果,就有一个增量的情感,这个增量的情感又驱使我们进一步探索它的真谛,继而又带来增量的认知,增量的认知再带来增量的行为,不断地有增量的认知、增量的行为、增量的情感体验,一圈一圈的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愉悦回路。


愉悦回路让改变真正发生。

我们过往的惯性模式是多年愉悦回路强化的结果。

任何一次扭转惯性的深度改变,也无非是重建愉悦回路,且持续强化的结果。

比如说我们的某一个爱好,爱好一个运动,爱好一种艺术......任何一个爱好的形成,无非就是认知、行为、情感、增量的认知、增量的行为、增量的情感……这样的持续反复强化的结果。

为什么有些人从事某个领域,做了一辈子没有做成专家反倒做油腻了?就在于他们没有增量的认知,没有增量的行为,没有增量的情感,如果没有形成一个持续增强的愉悦回路,就会油腻地把同样的模式重复了很多年。由此可见,在任何一个维度都只有经过认知、行为、情感的持续迭代,才可望在这个维度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不断自我迭代的人,都懂得刻意创造愉悦回路。


修身,从带着觉知和自己相处开始。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理想“我”的路上,需要我们不断的、刻意的迭代和改变。

觉察自己原始的愉悦回路,重塑新的愉悦回路,需要我们能带着觉知去看见自己。觉察那个惯性的“我”,到底是哪些旧的思维模式、旧的行为模式、旧的心智模式,在干扰我成为理想的自己。

换一个身份就换一种状态,换一种状态就换一个世界。陪伴、鼓励自己,去觉察、创造新的自己。


欢迎您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生命是一场逆流而上的追寻。
阻碍我们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心智。
全方位的打开格局能量!
冲破旧有模式的桎梏!
活出真正绽放的自我!
你需要一次心智突围



第九期心智突围工作坊:北京班(2月22-23日)
(点击文字了解详情)

报名联系人
原老师 18622301749(微信同号)
蔡老师 13427974174(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