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北京的于谦祠与文天祥祠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8-06-07 08: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后台回复「 书林斋 」可查看文章集锦


北京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今天想推荐两处祠堂。其实在法源寺附近还有一座杨椒山祠,祭祀的是杨继盛,不过年久失修,这里曾经是公车上书的地方,因此等过些日子维新百廿周年时我们再来谈它。

于谦祠


前些日子北京建国门旁边的于谦祠开放了,其实里面啥也没有,就一个神主牌位、一个画像、两副对联,但依然会让人动容,在高楼大厦之间仍保留有这样一座从成化年至今屡经修缮的于谦祠,这里曾是于谦过去住过的地方。


毕竟那是于谦。


于谦的伟大,不仅仅在他保卫了摇摇欲坠的北京都城、抗击了兵临城下的也先大军,再在于他能在面对被石亨、徐有贞等人扶持复位的朱祁镇时,选择了不行动。


当时于谦是什么身份?兵部尚书,重兵在握。


当时政局是什么形势?景泰皇帝朱祁钰病重,谁都知道他快驾崩了。而景泰的独生儿子朱见济早死了,朱祁钰的父亲明仁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祁钰,另一个是曾经当过皇帝、现在被软禁在南宫里的朱祁镇。


无论是从政权合法性来看,还是从政治势力的盘根错节来看,朱祁镇复位是不用怀疑的,而从他重新登基做皇帝之后,也确实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这一点也佐证了他复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


而此时的于谦,也一再上书请求景泰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无论从什么方面看,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这个时候,有人不满了。


比如石亨,比如徐有贞。


他们想贪天之功,如果正常过渡,那么他们显然不会有什么特殊待遇,而如果他们在景泰还没有驾崩之前抢先迎立朱祁镇呢?那他们就是从龙功臣了,就有了定策之功。


于是夺门之变发生了。


于谦的伟大,在于他明明知道事情的发生,并且能够制止,但他选择了按兵不动,因为他知道,一旦他出手了,朱祁镇就相当于是谋反了,那么多少宗室都会因为皇权合法性问题蠢蠢欲动,最终酿成巨祸。


谈迁《国榷》:「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主势不俱全,身死则祸止一身,而两主亡恙。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景庙自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已,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于谦的死,不仅仅在于牺牲了性命,更在于他牺牲了自己的名声。于谦宁愿背负起骂名、成为罪人,哪怕永远无法被平反,也要保全社稷。


这是于谦最伟大的地方。

朱祁镇复位之后,改元「天顺」。

天顺皇帝一如既往地表现着他的政治弱智,《明史纪事本末》里记载,在刚一开始,朱祁镇竟然真诚地相信自己能够再当上皇帝,全靠着石亨和徐有贞的迎复之功,即便在知道了石亨骄横跋扈之后,依然不忍心制裁他(「 其骄恣如此,上亦颇知亨,然念其功 」)。

后来有一天他与大学生李贤聊到石亨的夺门之功,李贤大惊失色,对朱祁镇说:「 迎驾则可,『夺门』二字岂可传示后世。陛下顺天应人,以复大位,门何必夺,且内府门宁当夺耶!当时亦有以此事邀臣者,臣辞不与。

李贤是在提醒他,皇位是他的,他做皇帝是顺应天命,郕王(朱祁钰)没有合法权,因此他重新做皇帝不能被叫做夺门。

如果是夺门,那就是谋反了。

李贤继续说:「 景皇帝不起,群臣自当表请陛下复位。此名正言顺,无可疑者,何至夺门。假事泄,此辈固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于何地?此辈藉陛下图富贵耳,岂有为一毫社稷之心哉。

从这时起,朱祁镇才醒悟过来石亨与于谦究竟在夺门之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但为时已晚,于谦早已死去,即便朱祁镇渐渐明白了于谦的真实面貌,他也没有勇气再为于谦平反。

直到很多年后,朱见深即位,大力改革,为于谦平反,这便是成化皇帝。关于他,我们有非常可以值得说的,这是一位被史书的有色眼镜看了太久的宪宗。

文天祥祠


06月06日是文天祥的阳历生日,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不管阳历阴历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还记得文天祥。


每次路过北京文丞相祠,都会进去一趟。文丞相祠现在修得很好,阳光充沛、树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


但在《正气歌》里这个地方当年不是这样:「 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这间小屋子又深又矮,湿气很重。每到夏天,各种气味就都夹杂;雨天积水就会渗透到屋子里;室内没有阳光,但是汗气熏人;粪便、腐尸、老鼠到处都是。)

然后文天祥在这样一个狭小、昏暗、阴冷、潮湿、闷热的黑屋里一个人待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

解衣烘稚虱,匀鏁救残须。

不会有人来陪伴他,因为大家都投降了;不会有人会给他希望,因为国家都亡了。

他是怎么度过的呢?他说他有浩然正气:「 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整整三年时间,他就凭借着这顽强的意志力在和恶劣环境作斗争、在和大元帝国作斗争、在和历史车轮作斗争。

不仅仅他做到了,他还能够在脑海中幻想出「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的美好场景。一个处于如此大的逆境中三年而对未来依然充满美好向往的人,支撑他的该是多大的力量?

第一个来劝降的人叫留梦炎。留梦炎和文天祥都是宋朝的状元宰相,但在元军打到临安城时他迅速投降了,这样一个人文天祥自然见面就要破口大骂,很快文天祥写了一首《为或人赋》来唾骂留梦炎:「 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什么状元、宰相都不过是一场梦,只是你梦醒后拿什么去面对江东父老?)

留梦炎不行了,第二个来劝降的人是赵㬎。赵㬎不是普通人,他现在被封为瀛国公,在此之前他是宋朝的皇帝。曾经的皇帝来劝降,这意味着皇帝已经承认宋朝亡了,你文天祥这个时候投降不需要有什么心理负担了。文天祥什么都没说,只跪倒在地,请皇帝回去。

谁都看出来了,文天祥是在一心求死。只是他心里求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千载之下的道义。所以同僚降了不是他投降的理由,宋朝亡了也不是他投降的理由,他如果投降了,那么谁来继承道义呢?

文天祥不怕死,很多人都不怕死。但三年足可以磨掉一个人的心志。在几百年后也有两个一心求死的人,张晖在《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里分析了瞿式耜的心路历程,看到瞿式耜从决定到犹豫再到最后决意赴死的变化。

但文天祥没有。在文天祥留下的诗集中,我们只能看到三年时间过去了,他的意志没有任何动摇。

甚至在他得知自己的兄弟和妻女被元军捉住后,他只要投降,这些人便会立刻从奴仆变为人上人。他想了想,给自己的亲人写了很多诗句和书信,在《六歌》里他仿照杜甫的诗写道:「 呜呼一歌兮歌正长,悲风北来起徬徨。……呜呼再歌兮歌孔悲,鹡鴒在原我何为。……呜呼三歌兮歌愈伤,非为儿女泪淋浪。……呜呼四歌兮歌以吁,灯前老我明月孤。……呜呼五歌兮歌郁纡,为尔遡风立斯须。……呜呼六歌兮勿复道,出门一笑天地老。 」国家如此,我只能对不住我的亲人了。

很多年前,我专程跑去了江西吉安,独自一人在雨天拜祭了文丞相墓。

吉安火车站出来后直走文天祥大道,就是吉安青原汽车站,坐702路公交到富田镇。从下车处到文天祥墓有九公里,没有车只能步行。那是十一月,下大雨,天又很冷,打着伞、拍着照时候手都在抖。

一路高声背诵着《正气歌》,一路拾级而上。

台阶很高,周边有石像生,很古老了。地上红花好似泣血一般。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礡,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闷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用他的一生完成了从小立下的志向。

今天是高考的日子,那么无论你是正参加高考、还是已考完很多年了、还是马上要参加,你都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自己的志向呢?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 你中了状元,也救不了明朝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